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partition截骨术结合颅骨重塑治疗眶距增宽症伴发面中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和201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眶距增宽症合并颌面部发育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7、19岁。术前采集患者全头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对手术进行设计,并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术中去骨量及V形截骨线角度。手术采用经颅内径路,额部颅骨开窗,完成颅面整体Monobloc联合截骨游离整块颅-眶-上颌骨组织后,再根据术前三维设计的方案行Bipartition截骨V形截除眶间骨块及沿中线纵向劈开硬腭,最终使颅面骨分为2段完全游离的骨块,重塑额部,将双侧眶-上颌骨块内旋并固定,以肋软骨隆鼻。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眼球活动、视力、嗅觉、鼻部形态、骨性眶间距(IOD)、眶距增宽外观形态的改善程度。结果2例患者均去除眶鼻骨15 mm; IOD分别缩窄为17 mm和19 mm。2例患者均在术后出现轻度脑脊液漏,分别去枕平卧5 d和8 d后自愈。男患者出现冠状切口处局部皮肤感染,换药1周后痊愈。女患者术后1周鼻尖近鼻小柱部分破溃,清创修整后痊愈。随访4~11个月,2例患者的眼球活动可,视力可,无复视,辐辏功能正常,嗅觉正常。鼻部重建形态可,眶距增宽的外观形态得到有效纠正,但鼻部形态及内眦赘皮仍需进一步修整。结论Bipartition截骨术能有效治疗面中部过宽,通过两侧颅-眶-颧-上颌骨块内旋固定可使高拱形腭降低,使上颌咬合平面平坦。

  • 标签: 颅面骨畸形 先天畸形 重建外科手术 颌面畸形 计算机辅助设计 眶距增宽症
  • 作者: 金作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错畸形的早期矫治是目前口腔正畸医师关注的热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牙列时期的牙弓发育规律对错畸形早期矫治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错畸形早期矫治的重要目标是去除影响颅颌面生长发育的因素,使其恢复正常。本文重点从颅颌面及牙列生长发育的特点出发,讨论不同颅颌面生长型与不同牙列期错畸形的早期矫治。

  • 标签: 颅面骨畸形 生长和发育 正畸学,阻断 正畸学,预防 早期矫治
  • 简介:摘要对2020年2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分泌科收治的1例智力发育障碍伴畸形面容和行为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3岁6个月,因"惊厥发作1年余"就诊。体格检查发现面部畸形。Gesell发育量表提示适应性、大运动为重度发育迟缓,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为中度发育迟缓;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脑裂;脑电图示双侧前头区为主的广泛性放电,监测到1次肌阵挛发作;基因检测:FBXO11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2480_2484del),为致病性变异。提示高通量测序技术增加了识别潜在遗传缺陷作为疾病原因的可能性,对于反复癫痫发作、多发畸形、全面发育迟缓的患儿,应该尽早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指导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 标签: FBXO11基因 智力发育障碍伴畸形面容和行为异常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头畸形-癫痫-发育迟缓(microcephaly-seizures-development delay,MCSZ)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对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个MCSZ家系中患儿及其父母行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所得的致病性变异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明确患儿的分子诊断后,对该家系2020年再妊娠胎儿行产前基因诊断。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已报道的MCSZ综合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本病例:患儿女性,8月龄,因“头围小,反复抽搐”收入院,临床表现为小头畸形、多发性癫痫、精神发育迟缓。听觉诱发电位示左侧耳神经通路中度损害,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存在PNKP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其中致病性c.199-10_203delinsTCTGAGGGGT变异遗传自父亲,可能致病性c.1505C>T(p.P502>L)变异遗传自母亲,两变异均为文献未报道的变异。结合临床表现考虑遗传学病因为PNKP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该家系再孕胎儿未遗传来自父母的PNKP基因变异,夫妇选择继续妊娠。随访至2021年12月,再孕胎儿为女性,现13月龄,枕额围测值、语言、运动发育正常。(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篇、MCSZ综合征患者38例,合并本例共39例。39例患儿的临床表型包括:小头畸形(91.7%,33/36)、癫痫(88.2%,30/34)、发育迟缓(96.4%,27/28)、多动症(25.6%,10/39)、胃食管反流(10.3%,4/39)和听力丧失(7.7%,3/39)。其中癫痫首发年龄集中在婴幼儿期(96.3%,26/27),头颅MRI检查异常比例为91.2%(31/34)。结论对于产前发现胎儿头围偏小,且进行性缩小表现,出生后伴有小头畸形、癫痫、发育迟缓、多动症、胃食管反流和听力丧失等临床特征的患者,应当考虑MCSZ综合征可能。此类患儿临床预后差异大,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遗传咨询。

