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阳性孕妇血中病毒载量与婴儿感染HBV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HBsAg阳性孕妇血中病毒载量与婴儿感染HBV关系分析

王淼刘映霞(通讯作者)周建华黄海燕

王淼刘映霞(通讯作者)周建华黄海燕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病毒载量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分娩新生儿进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脐血及外周血HBV-DNA含量,探讨母体血中HBV-DNA含量与婴儿感染HBV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和外周血血清中HBV-DNA含量,对比不同病毒载量及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孕妇分娩婴儿宫内感染情况。结果:132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A组(高病毒载量组)60例,B组(低病毒载量组)72例,其中A组经抗病毒治疗为A1组37例,未治疗为A2组23例。所有孕妇分娩的婴儿中有14例脐带血HBV-DNA阳性,即宫内感染率为10.6%(14/132)。出生后7个月检测婴儿感染HBV者2例,即感染率为1.52%(2/132)。低病毒载量组无一例婴儿发生感染;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高病毒载量组孕妇,发生率为23.3%(14/60);而经过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的几率较未治疗组明显降低。结论:HBsAg阳性孕妇随着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宫内感染率随之增高,降低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可明显降低婴儿感染HBV几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母婴传播宫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010-02

我国属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20%,其中40%~50%为母婴传播所致,但是其确切的传播规律和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而研究表明,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新生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1]。为了明确母体血中HBV-DNA含量与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关系,对我院2012-2013年住院分娩的132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32例,所有孕妇排除其他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及各种内外科合并症,平均年龄为(30±4.5)岁,诊断标准依据为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所有孕妇分娩时均为单活胎,分娩方式剖宫产63例,顺产69例。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双重免疫。

1.2标本采集:孕妇分娩前采取肘静脉血,新生儿出生后抽取脐血以及新生儿出生后7个月外周血,分离血清保存备检,检测血中HBV-DNA含量水平。

1.3实验方案: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雅培公司定量检测试剂盒),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基线值为1.0×102IU/ml。根据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分为高病毒载量组(A组:HBV-DNA≥1×106IU/ml)和低病毒载量组(B组:HBV-DNA>1×106IU/ml),其中高病毒载量组中有无经抗病毒治疗又分为A1组(治疗组)和A2组(未治疗组)。

1.4诊断标准:新生儿出生后脐血HBV-DNA含量>1×102IU/ml阳性即判为宫内感染;出生后7个月外周血HBV-DNA含量>1×102IU/ml为阳性,判断为感染HBV。

1.5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BsAg阳性孕妇分娩前血中HBV-DAN含量:经检测132例HBsAg阳性孕妇中高病毒载量组(A组)60例,低病毒载量组(B组)72例。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有37例孕期经抗病毒治疗(即A1组37例),A2组23例孕期未经抗病毒治疗。所有孕妇的分娩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孕妇血中HBV-DN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所有HBsAg阳性孕妇分组情况及分娩方式比较

注:出生后7个月外周血检测HBV-DNA阳性2例,故感染率为1.52%(2/132)。

2.3孕妇血中HBV-DNA含量与婴儿感染率关系:由以上数据及结果显示,HBsAg阳性孕妇血中HBV-DNA含量<106IU/ml无一例婴儿发生HBV感染;而脐血及出生后7个月外周血中感染HBV者主要发生在高病毒载量组孕妇中,亦即血中HBV-DNA含量≥106IU/ml的孕妇,其分娩婴儿感染HBV发生率为1.52%(2/132)。而低病毒载量组孕妇分娩的婴儿感染乙肝的几率明显降低(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病毒载量组孕妇孕期经抗病毒治疗后分娩的婴儿感染HBV几率明显下降(0)。

3讨论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出生后检测感染HBV,而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成为慢性HBV携带者,而其中35%将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的65%将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3]。目前认为宫内感染是最主要的母婴传播方式。而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是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4]。HBV-DNA直接反映了乙肝病毒复制状态,也是反映乙肝疾病进展或治疗效果的重要和独立的预测标志[5]。本研究对132例HBsAg阳性孕妇于分娩前检测HBV-DNA含量,根据其血中病毒载量不同以及孕期是否经抗病毒治疗,观察其与婴儿宫内感染的关系,孕妇血中HBV-DNA含量<106IU/m无一例婴儿发生HBV感染;而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血中HBV-DNA含量≥106IU/ml的孕妇,发生率为10.6%(14/132)。而且高病毒载量孕妇经过抗病毒治疗后若病毒载量下降,则其分娩婴儿感染HBV几率也明显降低,感染几率为0。结果表明婴儿宫内感染率随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增高而呈增高的趋势,孕妇血中HBV-DNA含量水平高低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而抗病毒治疗后降低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婴儿感染HBV的几率则大大降低,即阻断了母婴传播的发生几率,因此,阻断HBV的宫内感染,必须有效的降低孕妇血中的HBV-DNA含量水平,对降低乙肝母婴传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62

[3]李敏,范桂香.母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滴度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关系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450.

[4]GilesML,VisvanathanK,LewinSR,etal.ChronicHepatitisBInfectionandPregnancy.ObstetGynecolSurv.2012,67(1):37-44.

[5]SinghAE,PlittSS,OsiowyC,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vaccinefailureandverticaltransmissionofhepatitisBamongacohortofCanadianmothersandinfants.JViralHepat,2011,18(7):46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