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胃肠动力障碍所致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是病人就诊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部分病人的疗效不满意,故开发和应用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2004-08引进胃肠起搏器,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生物电反馈 胃肠动力障碍 治疗 胃肠起搏
  • 简介:生物的发现所有生物都有生物现象,生物是指生命过程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首先发现生物的是一位意大利的生物学家伽伐尼。1780年11月某天他偶然发现,当金属刀的刀尖碰到被解剖的青蛙腿外露的神经时,蛙腿会发生抽搐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几年后,在伦敦的博物馆,他看到了展示的"电鳗",当人用两只手同时接触这种鱼的头部和尾部时,会产生一种被麻的感觉.这说明“电鳗”能放电,于是他立刻想到蛙腿的抽搐,难道青蛙体内也存在着一种生物吗?

  • 标签: 生物学家 生命过程 意大利 博物馆 青蛙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为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选取了某医院86名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对象,采用生物反馈刺激作为实验组的治疗策略,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生物反馈刺激在改善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预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和方向,促进盆底康复科学的发展。

  • 标签: 生物电反馈刺激 盆底功能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本文摘要:本文探讨动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电能,来自于中子、H3、C14、P32、K40等轻元素的β衰变产生的电能。生物生命活动存在固有的β+衰变功能,电子俘获质子变为中子,再结合成同位素存储中子。

  • 标签: 中子, 同位素,β衰变, 生物电,
  • 简介:文章论述了运动疲劳时神经生物的化,以及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对运动疲劳生物变化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今所采用的诊断方法,检测各种运动疲劳所得的结果也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

  • 标签: 量子力学 电诊断 神经生物电 运动疲劳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5-15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5期
  • 机构:以生物电信号来控制疾病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曾发明了一项新的医疗科技,只需在人体颈部迷走神经处安装一个生物电信号程序发生器,即可唤醒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治愈风湿性关节炎。而早在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也联合一些机构进行科学实验,得出了通过生物电信号能够进行肢体操控的结论,这项实验结果表示未来有望能使瘫痪病人重新恢复行动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流术后镇痛护理中,仿生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0例人流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结局。结果:NRS评分两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给予人流术后仿生物治疗患者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人流手术 仿生物电 镇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改善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生物刺激对双下肢进行肌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E功能区进行站立和行走的功能评定,应用日常生活评分(ADL),同时应用肌电图对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刺激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生物电刺激 肌电图 痉挛型脑瘫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仿生物刺激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符合慢性盆腔疼痛表现、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妇科门诊患者共60例,用仿生物刺激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4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愈率75%,有效率98.3%。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AS)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仿生物刺激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是一种操作简便,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盆腔疼痛 仿生物电刺激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神经生物刺激对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PD)大鼠P物质(SubstanceP,SP)的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非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3组。实验组给予股部皮下注射已烯雌酚,每天一次,连续10d,第1天0.8mg·只-1,第2-9天0.4mg·只-1,第10天0.8mg·只-1;第11天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1;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神经生物刺激干预,并在1h、3h和7h后采用扭体评分进行运动评价。模型对照组只注射与实验组相同剂量的已烯雌酚与缩宫素,不进行神经生物刺激干预,其余操作不变。非模型对照组不注射已烯雌酚与缩宫素,不进行神经生物刺激干预,其余操作不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后角中SP的定位及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探究SP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脊髓后角的共定位情况。结果:扭体评分显示实验组大鼠运动增加幅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SP主要分布于脊髓后角Ⅱ板层,所有时间点实验组SP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在3h表达差异最大(P<0.05)。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显示SP和BDNF在脊髓后角共表达。结论:神经生物刺激能抑制SP的表达,影响原发性痛经,其机制可能与SP、BDNF共同作用有关。更多还原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神经生物电刺激 P物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仿生物刺激技术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我院产科收治的17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产后观察与处理,观察组采用仿生物刺激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记录膀胱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3.713,P<0.05),且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7.1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生物刺激技术能够有效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尿潴留 仿生物电刺激技术 预防
  • 简介:摘要笔者结合2013年生物高考大纲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要求,如何让中学生理解人体神经纤维的传导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对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的理解。

  • 标签: 极化 去极化 复极化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 简介: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是安静或发生兴奋活动时,都伴有电位变化,此现象称为生物现象。它是一切有生命的细胞、组织所共有的基本特性之一,几乎所有生理功能的实现都同时伴随着某种生物变化。但由于生物的概念比较抽象,学校又缺乏生理实验设备,故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记忆普遍感觉困难。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 标签: 生物电现象 电生理实验 感觉困难 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超早期生物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研究,探讨对脑梗死超早期复训练的治疗对策。方法观察组(51例),采用BUT-61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电极电源为50-60HZ,每日一次,每日30min,10d为一疗程,共两疗程,康复护理被动训练主要设计为床上训练,坐位、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对照组(45例)给予单纯康复护理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较前ADL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Be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生物对患肢实行早期康复护理训练是提高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

  • 标签: 老年脑梗死 生物电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仿生物刺激对人流术后子宫内膜修复作用价值。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68例行人流术的患者,实验时间为2019.1—2021.6,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将伊血安与罗红霉素治疗应用在对照组中,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仿生物刺激治疗,观察和比较组间临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阴道出血量(46.38±8.57)ml、阴道出血时间(4.46±1.32)d、月经复潮时间(24.46±2.57)d相比对照组的阴道出血量(65.28±11.87)ml、阴道出血时间(6.51±1.48)d、月经复潮时间(32.47±2.88)d要低,子宫内膜厚度(8.69±1.31)mm相比对照组的(7.65±1.06)mm要厚,P

  • 标签: 流术 仿生物电刺激 子宫内膜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取脑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依据是否予以脑生物反馈治疗将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多动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例)与实验组(n=20例),实验组患儿进行脑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儿不接受任何干预,实验组接受20次生物反馈干预后评价两组患儿临床结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多动症患儿症状评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数据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小儿多动症存在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 标签: 脑电生物反馈 多动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刺激生物反馈对不同类型尿失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9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儿进行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每周2次,5周为1个疗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5~7.0岁。20例患儿中,脊柱裂术后尿失禁9例,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尿失禁6例,非神经源性尿失禁5例。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不自主排尿频率、尿量及盆底肌肌电压。结果1个疗程后,20例尿失禁患儿完全治愈10例(50.00%),有效4例(20.00%),无效6例(30.00%)。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尿失禁治愈5例(83.33%),有效1例(16.67%);脊柱裂术后有效3例(33.33%);非神经源性尿失禁治愈5例(100.00%)。盆底肌肌电压由治疗前(20.36±3.92) μV提高到治疗后(36.44±7.57)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P<0.05)。结论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尿失禁患儿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电刺激 生物反馈 尿失禁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