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 标签: 边界 正义 以直报怨 孔子 公正
  • 简介:费希特的正义思想秉持自由的精神,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针总时弊的意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结合费希特知识学的演变过程,可以从法权、伦理和宗教三个维度来概述他的正义思想,并分析这三种正义思想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内涵。如果说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率先在人的内心发起了道德的启蒙,那么费希特则在外在的规范层面引领了法权的启蒙。费希特正义思想的重要启示在于,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内在的道德层面,而是必须客观化为公民社会的法权秩序。

  • 标签: 正义 法权 道德 伦理 宗教
  • 简介:就前段时间出现的网络舆情,一位媒体人对其中的舆情做了分析。据他观察,似乎每一个公共事件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媒体报道,大众讨论,进而引发“网络热议”,接着是所谓的精英学者以“理性者”姿态出来斥责这些“网络热议”是暴力。他说:“如今的精英舆论场和大众舆论场,异常撕裂对峙,

  • 标签: 大众 精英 网络舆情 正义 傲慢 媒体报道
  • 简介:他始终认为,法学是法律静态的哲学形式,而司法是法律动态的应用表现;出庭是每一位执业律师崇高的职业梦想,法庭就是这个梦想美妙而神圣的殿堂。所以,他勤勉于庭内庭外的这份耕耘。

  • 标签: 正义 哲学形式 执业律师 法律 梦想
  • 简介: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以正义看待发展。一个合乎正义的社会必须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能力充分正确发挥为终极价值。排他性地专注社会资源的分配而忽略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是片面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可行能力”视角而非“资源”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与评价。“可行能力”是一种实质自由,它关注的是人们实际所过的或者能过的生活。基于此,贫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只有通过教育与培训精准提升贫困者的“可行能力”,才能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从而实现社会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

  • 标签: 能力正义 社会正义 可行能力 自由 贫困
  • 简介:如果一个社会只能靠私力救济来实现正义,那么这个国家的司法机构的公信力就岌岌可危了。以前读过《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小说,最近又看了同名电影,没有太多惊喜,倒是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最后的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

  • 标签: 正义观 私力救济 司法机构 同态复仇 杀人者 东方快车
  • 简介:正义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其含义丰富而又复杂。正义构成了公民诉权的首要价值。公民通过行使诉权所寻求的正义,在形态上表征为通过司法实现的正义,即司法正义。司法正义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矫正正义,这种矫正正义包含着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矫正正义则主要属于一种程序正义。由此,公民诉权的正义价值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主要体现为程序正义。公民诉权的这种正义价值始终隐含着走向形式化而架空实体性价值的危险。

  • 标签: 诉权 正义 程序正义
  • 简介: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后,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等方式全方位地推进所谓"转型正义",通过民进党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所谓"转型正义"的本质是通过打击政敌巩固"台独"统治,实现永续执政。立足于"转型正义"的缘起及演变,通过梳理从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时期台湾"转型正义"的历史脉络并进行对比,有助于从历史、现实以及未来三个维度全面解析蔡英文当局推动的"转型正义",并厘清蔡英文当局在"转型正义"过程中对"台独"法理以及"台独"统治秩序的建构。

  • 标签: “转型正义” “台独” 台湾政局
  • 简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标签: 共享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 基本内涵 实践要求
  • 简介:整体主义正义理论从古代到现代存在多种理论形态,其中追求城邦利益的整体主义正义和追求社群利益的社群主义正义是整体主义正义理论的两个典型代表.尽管整体主义正义理论在从古代一直到近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学说与主张,有些甚至明显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它们至少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认为判断个人行为正当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个体能否促进其所在的整体的利益.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整体的利益,则其行为就是正当的,也就具有了正义性;反之,就不是正义的.整体主义正义理论把维护和增进整体利益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整体利益作为判断个体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可以为人类整体的环境利益的保护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借鉴.

