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1(SSBP1)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腺癌鳞癌的临床信息和SSBP1 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SSBP1基因敲低的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SSBP1基因敲低的A549细胞系,细胞分成SSBP1敲低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对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SSBP1 mRNA在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1),SSBP1 mRNA的表达水平随着腺癌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2,P<0.01)。高表达SSBP1 mRNA的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率均较低表达者差(P值均<0.01)。SSBP1敲低组A549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1、15.19,P值均<0.01);SSBP1敲低组A549细胞的Akt磷酸化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8,P=0.003)。SSBP1 mRNA与Ki67 mRNA在腺癌组织中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9,P<0.01)。结论SSBP1可能作为腺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SSBP1可能通过调控Akt通路促进肺癌细胞增殖。

  • 标签: 预后 细胞增殖 肺腺癌 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1 Ak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照射对肺癌细胞A549产生IL-8的影响及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剂量X线照射A549细胞,于照射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上清,细胞RNA以及蛋白质,采用RT-PCR检测照射后A549细胞IL-8 mRNA表达水平,并进一步行实时定量PCR验证照射后A549细胞IL-8 mRNA表达水平,行ELISA检测照射后上清中IL-8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照射后A549细胞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情况,采用p38 MAPK抑制剂、NF-κB抑制剂及ROS清除剂预处理细胞,ELISA验证抑制剂对照射诱导A549细胞产生IL-8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照射增加A549细胞的IL-8的表达水平,并具有剂量、时间效应。照射激活A549细胞中p38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分子。抑制p38 MAPK和抑制NF-κB能够阻断照射诱导A549细胞产生的IL-8。抑制ROS后并不能抑制照射诱导A549细胞产生的IL-8。结论X线照射能增加A549细胞IL-8的产生,可能与通过激活p38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并呈ROS非依赖性模式。

  • 标签: 肺癌细胞系 白介素8 p38 MAPK抑制剂 NF-κB抑制剂 ROS清除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 AAMDC调控非小细胞癌细胞A549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在非小细胞癌细胞A549中过表达circRNA AAMDC后,膜联蛋白染色分析A549细胞的凋亡水平。通过CSCD在线分析circRNA AAMDC的潜在靶标miRNA。过表达circRNA AAMDC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潜在靶标miRNA的水平。敲低潜在靶标miRNA,膜联蛋白染色分析A549细胞的凋亡水平。通过miRDB分析靶标miRNA的潜在靶标mRNA。过表达靶标miRNA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潜在靶标mRNA的水平。敲低和过表达靶标mRNA,膜联蛋白染色检测A549细胞的凋亡水平。组间差异通过Student’s t检验分析两组单向方差分析。结果在非小细胞癌细胞A549中,过表达circRNA AAMDC后A549细胞的凋亡水平下降(0.31±0.01,0.08±0.02,t=17.820,P<0.05),在A549细胞中miR-1197(1.53±0.51比0.35±0.11,t=3.917,P<0.05)和miR-205-3p的表达下降(1.23±0.24比0.20±0.02,t=7.408,P<0.05)。分别敲低miR-1197和miR-205-3p后,发现敲低miR-1197的A549细胞凋亡水平下降(0.31±0.04比0.12±0.04,t=5.818,P<0.05),而敲低miR-205-3p的A549细胞凋亡水平无明显变化(0.31±0.04比0.33±0.05,t=0.541,P>0.05)。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发现circRNA AAMDC靶向miR-1197(102.00±6.02比16.02±5.49,t=18.280,P<0.05)。过表达miR-1197后,发现TIAF1的mRNA水平下降(2.53±0.57比0.45±0.09,t=6.243,P<0.05)。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发现miR-1197靶向TIAF1的3’端非编码区(3’UTR)(101.01±6.02比25.02±5.49,t=16.370,P<0.05)。在非小细胞癌细胞A549中,过表达TIAF1后A549细胞的凋亡水平下降(0.31±0.04比0.05±0.01,t=10.920,P<0.05)。敲低TIAF1后A549细胞的凋亡水平上升(0.31±0.01比0.68±0.22,t=2.910,P<0.05)。通过回补实验,发现circRNA AAMDC-miR-1197-TIAF1调控A549细胞凋亡。结论circRNA AAMDC靶向miR-1197后导致miR-1197的表达水平降低,而miR-1197靶向TIAF1 mRNA导致TIAF1的蛋白水平降低。因此,circRNA AAMDC促使TIAF1水平升高,降低了非小细胞肺癌A549的凋亡水平。

  • 标签: 环状RNA AAMDC 微小RNA-1197 TIAF1 非小细胞肺癌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在腺癌A549细胞微环境中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肿瘤血管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将过表达对照质粒(pcDNA3.1组)、ACE2过表达质粒(pcDNA-ACE2组)、干扰对照质粒(shRNA-NC组)及ACE2干扰质粒(shRNA-ACE2组)转染到腺癌A549细胞中,48 h后提取细胞蛋白和上清液,利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别检测细胞及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用上述上清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pcDNA3.1组、pcDNA-ACE2组、shRNA-NC组、shRNA-ACE2组及shRNA-ACE2+VEGF antibody组(向shRNA-ACE2组条件培养基加入0.5 mg/L的VEGF中和抗体),分别用MTT、细胞划痕实验、细胞侵袭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s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小管形成能力。