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分析颈椎病患者心电图变化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应关系,探讨Holter对鉴别颈心综合征和冠心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45-65岁颈椎病患者作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嘱其在检查过程中详细记录生活日志,仔细监测心电图异常和生活、活动的相应关系。结果150例被查者中,生活、体位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96例,占64%;心电图无改变(正常)42例,占28%;患者不配合12例,占8%。心电图异常与情绪、运动或劳累无相应关系。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鉴别颈心综合征和冠心病有辅助作用,对临床医生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颈椎病 颈心综合征 冠心病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将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分析方法应用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中,分析及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入的30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用作实验组)和30例健康受检者(用作参照组)归于此文数据分析资料,对2组受检者均予以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分析方法,研究及统计2组检测结果。结果此文数据展示出,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指标SDNN、SDANN,InTP、InVLF、InLF、L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中采取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分析方法呈现较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Lorenz散点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老年室性早搏人动态心电图以得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一共组织120例万次以上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资料,并在事后加以分析,我们把这120例分成了心脏病组和非心脏病组。结果心脏病组与非心脏病组两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即(P﹤0.01)主要集中在发病年龄、室早发生的时间、心电图复合型异常;而两组就室早发生的频度而言并没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来说,依然不能以室性早搏次数来判别是否患有心脏病;然而就室性早搏的发生时间和复合型心电异常对老年人的临床诊断还是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室性早搏 动态心电图 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空勤人员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这一非创伤性检查诊断手段,来提高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的重要客观依据,以保障空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飞行安全。方法以38名男性飞行机组人员为调查对象,按40岁分成二组,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透、血糖、血脂、肝功能等全套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从数据上看,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上升。

  • 标签: 空勤人员 动态心电图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90例心房颤动患者24小时内的心电图情况,总结房颤心电学的显示特征,为日后诊断与治疗房颤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心血管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心房颤动患者,将90例患者的24小时内的动态心电图情况进行分析,并观察动态心电图对房颤的异常现象。结果90例心房颤动的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测后有51例患者的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显示异常,异常的检出率为56.66%;动态心电图共检测出有12例患者为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3.33%,其中室性早搏是最为常见的异常原因。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检测心房颤动对异常的发现情况较好,同时易能检测出阵发性心房颤动,能有效确定阵发性房颤的具体位置。

  • 标签: 心房颤动 24H动态心电图 心率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DCG)中最长R-R间期≥2.0S进行分析,提高对最长R-R间期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S者统计导致长R-R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最长R-R间期最多见于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其次为心房纤颤伴长R-R间距和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其它依次为窦性心动过缓与不齐,窦房阻滞,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二度Ⅰ型房室阻滞,二度II型窦房阻滞,III度房室阻滞。结论最长R-R间距可发生于多种情况,且多发生在夜间,熟悉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和各类心电图改变诊断指标,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更利于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长R-R间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30例心力衰竭患者,并对30例心衰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以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衰诊治中的临床意义。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衰级别的加重而升高。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特点及其发病危险因素,探讨冠心病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62例冠心病患者为病例组,选取62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动态心电图结果的差异,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史、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动态心电图结果比较两组在正常心电图、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心律失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两组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家族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325)、血脂异常(OR=2.968)、糖尿病(OR=2.602)、吸烟(OR=2.292)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定期监测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早期预防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在诊断心律失常的时候所有患者均分别使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动图,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结果诊断结果显示,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室早单发,室速,房早单发,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纤颤,窦性停博,束支传导阻滞检出率方面并不存在差异性,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诊断结果还发现动态心动图在诊断室早二、三联律,室早成对,房早二、三联律,房早成对,短阵室上速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方法,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诊断心律失常的时候,动态心电图特异性显示的更为明显,与常规心电图相对比灵敏度和有效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病情诊断。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住院人数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间住院人数变化情况,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季节指数分析法,分析住院人数年度、季度、月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2007-2011年我院的住院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随季节变化而变动的特点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和反复性,一年为一周期。结论医院管理部门应及时分析各期住院病人的流入规律,合理安排好人力和物力,为患者提供更佳的医疗服务。

