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其原因不在于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秦砖汉瓦,也不是能在太空就能辨出万里长城,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是其所具有的几千年文明史,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独具特色传统美德,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髓,还超越国界,在历史上对周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甚至现在还被视为文明之宝在弘扬,在传承.传统道德作为祖先留给我们遗产,其自身具有两重性,既有引人向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积极因素,同时也存有一些阻碍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消极因素,甚至是谬误成分.但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我们批判性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与发扬,其中积极因素仍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着借鉴与发展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传统 道德 精神文明 建设
  • 简介:京房《易》学是西汉《易》学之重要一家。由于后世对《汉纪》、《汉书》中记述其材料认识和理解偏差,以致造成了“唯京房为异”之说。本文从材料来源、语句意义及京房《易》在汉代地位等三方面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辨,指出了此说不当之所在。

  • 标签: 京房 易学 异党
  • 简介:中国共产成立至今已有70年了。在党的领导下,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新中国又发展为独立、自主、民主社会主义强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一个人到了70岁时,如果很好地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他就可以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得到较大自由。

  • 标签: 党的领导 人生经验 思想文化战线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从心所欲
  • 简介:中国先民非常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尽管历代母教具体内容会随时代发展有变,但"母德在教,教女为切要"基本观念始终未变。母氏管教既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也与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有关;先民之所以认为教女远比教子切要,其原因有二:一,有贤女方有贤母,今日之贤女即日后之贤母;二,女子受教育机会和时间比男子少,若要其日后成为人母能够承担起教育子女任务,必须加强女子教育。

  • 标签: 母德 教女 母教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新美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要求。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和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
  • 简介:传统人性论蕴含着丰富德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厩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化成善,发挥德育潜移默化作用;顺乎人性,坚持德育中和适度原则;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主体自觉培养;以人为本,落实德育科学发展理念。

  • 标签: 传统人性论 德育 教化成善 顺乎人性 修身养性 以人为本
  • 简介:中国自商周以来就特别重视父系血缘关系,随着儒家学说盛行,血缘观念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民间风俗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一观念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作用,但也妨碍了现代公民意识形成。本文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分析了血缘观念不合理性,指出姓氏区分和血缘传统并没有基因学依据。对个体来讲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思想只有心理学意义,而没有生物学意义。同时根据文献史实论证了过分重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私爱危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道家和墨家思想对淡化私爱、强化公德、构建现代公民意识基础性作用。

  • 标签: 血缘观念 分子生物学 道家 墨家 现代公民意识
  • 简介:<正>政治哲学,就其本意来说,是用哲学观点体认社会生活,用哲学方法对于政治思想、政治秩序以及人类社会政治原则进行设计。在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提出了一整套伦理政治学说,其思想学说每一部分,与天人观之间都有着逻辑上联系。

  • 标签: 传统儒家 等级结构 天人观 董仲舒 人类社会 民本思想
  • 简介: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这是一份有纲有目、纲举目张指导性文件,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工程高度,因此,这份文件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普遍重视和热议,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春天已经来临。本刊选发郭齐勇、杨国荣、陈少明、王钧林四位学者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畅谈了他们认识与理解,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 指导性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 郭齐勇
  • 简介:彭国翔先生著《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于2007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年间研究儒家传统宗教性问题重要论文。书中将儒家传统基本性质界定为一种宗教性的人文主义,基于西方晚近拓展宗教观念诠释了儒家传统宗教性,并讨论了儒家传统多元主义宗教观,说明了作为一种精神性、宗教性儒家传统对于化解当今世界宗教冲突所可能提供有益资源,涉及多元宗教参与和认同、宗教对话等重要问题,见解独到,值得关注。

  • 标签: 儒家传统 人文主义 传统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教观念 宗教性
  • 简介:齐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比较苗晶山东民间传统音乐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内涵,如从该省东西部、南北部比较而言,在曲种、剧种、歌种及其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有的甚至有着明显不同。究其原因当然有诸多因素,但追根求源,我认为其中关键因...

  • 标签: 音乐文化 民间传统 民间音乐 道教音乐 民歌 东夷文化
  • 简介:<正>一提起我国传统文化,似乎仅是指儒家文化,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乃是诸子百家汇合而成文化形态,特别是指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文化形态。其涵容十分广泛,包括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道德观念、民间风俗、古代科技等等。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社会、哲学、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这里仅就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古代科技三方面,来略陈道教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关系。

  • 标签: 传统文化 道教影响 文化形态 宗教信仰 儒家文化 宗教徒
  • 简介: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朴素生态主义适度消费观.

  • 标签: 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 生态哲学 内在关系 生态存在论
  • 简介:<正>张謇(1853—1926),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42岁“大魁天下”之后,毅然摒弃仕途,穷其毕生精力,在家乡南通创办实业,振兴教育,擘画水利,推

  • 标签: 张謇 清末民初 地方自治 南通 师范学校 士大夫
  • 简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其法律精神与法律艺术在世界上堪称独树一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力量和社会历史惯性机制,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现代法律文化历史根基,而现代法律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延续。有鉴于此,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价值进行深入观照和审视,进而进行创造性转换,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传统法律文化 价值 转换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正>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家都很关心我国文明传统.我们主张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我们有我们自己文明传统.我们也不是以传统为现代化,但现代化忘不了传统.传统文明,传统科学精神,那为真理而多辩精神,那至高无上道德哲学,我们有理由自豪,不失去信心而现代化.而中庸思想正是我国传统道德哲学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洪范》 传统道德 道德哲学 刚健中正 《吕刑》 《中庸》
  • 简介: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变”与“常”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①。

  • 标签: 中国文化 学术分科 史传 《经学历史》 哲学 中国传统学术
  • 简介:<正>人们生存和生活目的是什么?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哲学上可以称之为人生观问题。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从先秦各家开始,对此已有着不同主张和见解,并对后世带来了影响。从汉、唐到宋、明,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入世与出世以至个人出处、辞受到最后寻求人生归宿,都会成为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研究问题。但是各种思想观点传播到世俗人生时,由于各人选择和理解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社会效应。我们研究这些问题,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 标签: 社会效应 人生价值取向 义利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传统文化 传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