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生物毒性检测可反映污染水对生物群体的综合毒性,是控制和预测化学污染的一种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手段,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水质毒性测试的受试生物为出发点,对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毒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 标签: 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 研究进展 分析
  • 简介:在淮河流域安徽段某区域采集了3个地表水样和12个地下水样,通过大型溞急性毒性(活动抑制)、微核及SOS/umu试验,分析了这些水样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测试中,该区域地表水及大部分地下水的急性毒性均未超过USEPA废水排放毒性的控制要求(0.3TU),有2个位点的地下水样毒性当量为0.31TU,超过限值;经t-test分析,地表水的急性毒性显著高于地下水。SOS/umu检测中,2个地表水样和7个地下水样的结果呈阳性,表现出DNA损伤效应,其诱导率IR在(2.20±0.063)~(3.36±0.067)之间,对应的致癌风险P基本处在10-6~10-7水平。微核检测结果表明,3个地表水样具有较严重的染色体损伤效应,9个地下水样表现为阴性。总之,该区域地表水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相对较高;部分浅层地下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致癌风险处在可接受范围,但仍可能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而深层地下水没有检测到任何毒性效应。研究为周边居民饮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信息。

  • 标签: 大型溞 成组生物毒性 微核 SOS/UMU 淮河流域
  • 简介:农药毒性不仅降低水环境质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更有甚者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目前对农药毒性效应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理化检测法和生物监测法两种,其中生物监测因其快捷、简便等优点,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的研究,对水生生物监测农药毒性效应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展望。

  • 标签: 农药 水生生物 毒性效应 生物监测
  • 简介:农药的使用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影响,由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风险控制手段以预防农药造成的生态危害。本文综述了欧洲、美国和日本针对农药开展的陆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包括陆生非靶标生物、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及生态毒性的评价指标。同时分析了农药登记管理对陆生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及风险评估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且提出了方法学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农药 陆生生态系统 生态毒性 风险评估
  • 简介:测定10种生物源类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系统地观察家蚕中毒反应症状。对其毒性分级:抗生素类杀虫剂中,阿维菌素和多杀霉素属于剧毒级;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中,虫酰肼属于剧毒级,氟铃脲、吡丙醚属于低毒级;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中,杀虫单属于高毒级;植物杀虫剂中,印楝素和苦参碱属于低毒级;微生物杀虫剂中,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剧毒级,苏云金杆菌属于低毒级。同时,虽然同属于生物源农药大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甚至是相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处理家蚕后中毒表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而出现相同的中毒反应症状的家蚕,所对应药剂的作用毒理并不一定相同。

  • 标签: 生物源类农药 家蚕 毒性评价
  • 简介:二噁英类化合物具有高毒性,来源多样且分布广泛,是持久性有机物的典型代表,二噁英类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一些二噁英类同系物具有代谢稳定性,其毒性效应主要是通过芳香烃受体介导,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综述了近些年在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及其代谢途径的新认识,评价比较了主要二噁英类高通量生物检测方法,以期为该类污染物的环境污染物筛查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二噁英类 芳香烃受体 毒性作用机制 代谢 生物检测
  • 简介:目的:研究固本祛风颗粒的急性和长期毒性。方法: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小鼠最大耐受量(MTD)实验;长期毒性实验中大鼠给予高、中、低剂量(相当于推荐剂量的100倍、20倍、10倍量)的固本祛风颗粒,连续给药90d,进行一般行为、血常规、血液生化、脏器指数、系统解剖检查与可逆性观察。结果:急性毒性实验中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小鼠急性毒性MTD>120.0g(生药)/kg;长期毒性实验中给予高、中、低剂量固本祛风颗粒的大鼠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脏器指数与系统解剖检查均未见异常,可逆性观察表明固本祛风颗粒对大鼠未引起延迟毒性,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固本祛风颗粒对大小鼠实质性器官无明显毒性作用。

  • 标签: 固本祛风颗粒 毒性
  • 简介: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是生物配体模型(BLM)理论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目的是通过量化土壤重金属形态、土壤基本性质以及生态毒理剂量-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评价重金属对陆生生物毒性。BLM已经成功地预测重金属对水生生物毒性,但t-BLM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基于植物重金属毒性综述了t-BLM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BLM的原理、基于t-BLM的重金属(Cu、Ni、Zn、Cd等)的植物毒性及其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基于植物重金属毒性的t-BLM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

  • 标签: 重金属 t-BLM 植物毒性 土壤
  • 简介:采用“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和“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方法,以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大型潘、斑马鱼、意大利蜜蜂以及家蚕为受试生物,测定了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0g/L溴氰虫酰胺悬浮剂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3种药剂对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但对大型潘的48h—EC50值分别为1.51×10^-2、2.58×10^-3、7.63×10^-2mg/L,对家蚕的96h—LC50值分别为6.11×10^-2、0.12和0.30mg/L,均为剧毒;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意大利蜜蜂为低毒,但溴氰虫酰胺对其的48h经口LC50值和接触LD50值分别为2.90mg/L和3.71×10^-2μg/bee,均为高毒。研究表明,虽然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多数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但在水体环境和桑蚕区以及作物开花期仍需谨慎使用。