结果pcDNA-ACE2组A549细胞及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量较pcDNA3.1组减少(P值均<0.05);shRNA-ACE2组A549细胞及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量较shRNA-NC组增加(P值均<0.05)。pcDNA-ACE2组HUVECs的增殖率、迁移率、侵袭细胞数及小管总长度较pcDNA3.1组下降(P值均<0.05),shRNA-ACE2组HUVECs的增殖率、迁移率、侵袭细胞数及小管总长度较shRNA-NC组上升(P值均<0.05),shRNA-ACE2+VEGF antibody组HUVECs的增殖率、迁移率、侵袭细胞数及小管总长度较shRNA-ACE2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ACE2通过下调腺癌A549细胞微环境中VEGF的表达,抑制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小管形成能力,抑制腺癌体外微血管形成。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肿瘤血管形成 肺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在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糖代谢关键酶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构建lncRNA UCA1沉默及其对照稳定转染的腺癌A549细胞系,将小干扰RNA (siRNA)转染细胞分为NC组(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UCA1序列)和siRNA-UCA1组(转染siRNA-UCA1敲降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糖代谢相关指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 1、己糖激酶(HK) 2和丙酮酸激酶(PKM) 2水平的变化。采用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siRNA-UCA1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实验检测siRNA-UCA1的摄取率。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UCA1在腺癌A549细胞中高表达。与NC组相比,siRNA-UCA1组能够抑制GLUT1、HK2和PKM2基因在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t=19.66、5.81、11.98,均P< 0.001),且三者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61.35、145.90、88.19,均P<0.001)。与NC组相比,siRNA-UCA1组腺癌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迁移运动能力和对18F-FDG的摄取率均明显降低(t=19.43、7.71、5.79,均P<0.05)。结论LncRNA UCA1能够抑制糖代谢的关键酶并促进腺癌的转移能力,其可能成为肺癌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 标签: 肺腺癌 RNA,长链非编码 尿道上皮 癌胚抗原 糖代谢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A549和H460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的反义基因间RNA (HOTAIR)在其中的调节机制。方法将培养的NSCLC细胞A549和H460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4种方式进行分组。(1)分别将NSCLC细胞A549和H460分为6组:0、15、30、60、120和240 μmol/L姜黄素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2)分别将NSCLC细胞A549和H460分为8组:0、2、4、6 Gy γ射线照射组及其与30 μmol/L姜黄素联合组,采用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3)将NSCLC细胞A549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30 μmol/L姜黄素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和30 μmol/L姜黄素+4 Gy γ射线照射联合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5种促癌lncRNA和5种抑癌lncRNA的表达情况;(4)将NSCLC细胞A549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30 μmol/L姜黄素组、30 μmol/L姜黄素+lncRNA HOTAIR过表达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4 Gy γ射线照射+30 μmol/L姜黄素联合组和4 Gy γ射线照射+30 μmol/L姜黄素+lncRNA HOTAIR过表达组,采用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采用学生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CCK-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可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降低NSCLC细胞A549和H460的增殖活力,且除了15 μmol/L姜黄素作用24 h之外,其余浓度和时间的姜黄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4~5.731,P=0.000~0.043 )。(2)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30 μmol/L姜黄素+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联合处理可使γ射线照射单独处理下的NSCLC细胞A549和H460的增殖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3~12.418 ,P=0.000~0.044)。(3)q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ncRNA HOTAIR在γ射线单独处理后表达升高(t=3.317,P=0.040),而30 μmol/L姜黄素单独处理和30 μmol/L姜黄素+4 Gy γ射线联合处理均可下调A549细胞中促癌lncRNA HOTAIR的表达(t=3.205、5.916,P=0.038、0.000)。(4)对HOTAIR进行过表达处理,可消除姜黄素对NSCLC细胞A549增殖的抑制并增强其放射敏感性(t=3.584~5.802,P=0.000~0.004)。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下调促癌lncRNA HOTAIR的表达从而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活力,并增强其放射敏感性。