  • 标签: 小头畸形 癫痫 发育障碍 听力损失 磷酸转移酶类(醇族体) DNA修复酶类 全外显子组测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面发育迟缓儿童的发育特征,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2019—2020年0~5岁全面发育迟缓儿童138例[男103例,女35例,年龄为(2.68±1.13)岁]和89例0~5岁正常儿童[男58例,女31例,年龄为(2.56±1.19)岁]进行研究分析,分别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评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全面发育迟缓儿童各能区的发育商均低于正常儿童,语言能区落后最明显[(48.77±13.88)分比(92.97±6.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随着发育迟缓程度的不断增加,除大运动外的其他能区也表现为发育的异常。(3)全面发育迟缓儿童中,占比最多的是语言能区的发育迟缓[98.6%(136/138)]。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性和语言能区发育迟缓儿童的比例均增加。(4)语言能区与其他各能区均存在正相关性(r=0.636、0.206、0.378、0.676,均P<0.05)。结论全面发育迟缓儿童伴有多个能区的发育迟缓,语言能区和适应性能区占比较多,而大运动发育并不一定落后。

  • 标签: 全面发育迟缓 早期干预 发育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并伴有其他脑部畸形的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以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筛选与胎儿表型相符合的致病变异,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WES发现胎儿TUBB2B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一处新发错义变异c.758T>A(p.L253Q),既往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TUBB2B基因c.758T>A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TUBB2B蛋白第253位亮氨酸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c.758T>A变异可能影响Leu253、Asp249和Met257残基之间氢键的形成,影响GTP/GDP的结合,最终影响蛋白的功能。结论TUBB2B基因c.758T>A(p.L253Q)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胎儿脑部畸形的原因。上述发现拓展了TUBB2B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颅脑畸形 TUBB2B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1例复杂性皮质发育不良伴脑畸形3型(cortical dysplasia, complex, with other brain malformations 3,CDCBM3)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对先证者进行检测,并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为1例1岁2个月男性患儿,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巨脑回,严重认知障碍,语言缺失,先天性喉骨软化等多发性先天异常。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患儿KIF2A基因发生了c.952G>A( p.Gly318Arg)杂合错义变异(GRCh37/hg19),该变异位于驱动蛋白运动结构域中的ATP核苷酸结合区,高度保守(PM1);在正常人群数据库频率为0(PM2);多种计算机软件预测有害(PP3);该变异在以往的文献中未有报道,Sanger测序验证显示患儿父母均未检测到该变异,因此患儿的变异为新发(PS2)。根据ACMG指南评估为临床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1+PM2+PP3)。与已报道的CDCBM3患儿的临床表型进行比较,本例患儿的先天性喉骨软化在以往的文献中未见描述。结论本文研究扩展了KIF2A基因变异谱并丰富了CDCBM3临床表型谱。

  • 标签: KIF2A基因 复杂性皮质发育不良伴脑畸形3型 巨脑回 认知障碍 发育迟缓 先天性喉骨软化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伴畸形面相和上睑下垂的智力发育障碍(IDDDF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女,6月龄,出生体质量2.8 kg,肌张力低下,发育落后;眼裂狭小,眼睑稍下垂;六指畸形。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儿BRPF1基因c.1631G>A(p.Trp544Ter)杂合致病变异,为IDDDFP相关的新发突变,且符合患儿表型与遗传模式。共检索到6篇文献共27例IDDDFP患者,包括4个家系。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智力残疾和面部畸形、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等临床特征。当患儿表现为智力障碍、眼睑下垂、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等时,需考虑IDDDFP,基因测序可明确诊断。

