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吸毒人群HIV、HBV和HCV混合感染病毒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95名静脉吸毒者进行HIV、HBV和HCV病毒测定。结果:抗-HIV阳性者和抗-HIV阴性者病毒(log)平均值分别为4.156±1.986和2.647±0.283(t′=5.63,P〈0.05)。无论抗-HIV阳性和阴性与否,两组间HCV病毒水平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0.251,P〉0.05)。结论:尚需对静脉吸毒人群HIV、HBV和HCV混合感染病毒间的关系进行多中心深层次的研究。

  • 标签: 静脉吸毒人群 HIV/HBV/HCV 病毒载量
  • 简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试验比较了脱病毒(无病毒)和未脱病毒(带病毒)金矮生和新红星苹果不同器官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病毒病对金矮生根系的抑制作用最大。以新红星枝叶的抑制作用最大。同时对两者的株高、冠径和新梢长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病毒 苹果幼树 器官 生长量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贵阳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的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与最高病毒、年龄、性别及6个月转阴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2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的HCVRNA及HCV基因分型的数据。结果对284例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显示I型131例,占总量的46.1%,非I型153例,占总量的53.87%;HCV基因I型、非I型平均年龄分别为45.0±12.4岁、37.9±10.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分布上,不同基因型在男女比例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型女性比例大于非I型;HCV基因不同型的最高病毒及6个月转阴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贵阳地区HCV分型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最高病毒与6个月转阴率没有相关性,提示了贵阳地区HCV具体分型可能较为复杂,下一步有必要做HCV具体分型的鉴定以指导以后的临床工作及研究。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负荷指导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GIN)I的治疗。方法回顾2007~2011年在海珠区妇幼保健院诊断CINI合并HPV持续感染半年以上的30~49岁患者,将90例经病理诊断为CINI、资料齐全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观察组给予观察,微波组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切除组应用转化区大环状切除术(1argeloopexcisionofthetransformationzone,LLETZ)切除宫颈移行带,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将HPV负荷≥100.00设为高负荷组,HPV负荷10.00—99.99设为中负荷组,HPV负荷1.00—9.99设为低负荷组。结果治疗后1年,切除组清除HPV感染率达到100.0%,HPV高负荷组的患者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和观察的方法清除HPV感染率分别为55.6%、0%,HPV中负荷组的患者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和观察的方法清除HPV感染率分别为70.0%、22.2%,HPV低负荷的患者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和观察的方法清除HPV感染率分别为90.9%、30.8%。结论对于病理诊断为CINI的患者,HPV负荷≥100.00、持续HPV感染、已生育,出血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行微波治疗或LLETZ治疗。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负荷量 治疗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病毒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进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脐血及外周血HBV-DNA含量,探讨母体血中HBV-DNA含量与婴儿感染HBV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和外周血血清中HBV-DNA含量,对比不同病毒及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孕妇分娩婴儿宫内感染情况。结果132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A组(高病毒组)60例,B组(低病毒组)72例,其中A组经抗病毒治疗为A1组37例,未治疗为A2组23例。所有孕妇分娩的婴儿中有14例脐带血HBV-DNA阳性,即宫内感染率为10.6%(14/132)。出生后7个月检测婴儿感染HBV者2例,即感染率为1.52%(2/132)。低病毒组无一例婴儿发生感染;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高病毒组孕妇,发生率为23.3%(14/60);而经过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几率较未治疗组明显降低。结论HBsAg阳性孕妇随着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宫内感染率随之增高,降低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可明显降低婴儿感染HBV几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 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
  • 简介:方法用扶正排毒片治疗23例无症状HIV感染者,  目的观察扶正排毒片对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病毒的影响,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中医药疗法扶正排毒片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扶正排毒