  • 标签: 姜黄素 RNA,长链非编码 癌,非小细胞肺 辐射耐受性 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的反义基因间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诱导腺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根据处理A549细胞的不同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溶媒处理)、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组(分别用10、20、40、80 mg/L的辛伐他汀处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组(50 μmol/L的Z-VAD-FMK处理)、40 g/L辛伐他汀+Z-VAD-FMK组(40 mg/L的辛伐他汀和50 μmol/L的Z-VAD-FMK共同处理)、白细胞介素6(IL-6)组(20 μg/L的IL-6处理)和不同浓度辛伐他汀+IL-6组(分别用10、20、40 mg/L辛伐他汀和20 μg/L的IL-6共同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对腺癌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辛伐他汀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线粒体膜电位JC-1荧光探针检测辛伐他汀对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流式膜连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辛伐他汀对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CCK8法检测Z-VAD-FMK对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Z-VAD-FMK对于辛伐他汀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激活剂IL-6作用于A549细胞前后辛伐他汀对JAK2、STAT3及其磷酸化(p-JAK2、p-STAT3)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20~80 mg/L辛伐他汀组A549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并且随着辛伐他汀组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组G0/G1期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G2/M期的细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辛伐他汀各浓度组J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20、40 mg/L的辛伐他汀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40 mg/L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Z-VAD-FMK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2±2.7)%和(57.5±3.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2.7)%(均P<0.01),40 mg/L辛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Z-VAD-FMK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mg/L辛伐他汀组中荧光染色阳性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Z-VAD-FMK+辛伐他汀组细胞荧光染色阳性细胞与40 mg/L辛伐他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0 mg/L辛伐他汀组细胞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L-6组细胞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0、40 mg/L辛伐他汀+IL-6组细胞的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均显著低于IL-6组(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通过非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来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来实现的。

  • 标签: 肺肿瘤 辛伐他汀 细胞凋亡 Janus激酶2 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NA)-622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A549细胞,分为miRNA-622组和miRNA-622阴性对照组(NC组),分别转染miRNA-622模拟物及miRNA-622阴性对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NA-622组和NC组miRNA-622的表达水平,采用噻唑蓝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结果miRNA-622组和NC组细胞中miRNA-622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93±0.058、0.631±0.053,OD值分别为0.631±0.049、0.922±0.058,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230%±0.176%、7.400%±0.208 %,miRNA-622组miRNA-622的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NC组,而OD值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50、17.710、3.822,P值均<0.01)。结论miRNA-622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促进A549细胞凋亡。

  • 标签: 肺肿瘤 癌,非小细胞肺 A549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RHL2沉默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GRHL2沉默慢病毒表达载体,将肺癌A549细胞分为3个组,实验组:GRHL2沉默慢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系;阴性对照组:空载慢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系;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的A549细胞系。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的强度,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癌A549细胞中GRHL2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GRHL2沉默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AP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术分析GRHL2沉默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中GRHL2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F=48.13、42.57,P值均<0.05),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F=65.64,P<0.05),凋亡显著增强(F=56.76,P<0.05)。