  • 标签: 氟虫双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 溴氰虫酰胺 非靶标生物 急性毒性
  • 简介:摘要中药是有毒的,无毒、无副作用是不正确的。中药的使用剂量、炮制方法、产地、采集、加工方式、环境污染等都会影响中药的毒性。对中药施行GAP、GMP、GSP管理,在执业医师的正确指导下,也会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 标签: 用药有毒 中药用法 用量 炮制方法 产地和采集时间 环境污染
  • 简介:溢油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及分散剂使用对原油毒性的影响一直是溢油应急响应及危害评估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收集筛选了基于标准测试方法的90组急性毒性数据(LC50/EC50),其中37组毒性数据来自15种油品的水容纳组分(waterac-commodatedfraction,WAF),53组来自11种化学分散剂与15种油品的分散液(chemicallydispersedwateraccommodatedfrac-tion,CEWAF),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方法推导了基于水生生物保护的石油烃总量(totalpe-troleumhydrocarbon,TPH)的急性毒性基准值,同时还分析了分散剂和不同暴露方式对原油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名义浓度(nominalconcentrations)所表示的毒性结果可能高估分散剂对原油毒性的影响,基于CEWAF和WAF的LC50/EC50所推导的有害浓度(HC5s)差异较小,计算出的保护水生生物TPH急性毒性基准值为0.38mg·L^-1(TPH);鱼类对原油污染的响应明显敏感于甲壳类;同时证明了SSD方法在溢油毒性评估及风险阈值推导中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 标签: 石油烃 海洋溢油 分散剂 海水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环境基准
  • 简介: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ionHDACi):丁酸钠(SodiumButyrateNaB)腹腔连续给药对BALB/C小鼠体重增长及器官发育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3周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丁酸钠组和对照组);丁酸钠组腹腔注射丁酸钠(NaB)1.2g/Kg·d,连续21天;对照组同时间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1天后,测量体重;行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以及小肠组织器官,做石蜡切片,HE染色两组比较有无器官损害。结果:1.丁酸钠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动物体重增长良好,平均增长11g,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HE染色见丁酸钠组:心肌细胞无变性,坏死,无炎性细胞浸润,无肉芽组织形成;脾脏红、白髓结构清晰,脾窦无扩张,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无扩张,充血,未见纤维化,肺泡无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无变性坏死,肾间质未见水肿;脑细胞周围间隙和小血管间隙无增宽;肠道纤毛上皮排列整齐,肠壁无出血,坏死,无渗出;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细胞无水肿,无胆汁淤积。未发现上述器官的病理变化。结论:丁酸钠长期腹腔给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丁酸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敷胸膏对幼龄大鼠的的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的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急性毒性实验将幼龄大鼠随机分为敷胸膏高面积组、敷胸膏中面积组、敷胸膏低面积组、赋形剂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每天贴敷1次,每次15分钟,连续观察14天;慢性毒性实验将幼龄大鼠随机分为高面积组、赋形剂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每天贴敷1次,每次接触6小时,连续观察28天。每日给药后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清做肝功能检测并对大鼠各组织器官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各给药组大鼠均无死亡且无病理改变。肝功检及病理学检查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敷胸膏临床上无明显毒性,安全有效。

  • 标签: 敷胸膏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外敷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乙酯型蚕蛹油制剂对哺乳动物的遗传毒性和急性毒性的影响,了解乙酯型蚕蛹油制剂可能存在的远期危害和毒性作用。方法采用遗传毒性试验和大鼠急性毒性试验,采用Ames试验、观察10.00g/kg·BW、5.00g/kg·BW和2.50g/kg·BW剂量的乙酯型蚕蛹油制剂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及对大鼠产生急性毒性作用。结果三项遗传性试验结果均阴性,通过大鼠急性毒性试验也未观察到与受试物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剂量。结论实验未观察到乙酯型蚕蛹油制剂对哺乳动物产生遗传毒性和急性毒性作用,也未发现其可能存在的远期危害,有关其在其它方面的毒理学作用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 标签: 乙酯型蚕蛹油 遗传毒性 急性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本院122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治愈116例,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尽早确诊及正确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对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十分重要作用。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蛇蝎胶囊一日内大剂量用药后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将蛇蝎胶囊药粉以蒸馏水溶解后按能够灌胃给药的最大浓度(相当于生药量0.482g/ml)、最大给药体积(40ml/kg)给小鼠灌胃用药,一日内连续用药2次,累积给药剂量折算成生药量为38.56g/kg。结果给药后观察14天,未见动物有明显的毒性反应。推测该药给小鼠口服的最大耐受量(MTD)在38.56g/kg以上。结论蛇蝎胶囊一日内2次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38.56g/kg,估计其MTD在38.56g/kg以上。该制剂推荐给临床的成人日用生药量为8.568g。以本试验的一日累积用量折算成相当于推荐临床用量的倍数,按成人70kg体重折算为316倍,按体表面积折算为35倍。用药后动物无明显毒性反应,表明该药在临床推荐剂量下服用是安全的。

  • 标签: 蛇蝎胶囊 毒性反应 最大给药量 安全性
  • 简介:人类可能正在走向灭绝——我们不是在谈气候。2008年11月,加拿大广播公司播放的纪录片探讨了当今人类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男性生殖系统面临的毒性威胁。

  • 标签: 人类 毒性 繁衍 2008年 生殖系统 广播公司
  • 简介:摘要栀子是临床长期且广泛应用的中草药,具有保肝利胆、抗炎镇痛、抗血栓和降血糖等作用;然而,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栀子具有肝脏毒性,其肝脏毒性的机制涉及自由基、代谢酶和非蛋白巯基等。本文就栀子的肝脏毒性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栀子的毒性机制研究和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栀子 京尼平苷 京尼平 肝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