  • 标签: BRPF1基因 面相畸形 智力发育障碍 上睑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ARS1基因突变致小头畸形-癫痫-皮质萎缩的神经发育障碍临床特点及基因型。方法回顾并随访2021年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VARS1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资料。以“VARS1”“VARS”“VALYL-tRNA synthetase”“缬氨酰-tRNA合成酶”为检索词检索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中检索遗传疾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结果本例患儿为3月龄女婴,出生后出现反复抽搐及喂养困难,并逐渐出现小头畸形、肌张力低下、全面发育落后等表现。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示皮质萎缩、胼胝体发育不良、颅缝早闭。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VARS1基因新发纯合突变:第6号染色体第27号外显子存在c.3203C>T(p.Thr1068 Met)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患者先后规律服用苯巴比妥、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后抽搐发作为间隔数天发作1次。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共5篇,报道了19例患者,均表现为神经发育障碍。目前共发现20个VARS1基因突变位点。结论对于出现小头畸形、癫痫、发育落后、皮质萎缩等症状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应考虑小头畸形-癫痫-皮质萎缩的神经发育障碍,基因测序对该疾病的确诊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小头畸形 萎缩 癫痫 发育障碍 婴儿 突变 VARS1基因
  • 作者: 张程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护理前沿》2022年 第8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湖北 武汉430060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发育的影响;方法: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0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作为护理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建立对照组(n=40)与康复组(n=40),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方式与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和护理满意率;结果:康复组患儿各项生长发育情况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康复组护理满意率(92.50%)均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护理中,相比于常规护理方式,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加快患儿恢复速度。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发育
  • 简介:摘要对目前MRI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中各种研究进行综述,重点探讨MRI用于评估DDH闭合复位后髋关节发育走势研究进展,以期为DDH闭合复位后预测髋关节发育走向寻找可靠的指标。由于MRI在识别软骨及软组织上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在DDH治疗前后进行MRI,评估其在术前、术后的具体作用。进行相应汇总,如利用MRI识别影响脱位髋关节复位的因素,如纤维脂肪组织增生/增厚、关节积液、盂唇内翻、髂腰肌萎缩等;利用MRI观察DDH闭合复位治疗前后股骨头软骨塑形情况;利用MRI验证术中关节造影在评估头臼位置上的有效性以及直接利用MRI观察DDH头臼关系;利用髋关节MR造影评价DDH患者髋臼盂唇损伤情况;此外,亦总结了对MRI评估髋关节相应观测指标进行偏倚校正的研究结果。总的来说,MRI在DDH诊治中的应用日趋成熟与完善,已被很多学者提倡作为DDH常规辅助检查,然而关于DDH闭合复位后如何评估与预测髋关节的发育转归这一热点问题仍无统一定论,从三方面总结了目前的进展:汇总诸多在MRI上测量的结果,代表软骨性髋臼覆盖并用以预测髋臼生长发育的指标;总结关于利用MRI探索盂唇对于髋关节发育影响的研究成果;总结MRI评价闭合复位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研究结果。以上内容对于目前的临床工作及研究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儿童生长发育护理中采取智护训练对其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参与到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医院于2021年6月-2022年3月期间接受体检的100例婴幼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实验组(50例,智护训练)。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不同年龄段智力发育对比分析,可见两组1、3个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实验组6个月智力发育较高(P<0.05)。两组不同年龄段体重对比分析,可见1、3个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含义(P>0.05),实验组6个月体重增加较高(P<0.05)。结论:在儿童生长发育护理中采取智护训练能够对儿童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起到促进作用,此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智护训练 儿童生长发育 体格发育 智力发育
  • 简介:摘要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或borderline hip dysplasia,BHD)是一个从定义、诊断到治疗都颇具争议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无症状人群中符合BDDH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比例约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3.5倍,在特定人群如女性大学生运动员中患病率更高,可超过40%。BDDH的诊断依赖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髋关节镜手术及髋臼周围截骨等。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可导致症状加重并加速髋关节退变。通过文献综述从定义、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回顾国内外BDDH的研究进展。骨盆正位X线片上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e-edge angle,LCEA)是定义BDDH的必要非充分指标,仅反映髋臼外侧覆盖,而BDDH患髋前方及后方的覆盖状况存在很大变异。既往研究发现LCEA<20°的髋关节将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关节炎,因此建议使用LCEA 20°~25°作为BDDH初步诊断的影像学标准,再结合症状与体征进一步评估髋关节是否存在不稳定和(或)撞击。对以髋关节不稳症状为主的患者应考虑采用髋臼周围截骨,或联合髋关节镜处理盂唇损伤及股骨侧凸轮畸形;对以撞击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髋关节镜手术。两类手术的适应证选择至关重要,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超声图像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断的深度学习系统并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的2 000段儿童髋关节超声影像片段,并选取影像片段中标准截面2 000张,所有标准截面均由标注小组通过使用基于Python 3.6环境的自编软件使用图片跨媒体数据标注与人工审核标准化流程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随机选取其中1 753张用于训练深度学习系统,余247张用于测试系统。再从测试集中随机选取200张标准截面,并由8位临床医生独立完成读片标注,将8份独立结果与A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测试集共247例,与临床医生测量相比,判读髋关节是否成熟的诊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为0.865,灵敏度为76.19%,特异性为96.90%。Graf详细分型下的深度学习系统判读的AUC为0.575,灵敏度为25.90%,特异性为89.10%。根据Bland-Altman方法确定的α角[95% LoA(-4.7051°,6.5948°),Bias -0.94,P<0.001]和β角[95% LoA(-7.7191,6.8777),Bias -0.42,P=0.077],与8位临床医生相比AI系统判读结果均更为稳定,且β角效果更为突出。结论新型人工智能系统可快速且准确的测量标准髋关节超声平面的Graf法相关指数。