结论靶向沉默GRHL2能显著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GRHL2有望成为临床肺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慢病毒感染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GRHL2 A54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穗花杉双黄酮(AF)在体外和体内对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实验选用人腺癌细胞株H1299(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设立对照组、AF 5 μmol/L组和AF 10 μmol/L组,采用克隆平板、细胞周期分析、赫斯特染色(Hoechst)、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AF对腺癌细胞的影响。动物实验选用BALB/c雄性8周龄小鼠(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皮下注射H1299,设立对照组、AF 20 mg/(kg·d)组和AF 40 mg/(kg·d)组,通过比较肿瘤组织体积、重量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AF对腺癌细胞的影响。同位素定量分析发现差异蛋白是磷酸酶2A抑制因子(CIP2A),在上述实验的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CIP2A蛋白表达;经过转染构建CIP2A低表达和CIP2A过度表达细胞,分别设立AF 10 μmol/L组、CIP2A过度表达+AF 10 μmol/L组和CIP2A低表达+AF 10 μmol/L组,用赫斯特染色(Hoechst)+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细胞实验中腺癌细胞增殖百分比AF 5 μmol/L组[(75.12±3.11)%,t=9.638,P<0.01]、AF 10 μmol/L组[(58.01±4.02)%,t=11.382,P<0.01]低于对照组[(100.02±8.11)%];细胞G0/G1期百分比AF 5 μmol/L组[(55.23±2.21)%,t=6.928,P<0.01]、AF 10 μmol/L组[(65.33±3.23)%,t=10.132,P<0.01]高于对照组[(47.12±3.32)%];腺癌细胞凋亡百分比AF 5 μmol/L组[(12.38±0.51)%,t=26.583,P<0.01]、AF 10 μmol/L组[(21.88±0.95)%,t=43.709,P<0.01]低于对照组[(2.29±0.13)%];CIP2A蛋白表达AF 5 μmol/L组(0.72±0.02,t=9.782,P<0.01)、AF 10 μmol/L组(0.49±0.03,t=19.816,P<0.01)低于对照组(1.00±0.02)。动物实验中肿瘤体积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重量AF 20 mg/(kg·d)组[(438.33±30.40) mg,t=19.036,P<0.01]、AF 40 mg/(kg·d)组[(255.83±24.58) mg,t=60.782,P<0.01]低于对照组[(810.83±30.40) mg];肿瘤组织中CIP2A蛋白表达AF 20 mg/(kg·d)组(0.60±0.03,t=31.529,P<0.01)、AF 40 mg/(kg·d)组(0.43±0.03,t=40.613,P<0.01)低于对照组(1.00±0.01);原位末端标记法显示AF明显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CIP2A低表达+AF 10 μmol/L组(0.49±0.03,t=8.012,P<0.01)抗增殖活性强于AF 10 μmol/L组(0.60±0.03);CIP2A低表达+AF 10 μmol/L组(28.06±0.89,t=17.663,P<0.01)促凋亡活性强于AF 10 μmol/L组(22.02±0.73);CIP2A过度表达+AF 10 μmol/L组(0.80±0.05,t=10.484,P<0.01)抗增殖活性弱于AF 10 μmol/L组(0.58±0.04);CIP2A过度表达+AF 10 μmol/L组(8.13±0.68,t=37.165,P<0.01)促凋亡活性弱于AF 10 μmol/L组(22.02±0.73)。结论AF对腺癌细胞有抑制生长、促进凋亡作用,AF可能通过CIP2A来发挥作用。

  • 标签: 肺腺癌 穗花杉双黄酮 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PIK3R3)对腺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别转染质粒或短发卡RNA(shRNA),将细胞分为以下6组:A549细胞,转染PIK3R3基因重组质粒组(PIK3R3组)、阴性转染对照组(Vector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PC-9细胞,转染shRNA组(si-PIK3R3组)、阴性转染对照组(si-scramble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IK3R3对细胞周期蛋白激酶p21、p27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作用,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及溴脱氧核苷尿嘧啶/碘化丙锭(BrdU/PI)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流式细胞术分析PIK3R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PIK3R3基因重组质粒组PIK3R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t=17.780,P<0.05)、细胞生长加速,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t=13.880,P<0.05)、S期细胞比例增多为(50.23±2.12)%,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1、p27表达升高,Cyclin D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590,P<0.05)。而转染PIK3R3的shRNA组可明显出现与上述相反结果,S期细胞比例减少至(19.32±2.16)%。结论PIK3R3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并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发挥作用。

