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忧患人生卓越指南─—《周易》与人生哲理陈望衡《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一、处理天人关系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主题。《周易》关于吉凶祸福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 标签: 《周易》 忧患人生 “中” 天人关系 六十四卦 主观能动
  • 简介:<正>《老子》五千言,以“道法自然”哲思奠定宇宙观基础;然在其玄虚灵妙时空意识中,蕴涵着却是当下的人生精神。可以说,老子宇宙观实从人生观体悟而来,其所意构万物玄同之自然状态,正是人生精神本质显现。如果从老子语言呈示表象符号去把握其人生哲学,会出现两种牴牾之见: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自然的人生,其“虚静”思想派衍出庄子学派旷放人格,构成先秦道家主体意识;另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社会的人生,其世俗观念表现出愤懑、机诈与庄子超世人生别若霄壤、情志轩轾。如果我们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艺术观照,就能发现老子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人生是经心灵统摄、提升而达致一种境界艺术的人生

  • 标签: 老子人生哲学 人生精神 宇宙观 主体意识 道法自然 自然状态
  • 简介:<正>严君平,生当西汉末期,隐居蜀郡成都,依靠卜筮维生,在世九十余年,从未涉足官场。然而其名远闻京都,其声震励巴蜀,倍受世人爱戴和景仰。他学生扬雄把他喻为隋珠、和壁、为他“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法言·问明》)高洁品德感叹;三国名士王商为他立祠,而秦宓则盛赞他“由、夷逸操,山岳不移”,认为“使扬子不

  • 标签: 反朴归真 道家学说 宇宙 自然无为 圣人 书物
  • 简介:孔孟人生境界论广大精微,竞相发明而若合符节。有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可欲之"善"→有诸己之"信"→充实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大"→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相同一,皆表现为一个在"求仁"终身修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过程。

  • 标签: 人生境界 道德修养 “求仁”目标 六个阶段
  • 简介:冯友兰特别重视心觉解功能,并依据心灵觉解程度将人生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其天地境界有着深厚审美意蕴。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运用有别于逻辑分析直觉方法,即冯友兰所说讲形而上学时“负方法”,而“近于道诗”正是形而上学“负方法”之一。所以,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人生境界论与审美理论非常接近。这一理论显示出从思维方式上融合中西学术努力,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一定影响。

  • 标签: 觉解 人生境界 形而上学 负的方法 进于道的诗
  • 简介:儒家“命”观念认为在人生历程和结局中,存在着某种非人力所能左右、超越客观必然性。这是儒家思想中超越理论层面上终极关怀理念。儒学在其历史发展中,对“命”观念不断作出洋溢着人文精神诠释:认为“命”之超越性就内在于人气禀和德性之中;“命”之必然性实际上是在生命源头处偶然性和在终点显现一次不可逆性;按照伦理、物理地生活——“尽人事”,就是“命”实现。凡此皆显示,儒家的人生终极关怀充盈着理性自觉。

  • 标签: 儒家 终极关怀 理性自觉
  • 简介:<正>人们生存和生活目的是什么?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哲学上可以称之为人生观问题。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从先秦各家开始,对此已有着不同主张和见解,并对后世带来了影响。从汉、唐到宋、明,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入世与出世以至个人出处、辞受到最后寻求人生归宿,都会成为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研究问题。但是各种思想观点传播到世俗人生时,由于各人选择和理解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社会效应。我们研究这些问题,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 标签: 社会效应 人生价值取向 义利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传统文化 传统人
  • 简介:评《正确世界观人生磨砺》严高鸿马克思主义著作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则是蕴含于其整个体系中精华。要领会这些精华,最好办法,当然是对原著作出系统、深入,而不是零碎、肤浅研究。但是,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他们并无必要也...