  • 作者: 林罗娜 华春珍 缪梓萍 郑吉善 李伟 张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病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0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感染科,杭州 31005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感染科,浙江省 315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03,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浙江省 31510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后呼吸道和肠道内病毒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8日至2月6日浙江省3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7例经呼吸道标本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儿呼吸道和粪便标本中2019-nCoV可读框1ab基因和N基因,以循环阈值判断病毒的载,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结果7例患儿中位年龄为6.4岁,范围为3.7个月至12.1岁,其中男4例,7例患儿均为明确的家庭聚集发病;4例为无症状感染,1例肺炎和2例上呼吸道感染。口咽拭子和粪便可读框1ab基因的循环阈值范围分别为17.60~39.06和17.35~36.34,N基因循环阈值范围分别为18.25~39.00和16.41~37.80。患儿呼吸道标本2019-nCoV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为(21.4±14.0) d;粪便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为(29.1±21.1) d,最长达72 d。7例患儿出院时粪便病毒核酸均为阳性,随访至5月5日并未造成家人感染。结论儿童感染2019-nCoV后肠道排毒持续时间长,粪便2019-nCoV核酸持续阳性患儿是否具有病毒传播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儿童 核酸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VL)抑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HIV/AIDS接受治疗后VL抑制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L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中共4 833例接受治疗,其中首次VL抑制的有3 449例,抑制率71.36%。文化水平为初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HIV/AIDS治疗后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小学及以下者,OR值分别为1.75和2.00;在临床机构治疗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在疾控机构治疗者,OR值为1.29;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为201~350、351~500及≥501个/μl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200个/μl者,OR值分别为2.36,2.11和2.66;漏服药物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低于按时定量服药者,OR值为0.55。以上P值均<0.05。结论HIV/AIDS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与其文化水平、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治疗机构和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尽早治疗、医疗机构开展治疗服务以及提高服药依从性可进一步促进抗病毒治疗效果。

  • 标签: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抗病毒治疗 病毒载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高病毒乙肝孕妇孕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干预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高病毒乙肝孕妇72例,所有孕妇均使用核苷类似药物进行治疗,分娩后继续给予婴儿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被动免疫干预阻断母婴传播,最后比较通过分析孕妇及新生儿的资料,观察阻断效果。结果经过干预,在所有患者中,产妇病毒在了降低,无明显反弹现象,68例婴儿成功阻断,剩余4例阻断失败。结论使用核苷类似药物抗病毒治疗干预阻断高载乙肝孕妇母婴传播的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核苷类似药物 高载量乙肝 抗病毒治疗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一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时,HPV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宫颈脱落细胞HPV-DNA检测的单一型别HPV阳性者3 450例,其中3 364例符合标准入选本研究,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HPV基因型病毒,并同时进行了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诊断,按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宫颈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CINⅡ/CINⅢ组、宫颈癌组。结果(1)HPV16、18型感染时,不同宫颈病理级别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呈正相关(P<0.05)。(2)HPV31、33、51、52、53、58型感染时,慢性宫颈炎/CINⅠ与CINⅡ/CINⅢ之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呈正相关(P<0.05)。(3)其他型别HPV感染时,不同宫颈病理级别间病毒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程度具有型别依赖性。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载量 宫颈疾病
  • 简介:目的了解出入境人群HIV感染/AIDS患者血浆病毒(VL)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LightCyclerPCR(Roche2.0)检测仪对血浆标本进行VL检测。结果33例HIV感染者在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其血浆的VL值<500copies/ml1例(3.03%),10~3~10~4copies/ml1例(3.03%),10~4~10~5copies/ml10例(30.30%),10~5~10~6copies/ml12例(36.36%),10~6~10~7copies/ml9例(27.27%)。男性血浆VL6.96×10~2~2.79×10~6copies/ml(1gVL=5.009±0.949),女性血浆VL1.7104~2.5106copies/ml(1gVL=5.289±0.791),男女性VL值取对数后进行比较,两者无统计学意义(t=0.6824,P=0.5001)。12例接受HAART治疗3个月后有9例(75.00%)血浆VL低于检测下限;有1例(8.33%)VL值为696copies/ml;有2例(16.67%)VL大于1.0×10~4copies/ml。结论检测...