  • 标签: 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 肺腺癌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下调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549细胞中FGF4蛋白的表达,设计并合成干扰FGF4表达的小干扰RNA(siFGF4),转染肺癌A549细胞,将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siFGF4组,收集各组转染48 h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查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CCK-8结果显示,siFGF4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51.10%±3.51%),与空白对照组(99.05%±3.11%)和siNC组(99.00%±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3,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iFGF4组细胞凋亡率为59.99%±5.52%,高于空白对照组(2.98%±2.24%)及siNC组(4.76%±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4,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siNC组相比,siFGF4组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51.53,P<0.01),Bax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41.33,P<0.05)。结论下调人肺癌A549细胞FGF4基因表达有望为肺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位。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基因 肺癌 A549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诱导的多倍体非小细胞癌细胞模型的增殖及凋亡特性,分析多倍体肿瘤细胞在化疗耐药及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或1 μmol/L Doc处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24 h,撤除药物后继续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至第3天或第5天,分别记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和细胞周期,Dil标记法、CFSE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及凋亡蛋白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小部分存活细胞的体积略有增大,细胞呈多核状态;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细胞核仍呈多核状态。细胞倍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为(3.40±0.95)%,Doc 24 h组为(20.80±2.87)%,Doc 24 h+3 d组为(55.67±3.85)%,Doc 24 h+5 d组为(76.20±2.51)%,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8.054,P<0.05)。Doc 24 h组G1期、S期细胞亚群比例低于对照组,G2/M期细胞亚群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cdc2、P-cdc2(Thr14)、P-cdc2(Tyr15)、P-cyclin B1(Ser128)、P-cyclin B1(Ser147)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下调,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上调,cdc25c蛋白在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中表达水平下调。Dil染色结果显示,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标记的Dil荧光均未明显减弱。CFS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体A549细胞标记的CFSE的荧光强度未发生明显改变。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升高(P<0.05),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较Doc 24 h组降低(均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xl和mcl-1表达依次上调,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和bak表达上调,但在Doc 24 h+5 d组细胞中表达下调。结论Doc体外能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多倍体的形成;可使A549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Doc作用后,A54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能力增强,但随着撤药时间延长,凋亡抵抗发生,相应的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显著。这些特性可能有助于多倍体肿瘤细胞产生化疗干预后的耐药性及肿瘤复发。

  • 标签: 细胞系,肿瘤 多西紫杉醇 多倍性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NA高通量测序的树突状细胞(DC)原位胰腺癌细胞(BxPC-3)瘤苗(DC-BxPC-3)抗胰腺癌的机制。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取新鲜外周静脉血(红十字会),胰腺癌BxPC-3细胞购自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50 ml外周静脉血,贴壁培养获得DCs和去DCs的系统免疫效应细胞(SIECs),并诱导增殖。DCs致敏时,BxPC-3∶DCs=1∶1;抑制与凋亡实验时,DCs∶SIECs∶靶细胞=1∶20∶2。以mRNA高通量测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进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LSD或Dunnett T3检验。结果CCK-8实验显示,致敏DCs组、DCs-BxPC-3瘤苗组的BxPC-3生存率分别为56.7%、2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60,P<0.05)。凋亡实验显示,致敏DCs组、DCs-BxPC3瘤苗组对BxPC-3的凋亡率分别为(23.12±1.05)%、(80.86±5.0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0,P<0.05)。差异mRNA的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融合瘤苗组的催化活性、分子信号传导活性、免疫系统、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等功能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干扰肿瘤细胞氨基酸代谢与脂质转运。结论DC瘤苗诱导免疫效应细胞抗胰腺癌效能优于肿瘤裂解物致敏DC。