  • 标签: 住院人数 变化规律 季节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500例不同年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54.40%,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无明显差异,其他心律失常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心律失常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及早诊断,及时予以治疗,而动态心电图是检出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99例,选择同期血压正常者9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24h平均血压水平以及24h血压负荷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血压显著高于单纯血压患者(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监测24h动态血压有利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并预测高血压合并症,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 标签: 动态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靶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脑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46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与CT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周内的脑电图描记结果显示正常的患者有6例,脑电图异常的患者为40例,异常率为86.96%,其中轻度异常的患者占47.5%(19例),中度异常的患者占30%(12例),重度异常的患者占22.5%(9例)。与72小时内的CT异常率(60.1%)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通过脑电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脑功能的基本情况,对于鉴定早期CT阴性病例的效果比较显著。

  • 标签: 脑梗死 脑电图 动态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念珠菌引起院内感染的临床特性及其耐药趋势。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各临床科室患者尿液、痰液、血液以及人便等各类人体分泌物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检验器械对标本进行培养、鉴定以及药敏实验。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检测出念珠菌166株,其中105株为白色念珠菌(63.3%),23株为热带念珠菌(13.9%),16株为光滑念珠菌(9.7%),11株为近平滑念珠菌(6.6%),11株为其他念珠菌(6.6%);其中以痰液中检出比例最高,76株(45.8%);其次为尿液,检出45株(27.1%);在所有科室中以ICU检出率最高(53.6%),其次为普外科(14.5%)以及感染科(12.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平均敏感率最高的是两性霉素B(AMB,100%)以及5-氟胞嘧啶(5-FC,99.4%)。结论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抗肿瘤类药物的使用会致使患者机体内菌群失调,从而导致患者免疫能力的下降并增加患者感染念珠菌的几率,因此临床上加大对念珠菌耐药性的检测并合理使用各类抗菌药物,是降低临床念珠菌耐药性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念珠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 临床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情况,指导患者用药,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勺型高血压35例和非勺型高血压14例,勺型患者每日600和下午血压最高值前3h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非勺型患者每日600和1900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2周后,如患者坐位舒张压≥90mmHg,依那普利加倍;2个月后再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照组每日600和1800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患者如有不适,测量血压后调整用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运用时间治疗学理论,指导高血压患者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降压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变化,分析其表现特征。方法将在我院行介入治疗肝癌的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4~9次的CT复查资料,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胆汁瘤的发生率以及CT动态情况。结果参加本次研究的77例患者中有4例并发胆汁瘤,并发率是5.19%;其中3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2个);病灶位置右肝3例(4个),左肝1例(1个);胆汁瘤直径4.6~9.1cm,平均(7.51±1.44)cm;瘤体呈囊状4个、柱状1个。结论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发生胆汁瘤时临床特征不明显,需要患者在肝癌介入治疗后复查时注意检查有无胆汁瘤形成,尽早发现根据胆汁瘤变化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胆汁瘤增大导致发生梗阻性黄疸。

  • 标签: 介入治疗 肝癌 胆汁瘤 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动态心电图,观察组使用24h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电图检出率为97.22%,对照组心电图检出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及高。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老年心律失常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采用回顾性统计学方法对本院2012-2014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68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临床标本来源以痰和伤口分泌物为主,分别占65.59%和22.06%。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分别达到33.87%和33.33%,其它抗生素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上升明显,需引起临床关注。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进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通过分析心电图结果,总结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左心室肥厚患者危险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在3级以上)为25.9%,远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有心肌缺血患者危险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24.29%)高于无心肌缺血患者(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结论并发有左心室肥厚或心肌缺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易于发生危险性室性期前收缩。

  • 标签: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