  • 标签: 世界观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青年学生 语言特点 热点问题
  • 简介:刘玉平著,齐鲁书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共23.5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析论易学思维,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周易》概述;第二章析论汉代象数易学思维,作者指出汉易思维模式和主要特色在于吸取当时天文、历法、物候等知识,以以卦气说为主象数理论解易,建立了“推天道以明人事”象数易学思维模式;第三章析论魏晋至唐代易学思维,分析了汉代易学内在矛盾和魏晋易学兴起原因,重点论述了王弼易学革命和孔颖达易学诠释方法;第四章析论宋代象数与义理思维,指出宋易思维主要特征在于经传分别,因经以明道,注重义理阐发,将《周易》高度哲理化,而不重视文字训诂和字义注解;第五章总论《周易》思维特色及影响,分析了《周易》思维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着重析论了阴阳和谐思维,指出《周易》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基本特征。下篇为易学的人生价值论,亦分为五章,依次论述了人生生存论、人生道德论、人生功业论、人生矛盾论和人生理想论。指出宇宙生命和人生命融为一体是《周易》人生哲学根本观念,其人生生存论,高扬宏大而深沉生命意识,从天地生生之大德下贯到人生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人生道德论则反复阐扬圣人君子之德,具体展现为遏恶扬善,崇德尚义,谦诚聚合等;人生功业论则以崇德广业为主旨,主张进德修业,开物成务,建功济世,达到盛德大业价值目标;人生矛盾论则论说了人性、生活和社会中种种辩证法,启迪人们把握“时”哲学,积极应对人生人生理想论则从人生矛盾论入手,倡导不谄不渎、宽居仁行、知进退存亡的人生智慧,最终达至于天地合德理想境界。这五大部分互相贯通,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

  • 标签: 人生价值论 思维模式 象数易学 《周易》 生命意识 主要特色
  • 简介: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记》这一人性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因着宋明理学影响之深之大,它真实内容和意义却被长期遮蔽。以超越善恶动静论人性,既克服了孟子以降内省或内原式道德成长路径虚玄,而转向内得真实确定礼乐而建立起德性成长客观之途;也从起点上摆脱了《荀子》人性之恶带来理论逻辑困境,使人在礼乐陶治和对天理追求中,德性成长成为可能。这一人性论也为在“清静澄明”中知识与德性成长,相得益彰,分任殊途,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就跳出了宋明及至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纠缠,将知识从后世一直被德性捆绑与束缚中解放自由出来。

  • 标签: 《乐记》 人性论 清静澄明 礼乐 突破
  • 简介:本文以华北太行山东麓某县某镇郄家庄一桩并不复杂婚变个案为对象,采用社会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家族干预与社区舆论对乡村私人生双重制约,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舆论力量张力。

  • 标签: 家族干预 社区舆论 私人生活
  • 简介:“举贤”是孔子人才教育思想出发点。“举贤”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是周礼中原有的,而是奴隶制走向崩溃以后产生新事物。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可以看作是“举贤”制度开端。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立场,接受了“举贤”思想,因此主张“学而优则仕”,以“学而优”作为从政条件,是对贵族世袭挑战,尽管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并没有根本否定世袭制。“举贤”实质是要求从平民特别是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把教育对象向平民推广,提倡“有教无类”。王官六艺之学与平民结合,发展而为诸子百家。战国人才辈出,与“有教无类”是分不开。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品质。他提出了十二字的人才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且智”是高标准。“学”与“思”结合是孔子教育方法论核心。孔子讲理想和道德,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 标签: 孔子 开辟道路 举贤 世袭制 齐桓公 仁且智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具体化承诺。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具体化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根本方法。尤为重要是,这两者在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正>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之处,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深刻变革往往会引起对已往创立哲学理论重新认识一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展开和深入,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发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有关思想论述被突出出来,发出了诱人真理闪光。它引起了我国理论界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之处 人类学笔记 生产关系
  • 简介:严复以来,论者皆以为卢梭与庄子“回归自然”思想类似或接近,本文认为相同命题之中蕴含着截然相反内涵。卢梭要回归是主动、感性自然人性,指归在重建文明;庄子要回归是被动、无情自然人性,指归在“绝圣弃知。最后本文分析认为,卢梭与庄子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其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 标签: “回归自然” 庄子 卢梭 自然人性 社会文明 社会契约论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中国道路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目标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及其理论形成产生于改革开放实践中,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可以说一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相随同行,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系列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承担着艰巨历史使命:已完成首要任务是指导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国独立和民族解放;正在进行使命是指导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变为民富国强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发展道路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开进程,体现着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统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特色 自觉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简介:10月19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主题为“文化自觉与中国道路”。来自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研究所所长、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在开幕辞中指出,本次大会主题不仅符合当前时代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历史使命。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系统哲学 文化自觉 学术研讨会 道路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 简介:11月26—28日在湖南湘潭召开,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湘潭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湖南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有关单位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以“如何理解毛泽东留给我们思想、道路、制度遗产”为题发表讲演。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国际学术研讨会 制度 道路 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7月15—18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中国理论网协办。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党校系统、科研院所等80多个单位16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围绕会议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一,“中国梦”哲学问题。与会学者从历史时间角度阐释提出“中国梦”时代背景,从现实空间角度阐释“中国梦”哲学内涵,从本质特征上阐释“中国梦”所蕴含思维方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梦 学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 《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