  • 标签: AIDS RT-PCR法 HIV病毒载量 出入境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病毒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1例低病毒[HBV DNA≤2 000 IU/ml(104拷贝/ml)] HBV相关肝硬化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毒学指标、肝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合并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481例患者男性为主(男/女为324/157),年龄20~83(53.31±11.67)岁,汉族占71.518%;386例HBsAg阳性,391例HBeAg阳性,140例HBV DNA阳性;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50.59±91.25)μmol/L、(33.68±7.5)g/L、(60.66±106.95)U/L、(63.37±86.19)U/L、(106.65±83.22)×109/L、68.82%±25.33%;CTP分级A/B/C级220/150/111例,CTP、MELD、APRI、FIB-4值分别为7.61±2.58、10.98±5.79、2.34±3.56、6.91±8.04。总体低病毒HBV相关肝硬化患者、HBV DNA阴性者、HBV DNA阳性者、HBsAg阴性者、HBsAg阳性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82.7%、73.6%、85.3%、78.8%;其中脾功能亢进分别有283例(58.84%)、197例(55.77%)、86例(61.43%)、52例(54.74%)、231例(59.8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别有267例(55.51%)、197例(55.77%)、70例(50.00%)、56例(58.95%)、211例(54.6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别有59例(12.27%)、48例(14.08%)、11例(7.86%)、12例(12.63%)、47例(12.18%),腹水分别有202例(42.00%)、147例(43.11%)、55例(39.29%)、42例(44.21%)、160例(41.45%),肝性脑病分别有17例(3.53%)、12例(3.52%)、5例(3.57%)、2例(2.11%)、15例(3.89%),肝癌分别有6例(1.25%)、3例(0.88%)、3例(2.14%)、0例(0%)、6例(1.55%),门静脉血栓分别有29例(6.03%)、21例(6.16%)、8例(5.71%)、9例(9.47%)、20例(5.18%)。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341例HBV DNA阴性患者、95例HBsAg阴性患者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进行年龄分组,<40岁、40~50岁、>50岁总体并发症分别为42例(80.8%)、116例(76.8%)、227例(8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病毒HBV感染患者,甚至HBsAg已经消失的患者仍然具有发生肝硬化甚至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此类人群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并从中获益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低病毒载量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一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时,HPV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宫颈脱落细胞HPV-DNA检测的单一型别HPV阳性者3 450例,其中3 364例符合标准入选本研究,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HPV基因型病毒,并同时进行了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诊断,按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宫颈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CINⅡ/CINⅢ组、宫颈癌组。结果(1)HPV16、18型感染时,不同宫颈病理级别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呈正相关(P<0.05)。(2)HPV31、33、51、52、53、58型感染时,慢性宫颈炎/CINⅠ与CINⅡ/CINⅢ之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呈正相关(P<0.05)。(3)其他型别HPV感染时,不同宫颈病理级别间病毒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病毒与宫颈病理级别程度具有型别依赖性。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载量 宫颈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西龙潭医院1型艾滋病病毒(HIV-1)抗体不确定病例的病毒结果。方法:对2018~2020年广西龙潭医院HIV抗体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初筛阳性标本应用两种筛查方法复检。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9例不确定病例中,18例病理诊断为HIV感染。感染科住院病例和来源艾滋病门诊病例HIV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WB为不确定的病例,应早做HIV-1病毒检测,保证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1型艾滋病病毒 不确定病例 病毒载量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病毒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的护理,评价其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接收的80例高病毒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沿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变化及肝病知识知晓情况,并对护理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ALT、AS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LT、AST水平明显上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基础知识、用药及饮食、疾病监测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肝损伤状况,提升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并促进肝病知识认知转变,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 标签: 高病毒量HBV感染 肺结核肝损害 生存价值
  • 简介:目的:探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病毒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住院分娩的合并HBV感染孕妇419例临床资料,按HBV-DNA病毒的高低将其分成3组,即HBV-DNA≥1×10~6U/mL的165例为高病毒组;HBV-DNA≤5.0×10~2U/mL的119例为低病毒组;HBV-DNA介于5.0×10~2U/mL和1×10~6U/mL之间的135例为中病毒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孕妇在妊娠并发症(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病、胎膜早破)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缺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HBV-DNA≥1×10~6U/mL的高病毒组在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高于中、低病毒组(P〈0.05);胎儿窘迫、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出生缺陷等方面各组间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对母-婴结局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高病毒对母-婴的危害较大,因此,要重视产前检查和围生期监测,以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妊娠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载量 母-婴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的关系,进而探索呼吸道病毒与其传染力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发病0~7 d内有N基因Ct值记录的COVID-19确诊病例,将其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隔离方式、暴露方式、转归情况(发病与否)等变量。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转归之间关联。结果在1 618名密切接触者中,77人转归为COVID-19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续发率为4.8%。多因素分析显示,通过同餐(OR=2.741,P=0.054)、同住(OR=9.721,P<0.001)方式暴露、非集中隔离(OR=18.437,P<0.001)、对应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20(OR=8.998,P=0.004)或Ct值在20~25之间(OR=3.547,P=0.032)是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病例呼吸道病毒与其传染力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提示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可以作为其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载量 传染力 密切接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