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相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相对于全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而言,农村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尽管这种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我们必须把农村劳动力流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必须把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必须把农村劳动力流动看成强化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一大突破口而倍加重视。历史性地考察改革开放19年的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第一时期,1979年~198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极大地激活了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强大的内部冲击和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第一次大规

  • 标签: 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非农产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劳动力市场 基础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一步增加。据对全省158个县(市、区)1.37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0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7.5%。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全省4915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的人数约1843万人,比2005年增加483.2万人,增长35.5%,年均增长6.3%。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 标签: 农村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 移情 扩大内需政策 抽样调查
  • 简介: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问题,这成为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在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土地和户籍是制约市民化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

  • 标签: 农村转移劳动力 市民化 制约因素
  • 简介: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剥离出来。截止1996年底,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48万人(按半机械化操作,每人承担5亩耕地计算),占农村劳动力的57.1%,在目前新的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之前,持续、大规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较为困难的,因此,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洛阳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变得较为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任务较为艰巨。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产业间不能转向,城乡间

  • 标签: 农村剩余劳动力 洛阳市 农村劳动力 农村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 农业生产
  • 简介:艺术品生产不仅与物质生产存在特殊的联系,艺术品自身的“行内”或“圈内”也存在不容混淆的劳动价值“区间级次”。以此为基础,可能使艺术品生产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接轨,还可能为有序、有活力的艺术品产业化机制的构建提供理念支持及思路。

  • 标签: 艺术品生产 劳动价值区间 价值规律 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