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胰腺癌 瘤苗 基因本体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辛伐他汀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辛伐他汀处理肺癌A549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辛伐他汀对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EMSA法检测辛伐他汀对STAT3/DNA结合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JAK2/STAT3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辛伐他汀处理组的A549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P<0.05),并且随着药物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采用IC50浓度(40 μg/ml)辛伐他汀处理A549细胞48 h,可引起A549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结果显示辛伐他汀能引起A549细胞的凋亡;辛伐他汀处理组凋亡蛋白Bax表达量升高,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降低(P<0.05);辛伐他汀可使STAT3/DNA结合活性降低,p-JAK2、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JAK2 /STAT3信号通路诱导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辛伐他汀 A549细胞 JAK2/STAT3通路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37(IL-37)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生长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探讨IL-37作为新型放疗增敏剂的可能性。方法选择NSCLC细胞A549,将A549细胞分为3组:正常A549细胞(对照组)、空病毒转染的A549细胞[NC组,细胞感染复数(MOI)为100]、Ad-IL-37组(含IL-37的腺病毒转染A549细胞,MOI为100)。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细胞IL-37蛋白表达情况;将3组细胞同时应用4 Gy照射剂量进行照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吸光度(A)值,观察A549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观察受照射后各组A549细胞周期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照射后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Survivin)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IL-37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17±0.04,NC组为0.29±0.14,Ad-IL-37组为1.17±0.23(F=24.263,P=0.001)。照射后24 h时3组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87,P=0.160),照射后48、72、96、108 h时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662、33.635、33.663、31.909,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0.001);照射后24 h时NC组和Ad-IL-37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0,P=0.247),照射后48、72、96、108 h时两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14、7.233、15.306、19.035,P值分别为0.032、0.019、0.004、0.003)。IL-37联合可影响细胞周期的变化,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为(36.4±1.0)%,NC组为(31.3±0.6)%,Ad-IL-37组为(27.2±2.9)%(F=12.96,P=0.007),对照组G2/M细胞比例为(20.5±0.8)%,NC组为(24.7±2.9)%,Ad-IL-37组为(41.4±4.1)%(F=27.92,P=0.001)。IL-37能上调照射的A549细胞促凋亡相关因子bax、Caspase-3蛋白水平(F值分别10.31、14.51,P值均为0.01),下调抑凋亡因子bcl-2、Survivin蛋白的表达(F值分别8.95、5.52,P值分别0.02、0.04)。结论IL-37可抑制A549细胞生长,具有潜在的放射增敏作用,这一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产生。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腺病毒,人 白细胞介素37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芪多糖1(HPS1)联合吉非替尼对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PS1、吉非替尼及二者联用对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l-2和Bax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浓度组(50、100、200、400 mg/L)HPS1对A549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与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HPS1、吉非替尼均可致A549细胞凋亡率增高,且两药联用组较单用吉非替尼组凋亡率明显增加(t=2.412,P<0.05)。各浓度组HPS1均可降低Bcl-2蛋白表达(P值均<0.05),增加Bax蛋白表达(P值均<0.05),具有浓度依赖性;且两药联合处理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均较单用吉非替尼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PS1联合吉非替尼在抑制A549细胞增殖、促使其凋亡方面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Bcl-2/Bax mRNA比例相关。

  • 标签: 肺肿瘤 细胞凋亡 红芪多糖1 吉非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363-3p靶向TWIST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胞未做任何处理);模拟物对照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阴性对照);模拟物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后期实验另设:模拟物+ pcDNA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和pcDNA3.1空载体质粒);模拟物+ TWIST1组(转染miR-363-3p模拟物和pcDNA3.1-TWIST1过表达质粒)。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miR-363-3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WIST1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363-3p和TWIST1的靶向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模拟物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A549细胞中miR-363-3p表达水平(1.00±0.08、0.97±0.05比3.82±0.45)升高,TWIST1 mRNA (1.00±0.06、0.98±0.06比0.39±0.02)和蛋白的表达水平(0.81±0.05、0.78±0.06比0.42±0.02)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空白对照组和模拟物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A549细胞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0.58±0.04、0.55±0.05比0.36±0.03)降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0.22±0.02、0.25±0.03比0.47±0.03)增高,迁移细胞数(85.75±5.45、83.52±6.85比53.05±4.50)和侵袭细胞数(128.26±6.15、125.95±8.05比71.64±5.7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模拟物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细胞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0.55±0.05比0.36±0.03)降低,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0.25±0.03比0.47±0.03)升高,迁移细胞数(83.52±6.85比53.05±4.50)和侵袭细胞数(125.95±8.05比71.64±5.75)均减少(P均< 0.05)。