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了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审委会成员行政化色彩浓厚、讨论案件程序不规范、职能失衡等,提出改革审判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将现有"行政会议式"讨论方式改造为"庭审式"审理程序、设置审判委员会办公室等完善意见。

  • 标签: 审判委员会制度 司法改革 直接言词原则 审判委员会办公室
  • 简介: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该项改革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在整个诉讼制度改革中居于关健地位,对确保办案质量和司法公正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庭审为中心的制度改革,对刑事证据审查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也对检察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公诉检察官应当从刑事证据审查作为一个工作的突破口。检察机关对刑事证据审查应在坚持原三要素审查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转变刑事司法理念。

  • 标签: 审判中心 诉讼制度 刑事证据审查
  • 简介:近些年,佘祥林案、王树红案、赵作海案、浙江张氏叔侄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陈满案、聂树斌案等一系列刑事冤假错案相继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刑事审判的角度分析,刑事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包括审判机关对侦查和检察机关的制约不足,疑罪从无的司法观念没有贯彻落实,社会舆论对刑事审判的不正当干预和辩护律师作用没有明显发挥等.分析刑事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探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有效措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职责.

  • 标签: 冤假错案 刑事审判 产生原因 应对措施
  • 简介:庭审驾驭能力是法官在主持和推动庭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掌控能力,是每个法官依法行使审判职能所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当前刑事诉讼的庭审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庭审虚化,与庭审实质化的要求背道而驰。而这与作为庭审主持者和裁判者的法官有着莫大的关系,部分法官受旧有“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忽视庭审的作用,消极审理,另一方面缺乏客观中立的思想,对待控辩双方厚此薄彼。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在程序上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为法官减负,在观念上让法官树立控辩平等思想,同时通过改革庭审规则和扩大法官责任豁免的范围来保护和调动法官审案积极性,此外,法官自身还需要庭前做好准备、庭后做好裁判文书说理等工作。

  • 标签: 庭审驾驭 客观中立 庭审实质化 审辩冲突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中的重大改革任务,因其涉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而倍受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势必对相关诉讼职能、结构与司法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辩护制度的完善,自然也是审判中心主义得以实现的本质要求。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需要在深刻理解"审判中心主义"内涵的基础上,适应全新司法场域的要求,按照覆盖范围全程化、运行模式协作化、主体权利保障化和职能效用实质化的构型,进行全新再造。

  • 标签: 审判中心主义 辩护制度 “四化”构型 再造
  • 简介: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新增的缺席审判程序规定,大体勾勒出该程序的适用要件和具体规则,体现了我国在打击腐败犯罪、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决心,并为境外违法资产的追回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公布的法条内容呈现出立法目的混同、被告人权利保障机制不足、程序设置相对粗疏化的特征。从更好地契合立法初衷的角度,在程序启动方面宜采用依申请和依职权两种基本类型,以厘清缺席审判程序构建的多元价值。在实践适用方面,赋予被告人程序异议权等救济权,司法机关也应审慎对待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严格在法律框架下规范行使权力,以避免因被告人缺席而对案件裁判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刑事缺席审判 程序适用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 简介:公诉职能与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非完全兼容性决定了两者在运行机制上具备各自的规律特点。长期以来,传统公诉工作将两者混同的做法不仅受到多方质疑,也影响了工作效果。在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应以内设机构改革为契机,按照专业性要求重新整合配置职能,把握好两者分离与衔接的尺度,以建立抗诉案件“双重审查”机制为核心,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格局,并推动“繁简分流”的公诉工作新趋势。

  • 标签: 公诉 刑事审判监督 分离 衔接
  • 简介: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要求庭审实质化,需要反映法庭审理过程和内容的庭审笔录作为监督、制约庭审的有效手段。我国刑事庭审笔录因法律效力不明而难以切实发挥作用,因此亟须法定化。法定化的庭审笔录能从庭审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对庭审实质化形成保障,同时足够作为二审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法定化的庭审笔录制度,可以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规范庭审笔录的内容及制作流程,明确庭审笔录的证据属性和证明效力,以及阅览和使用权限。为配合法定化庭审笔录制度的实施,还需实现庭审笔录制作的技术化和健全庭审录音录像制度。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笔录 庭审实质化 法定化 证明效力
  • 简介:由于改革经验的匮乏,我国家事审判机制的专业化在机构、程序、人员等方面暴露出了法律支持缺失、司法资源紧张等诸多问题。同时,囿于传统思想的桎梏,许多法院在处理有关离婚、风俗习惯和公序良俗的家事案件时,也往往难以做到“案结事了”。建立起系统的家事法院制度并推进家事审判理念的革新和完善,既是解决我国家事审判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家事审判工作综合化、专业化趋势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签: 家事审判 专业化 审判机制 审判理念
  • 简介:审判委员会制度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背景,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不足以消解其违背诉讼原理的特质,从立法沿革分析了审判委员会实体裁判权的历史嬗变,并从理论角度探讨该制度的弊端。审判委员会的实体裁判权在一定程度上虚置了被告人的刑事回避权,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有违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则。其讨论决定案件的方式违背直接言辞和集中审理的审判原理,成为实现庭审实质化的最大障碍,除了理论上的先天不足,通过数据考察,审判委员会的实体裁判权存在异化运行。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下,必须废除审判委员会的裁判权,方能实现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的改革目标。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审判委员会 刑事裁判权 异化运行
  • 简介: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摧毁了旧有的国家机器,对法国历史乃至世界近代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革命的深入,法国国王存废问题以及对国王的审判都存在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审判路易十六,作为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其诉讼过程及所追求的价值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出大革命时期的刑事司法实践。

