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观是道教活动的场所。道士修炼之所,包括观、府、宫、庙等。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信仰道教,自愿接受教义和戒律。他们是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又以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仰尽职尽责。修道的方法很多,要求"清净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汉朝末年创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沃

  • 标签: 道教文化 道观 对联 德阳 宗教信仰 道教活动
  • 简介:道教是根据中国固有文化而创立的,是根植于中国的民族宗教。李养正先生所著《道教概说》:'汉灵帝时,张角太平道徒众遍布青、徐、幽、冀、兖、豫、荆、杨八州,旁及并、凉'。这是早期道教太平道在山西活动的记载。由于道教得到北魏统治者太武帝拓跋焘的重视成为国教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所以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及周边如应县、阳高、浑源、天镇乃至全省各地的道教迅速传播发展,道人、道观日益增多,因而道

  • 标签: 文化背景民间 民间歌曲 道教音乐
  • 简介:文化记忆强调"现在"与"过去"的关联性。从文化记忆的角度看,过去不再简单地被定义为已经逝去的时间,它已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在文化记忆理论视阈下,神道教的时间表现出共时和延续的特点,神道教的空间呈现出复归和重构的特征。神道教的祭祀仪式和宗教建筑,既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记忆元素,也是文化记忆研究中鲜活的文化文本。

  • 标签: 文化记忆 神道教 时间 空间
  • 简介: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是在与儒佛思想的多元共生中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卫道全真、性命双修、信奉神仙。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的道教信仰状况,折射出道教内部正一派和全真派的发展脉络。深度阐释王世贞道教思想的特点,不仅能凸显儒释道三家对其影响,也可以王世贞为个案探究明代中后期士人宗教心态的变化。

  • 标签: 王世贞道教思想 卫道全真 性命双修 信奉神仙 士林影响
  • 简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结合;应当是知识全面、灵魂高尚、胸怀博大、全面发展的人。

  • 标签: 传统文化 孝道教育
  • 简介:武当道教文化符号是道教思想的表达工具,是武当文化的呈现方式。数字符号和动物图腾符号的隐喻表征和隐喻构建方式揭示了在武当道教文化符号中,低层级概念是理解高层级概念的重要工具,以“已知经验是未知事物认知原型”为属类空间构建的隐喻体系,反映了古人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认知方式。

  • 标签: 武当道教 文化符号 隐喻
  • 简介: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其精华在健康中国的理念下是至关重要的。因道教文化浩繁复杂,本文以部分道教诗词和《太平经》为例,旨在表现女性气节、心性炼养和太平治世的优秀道教文化思想。对于关注人类心灵健康到国家太平,都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 标签: 道教 女性 诗词 太平治国
  • 简介: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国学就是一国之学问,中国国学就侧重指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境内每个民族保留下来的具有固定形态的文化可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较大断层。什么叫新文化?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差别?简单来说,新文化侧重指学习西方文化,而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本来有的东西,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划分。

  • 标签: 人生观 无限延长 《抱朴子内篇》
  • 简介: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篆、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道教形成于东汉。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主要有:(1)五斗米道。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教人读《老子》,凡入道者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其后子孙世代相传,是为“天师道”。(2)太平道。汉灵帝(168-188在位)时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用符水治病,信徒数十万。

  • 标签: 道教 五斗米道 《老子》 《太平经》 传统宗教 神仙思想
  • 简介:武当山下的伍家沟村及河北的耿村是中国南北非常著名的故事村,都流传大量的道教传说故事。两村流传的故事类型有:仙道救人危难型、修道成仙型、天神惩恶赏善型、劣道劣仙损人害人型。两村道教传故事的特征是故事内容的泛道教化、故事中的神仙的世俗化、人性化、人情化。这些故事透射了下层民众多方面的文化心理。有神仙信仰、希望天神惩恶赏善心理、对道教法术的向往崇尚心理、对劣道劣仙的憎恶心理、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实用主义的功利心理。

  • 标签: 伍家沟村 耿村 道教传说故事 文化心理 功利心理
  • 简介:道教作为儒释道的成员,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对邻国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一些史料,历史遗迹以及民俗习惯等可以明确知道道教思想早已经传播到日本,并与日本文化相融合。其中在古代日本天皇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道教思想的投影。道教中的星辰崇拜、神仙思想、长生不老思想等更是对古代天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古代日本天皇制中所包含的道教思想,以此来窥探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标签: 道教 古代日本天皇制 日本文化
  • 简介:道教作为一种信仰共同体具有社会心理的性格特征,其中道士是该共同体的核心人员,在内群认同与外群认异的两端都具备明确的道教群体身份资格。道士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道教的整体性格。此项研究以道教界最高学府中国道教学院师生为研究样本,对比当代大学生样本,通过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分析指标(MyersBriggsTypeIndicafor,MBTI)等工具测量其性格,并结合历史文献梳理,呈现道教文化认同与性格相互作用的基本心理机制。

  • 标签: 道教 性格 认同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 标签: 道教 “物化”思想 审美性
  • 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触教育所做的努力与古佛教传统理念是殊途同源的。佛教创始人佛陀推翻了古印度吠陀和婆罗门传统思想,进行了一次革命性运动,面向全体民众打开教育的大门~①。在他45年弘法生涯中,他徒步四方,传播最新的教义,为人们指明脱离苦海的道路。因此,他常被看做是“天人师”(devamanussānam),并将著名的非正规教育制度带到了古印度。尽管人类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心智仍有待提高:冲突、暴力和战争仍在世界许多地区不断发生。部分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将教育体制人道化以维护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尊重。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研究以下几点:(1)我们为何需要人道教育?(2)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有提倡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必要吗?(3)早期教育体系中的佛教价值观(4)人道教育有助于预防危机等等。

  • 标签: 佛教 和平 教育 伦理 道德
  • 简介:旅游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据统计,2017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逾11%,已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旅游主要游览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管是游览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文化都是旅游中的灵魂。作为自然景观的秀美山水,本身虽具有审美价值,然而这仅仅是自然美的表象。

  • 标签: 旅游业 道教音乐 文化 天师道 龙虎山 牵手
  • 简介:道教舞蹈凝积着浓郁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息。绝大多数道教舞蹈的叙事内容与道教经典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血脉关联。道教舞蹈在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持久演绎,有效地宣传了道教的诸多思想理论。部分道教舞蹈中所隐匿的空间景象独特、奇妙,那些神奇空间景观的“在场”丰富了舞蹈本身的内在结构,为道教舞蹈增添了更深重的宗教神秘主义油彩。大体上说,道教舞蹈中隐匿的空间景观包括六种类型。

  • 标签: 道教舞蹈 空间景观 神秘主义
  • 简介:文章从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历史研究(尤武当山志研究)、朝山进香、建筑艺术、管理制度、宫观经济、派系人物等几个方面大致综述了对明代武当山两百多年的繁盛时期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认为应当在现有的诸多成果基础之上,继续深入,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开拓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的新局面。

  • 标签: 明代 武当山 道教研究 武当山志 朝山进香 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