TWIST1是miR-363-3p潜在的靶基因。与模拟物+ pcDNA3.1组比较,模拟物+ TWIST1组A549细胞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0.32±0.02比0.42±0.03)升高,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0.56±0.04比0.38±0.03)降低,A549细胞的迁移数(49.45±4.22比67.52±5.05)和侵袭数(72.45±5.73比108.35±6.56)增加(P均< 0.05)。结论miR-363-3p可通过靶向TWIST1调控EMT抑制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

  • 标签: miR-363-3p 非小细胞肺癌 EMT 迁移 侵袭 TWIST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种腺癌细胞株中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基础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细胞株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8种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MIA PaCa-2、PANC-1、Patu8988和T3M4,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13个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8种腺癌细胞株中共确定36个基因、79个位点发生突变。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肿瘤蛋白P53(TP53)、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和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SMAD4)在8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5%(7/8)、100.0%(8/8)、50.0%(4/8)和37.5%(3/8)。AsPC-1和Capan-1细胞中同时存在上述4个基因的突变,BxPC-3细胞株是KRAS野生型胰腺癌,CDKN2A基因在AsPC-1、Capan-1、Capan-2和Patu8988细胞中检测到突变,而DPC4/SMAD4在AsPC-1、Capan-1和T3M4细胞中发生突变。其他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包括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AsPC-1、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P)基因(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NOTCH1(BxPC-3、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AsPC-1、Capan-1和Patu8988发生突变)和E1A结合蛋白P300(EP300)基因(BxPC-3、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功能主要涉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NOTCH信号通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Hedgehog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8种胰腺癌细胞株具备腺癌组织的基因学特征,不同细胞株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点,实验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合理选择细胞株并分析研究结果。

  • 标签: 胰腺癌 细胞株 基因突变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自然杀伤(NK)细胞在CD137抗体作用下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ADCC)介导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NK细胞表型和细胞因子检测实验分组:阴性对照组(未用人CD137抗体处理的NK细胞)、CD137抗体处理组(10 μg/mLCD137抗体处理4 h的NK细胞);NK细胞毒性检测实验分组:根据体系中是否添加NK细胞CD137抗体和西妥昔单抗分为8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NK细胞表面CD16分子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两组NK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8组反应体系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EGFR低表达乳腺癌细胞系MDA-MB-453的杀伤比例,并采用t检验或析因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D137抗体处理组CD16+NK细胞比例(79.57﹪ ±0.92﹪比90.43﹪±0.67﹪)、细胞因子IFN-γ浓度[(388.90±7.02) pg/ mL比(523.90±1.90)pg/ mL]和TNF-α浓度[(20.59±4.09)pg/mL比(47.22±2.14)pg/mL]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DA-MB-231细胞杀伤的三因素析因分析结果显示:NK细胞CD137抗体和西妥昔单抗3个因素分别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都有作用(F = 5227.276、201.473、1792.242,P均< 0.001),3个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也都有作用(F =183.903、1517.187、33.483,P均< 0.001),3个因素的二级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1.505,P < 0.001)。结论CD137抗体可增强NK细胞分泌细胞毒性因子IFN-γ和TNF-α的能力,同时可上调NK细胞表面CD16分子的表达,从而使得NK细胞可能通过西妥昔单抗介导的ADCC作用增强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 标签: CD137 抗体 自然杀伤细胞 西妥昔单抗 免疫细胞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