  • 标签: 法国大革命 路易十六 刑事司法 审判
  • 简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但在当前的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层面,基于证明难度、司法成本、政策考量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则存在着通过简化庭审程序、转移证明责任、更新证明方法甚至降低证明标准等方式,部分消减公诉机关证明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案件特定事实证明难题的现象。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探索符合法定证明标准的刑事简化证明机制或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厘清争议,统筹推进,确保刑事简化证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证明责任 简化证明 证明标准
  • 简介:审判中心主义要求诉讼活动应该围绕审判建构和展开,侦查、起诉、执行的制度设定都是为了使审判能够有序进行,庭审阶段证据调查对于事实的认定具备实质化影响。因此,审判中心主义使证据成为诉讼活动展开的基础,而预防关键证据灭失的保全措施成为举证的制度保证。与民事、行政诉讼不同,刑案证据采集具有很强时效性,个别证据如果不进行妥善保存,就会面临灭失风险。被告人的依申请取证程序虽然存在,但由于启动条件设置较高,对于辩方合法权益保障能力发挥有限。刑事诉讼的追诉犯罪性质要求证据收集与保管主要由追诉方完成,这使追诉方通常重视收集对追诉有利的证据,而忽视对被追诉人有利的证据采集。刑事证据保全的重要性直接源于控辩双方的权利对等,建立完善的刑事证据保全制度。赋予被追诉人证据保全申请权,不仅对于维护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审判中心主义的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也将形成促动。

  • 标签: 刑事诉讼 证据保全 审判中心主义
  • 简介: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对完善刑事见证人制度提出明确要求。从审判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刑事见证人出庭制度在规范证据收集、监督侦查权力运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针对目前我国刑事见证人出庭制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应在明确刑事见证人出庭义务、规范见证人出庭行为及程序、建立见证人出庭保障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

  • 标签: 刑事诉讼 审判中心主义 刑事见证人 出庭制度
  • 简介:一只狼谎称有人偷了它的东西,而狼的邻居——狐狸,一贯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因为这捏造出来的失窃案,狐狸被传唤到法庭。在猴法官面前,双方开始了辩论。

  • 标签: 审判 失窃案 狐狸 法庭 传唤 法官
  • 简介: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习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 标签: 海南 审判职能 改革开放 自由贸易港 服务 经济特区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指标体系是从司法体制、诉讼制度以及证据制度角度构建的:以法院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指标主要包括审前程序服务于审判程序、裁判权力的独立性、高质量的法官队伍以及完备的职业保障体系;以庭审实质化为中心的制约型诉讼制度指标主要包括良好的司法审查机制、完善的撤回起诉制度以及直接言词审理模式;以递进式证明标准、细致而完备的证据规则体系为中心的证据制度指标主要包括证明标准的层次化构建、证据裁判原则的树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落实以及传闻证据规则、自白任意性规则的引进等.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司法体制 诉讼制度 证据制度
  • 简介:精神障碍者所致刑事案件中,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需确认嫌疑人作案当时的刑事责任能力。但鉴定人与嫌疑人接触时离案发已有较长时间,由于精神症状的突发性、可变性,对其精神状况的直观判断有其局限性,更多要靠侦查人员提供的案发细节和精神状况两方面证据。目前侦查取证中可资证明嫌疑人作案当时精神状况的证据并不规范、完善,法官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往往无从下手,只能采信鉴定意见。完善此类案件侦查取证的机制和内容,可以保障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准确性、科学性、公正性,为"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庭审活动奠定坚实的证据基础,并可有效防止法官过于依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

  • 标签: 精神障碍 刑事案件 审判为中心 侦查取证
  • 简介:摘要与一般的民事案件相比,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事案件的当事人之间通常具有复杂的感情因素。家事案件不仅涉及到当事人之间身份关系的纠纷,而且其利益纠纷也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有时还涉及到其他主体的利益。近年来,面对家事纠纷矛盾突发的情况,以及一般民事裁判的局限性,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家事审判改革。部分地区的试点法院开始启用家事调查员协助法官进行事实调查,进行案后回访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有关家事调查员制度的法理基础、功能以及价值追求,我们不得而知。同时,由于我国立法并没有有关家事调查员制度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家事审判制度改革中的驾驶调查员制度进行浅析,以期进行合理化分析与建议。

  • 标签: 家事审判 家事调查员
  • 简介: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纵深发展,著作权审判机制改革创新作为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改革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国家大政方针下,根据著作权独特的权利属性与司法实务问题,寻找突破口、改革点。本文第一部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确立著作权审判机制改革纲要。从顶层与基层、宏观与微观、发展与现实角度探究了著作权审判机制改革纲要。第二部分伴随著作权法修改,探究著作权审判机制创新实践。从著作权法律体系、审判机制方面详细介绍了著作审判创新实践取得有益成果,并分析了改革中所面临的潜在挑战。第三部分介绍了迎接新挑战,著作权审判机制改革创新与发展规划。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深化著作权审判改革的着力点,及不断推进著作权审判发展的重要方面。

  • 标签: 著作权 司法审判机制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