  • 标签: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计算机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问题中应用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病例时间为 2021年1月-2022年1月,纳入本地区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其中纳入研究组60例,纳入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Salter骨盆截骨术,研究组采用折线形骨盆截骨术,组间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对影像学指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提示P值<0.05。结论:通过利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疾病,均凸显显著安全性,但利用折线骨盆截骨术可对患者的CE角度、AI角度进行改善,可作临床推广。

  • 标签: 不同手术 小儿 发育性髋关节 发育不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智力发育迟缓是指个体在发育阶段,由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原因所引起,以智力发育不全或受阻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本文以较常见的幼儿智力发育迟缓个例为基础,对幼儿智力发育迟缓进行探索与分析。

  • 标签: 智力发展 迟缓 语言障碍 因素
  • 简介:摘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小儿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DDH发病因素复杂,对其发生与发展的分子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了解髋关节发育过程的分子调节机制与形态学变化,对DDH发病机制的探究、早期筛查与诊疗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对DDH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以及潜在的致病机制有了更新的认知。本文综述了目前在髋关节进化过程、人类髋关节发育过程中解剖结构的变化、参与骨发育中软骨内成骨的基因及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可能发生发育不稳定的时间节点,并对DDH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筛查以及诊疗现状进行了总结。胚胎发育过程中股骨头和髋臼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髋关节的形态发生,在怀孕5~12周开始出现髋关节软骨雏形,之后经历初级和次级骨化过程,发育形成具有完整结构的髋关节。调节骨发育中成软骨和成骨过程的SOX9和RUNX2等因子受到HIF、WNT、FGF及PTHRP等一系列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介导髋关节的发育进程。通过临床DDH病例基因检测(全基因组测序及全外显子测序等)发现28个左右潜在的DDH致病基因,对揭示DDH发生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还探讨了DDH研究与治疗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可能需要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以期为DDH发生机制的探讨与临床诊疗策略的制订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多模态MRI技术在儿童脑发育及神经发育障碍(NDDs)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及Web of Science 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儿童脑发育”“神经发育障碍”“磁共振成像”以及“brain development”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hildren” “MRI”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2021年1月有关脑发育及NDDs疾病的MRI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7 974篇文献,排除内容不相符、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英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模态脑影像学技术(如形态学、解剖学及功能MRI)结合当前机器学习分析技术(如脑年龄预测)和影像遗传学技术,从结构到功能、从局域到网络性质,描绘了正常和异常儿童脑发育的轨迹,促进了对NDDs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结论结合定量化分析的多模态MRI技术,可用于对NDDs疾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进行观察和对NDDs疾病机制的研究,并提供影像生物标志物,在儿童脑发育及NDDs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和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儿童发育 脑发育 神经发育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Pavlik吊带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终止时机。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9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采用Pavlik吊带治疗并达到超声或X线检查痊愈标准的45例(54髋)DDH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9髋),女39例(45髋);年龄为(11.5±5.9 )周,范围为1.4~25.7周;患侧为左侧占55.6% (25/45 ),右侧占24.4 %(11/45),双侧占20.0 % (9/45 );随访时间为(23.9±12.9)个月,范围为12.0~61.5个月,Pavlik吊带治疗时长(3.2±0.7 )个月,范围为2~6个月。所有患儿均接受Pavlik吊带治疗,去除吊带时根据其接受的检查结果和达到的痊愈标准情况,将患儿分为A组和B组,A组为Graf法超声检查提示髋关节恢复至Graf-Ⅰ型的患儿,共35例(42髋);B组为X线检查提示髋关节恢复正常的患儿,共10例(12髋)。观察患儿在去除吊带6个月后和末次随访时在髋关节X线正位片上测量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 AI),评估患儿髋关节的恢复情况。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A、B两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45例(54髋)患儿,去除吊带后6个月时有40.7 % (22/54)髋存在髋臼发育不良,经过进一步的外展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仍有7.4%(4/54)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DDH侧别、术前α角、Graf分型和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儿的吊带治疗时长显著少于B组,(3.1±0.7)个月比(3.6±0.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去除Pavlik吊带6个月后,A组患儿的AI显著高于B组,(27.2±7.0 )°比(22.6±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A组残留髋臼发育不良的患儿数量及年龄均高于B组,分别为21例比1例和(13.4±5.0)周比(7.6±3.9)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f-D型患儿有4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Graf-Ⅲ型患儿和Graf-Ⅳ型患儿分别有13髋和4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 )。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AI及患儿残留髋臼发育不良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采用Pavlik吊带治疗的DDH患儿,Graf法超声检查提示为Graf-Ⅰ型时不是终止吊带治疗的绝对时机;特别是对于年龄>13周、治疗前为Graf-Ⅲ型或Graf-Ⅳ型的患儿,只有X线检查显示髋关节正常后才能终止治疗。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Pavlik吊带 Graf法超声检查 髋臼指数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