  • 标签: 整体主义正义 城邦正义 社群正义 环境保护
  • 简介: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其公平正义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正义观以及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公平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美好愿望和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指明了方向。

  • 标签: 习近平 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 理论渊源
  • 简介: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同的学者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得出了不同的正义“镜像”,人们在马克思正义问题上充满着分歧和争议。如果我们能够把握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历史性维度特质,很多争议和分歧就可以迎刃而解。马克思到底有没有正义?有,只是马克思正义不同于传统正义,是隐藏在唯物史观之后的,是“匿名的在场”。马克思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有其正义性,但这种正义不是永恒的、天然的。共产主义与正义是否相容?共产主义由于自己的特殊性,会改变正义的言说形式,但由于共产主义不是人类社会的终结,仍然需要正义

  • 标签: 正义理论 马克思正义 公平正义 共产主义 历史性 唯物史观
  • 简介:台湾地区修复式正义复兴于对传统刑事司法的反思。近十年来,台湾地区理论及实务界对该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未能对修复式正义的概念及实践模式达成一致意见,但该分歧不仅不是致命的缺陷,反而反映出修复式正义的丰富意涵。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体现修复式正义精神的相关制度,厘清它们与修复式正义的关系,对修复式正义的发展至关重要.

  • 标签: 修复式正义 关系式正义 调解 缓起诉
  • 简介: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引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人们对生态正义的呼声与期待达到空前水平。生态正义,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维度,生态正义的实现与否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和加强法治四个方面推进生态正义的实现,以此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正义 问题 对策
  • 简介:事实上,正确地处理本案能够树立良好导向,有助于规范公共行为,达到定分止争的效果,营造公正有序的环境。尽管本案以调解告终,但相关的讨论还在继续。本案中,法院为何以侵权责任纠纷案由立案?法院为何通知原、被告双方进行庭前调解?承办法官个人又有什么感受?对此,记者专门对话该案承办法官郑向华。

  • 标签: 庭前调解 法官 非正义 缺憾 结案 公共行为
  • 简介:本书之主旨,意在描述当法律遥不可及时,人类的行为范式为何。进而揭示,人类,无论文化或国别,在基本的正义判断方面。直觉相通,正是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正义直觉,将我们紧密联系存一起。此,乃人类根性之一部,在这个意义上,将本书翻译成各国文字,殊为适当。藉此,可以将上述理念播散至不同文化阈,其中所蕴涵的跨文化旨趣,为其普通性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正义 公开课 海盗 病人 囚徒 跨文化
  • 简介:程序正义理论促进了程序型警务的发展,强调警察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的公平性。本文研究了警察的程序公正行为是否影响警民接触时的两种行为:一是公民对警察的不尊重,二是公民对警察命令不服从。本文运用警民接触的数据研究程序正义的各种因素对公民行为的影响。由于警民接触的相互性,在分析数据时加入了工具变量,解决警察强制权和公民不尊重警察之间的因果关系。数据分析发现,程序正义的各因素解释力不足。警察的行为和听取公民意见并回应是两种重要的程序公正行为,可以减少公民对警察的不尊重和不服从。

  • 标签: 程序正义 程序型警务 公民不服从警察 公民不尊重警察 强制措施
  • 简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如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警察执法公平正义的期待,是当前警察执法面临的新任务。本文从公平正义的蕴涵入手,提出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的可感知公正观,以此为前提,指出社会冲突背景下警察执法公平正义所面临的挑战,并从正确处理服务人民与执法公正的关系、整体公平正义与局部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公平正义的执法传递与群众感知的关系等方面提出警察执法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 标签: 警察执法 公平正义 社会冲突
  • 简介:空间碎片的问题起源和危害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以及现行国际法、环境对于空间碎片之规定进行了剖析,给予了肯定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意见。

  • 标签: 空间碎片 外层空间 环境保护
  • 简介:20世纪以来,空间理论成为文学研究的新视点,空间作为小说场景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揭示小说主题,烘托人物事件的手段之一,空间也是小说形塑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元素,《白鹿原》中对白家大院、祠堂、戏台、白鹿书院的空间描写,呈现了多维的北方农村权力空间,构建了家庭权力、宗族权力、文化权力的隐喻系统,还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的基层权力空间的结构关系和运作模式。

  • 标签: 白鹿原 空间建构 家庭文化 宗族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