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我从事圆号演奏专业近40年,自1979年参加工作进入市级文艺院团以来,经历了"革命样板戏"、流行音乐、古典交响乐、舞剧音乐等多种题材音乐的起起落落,下面主要从作为圆号演奏员的角度浅谈圆号在乐队中的作用。圆号,唇振动气鸣乐器,又称法国号,广泛用于交响乐队、军乐队中的铜管乐器。铜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状号嘴,喇叭口较大。

  • 标签: 舞剧音乐 铜管乐器 革命样板戏 气鸣乐器 直立式 交响乐作品
  • 简介:一个乐队要招收新乐师。乐聪前去报名。经过一番测试,他的乐理、演奏全部都过关,还剩最后一项智力测验。主考官公布了题目:一个大型乐队举行队列行进演奏,总人数接近一百。如果4个人一排,就会有一个队员单独排在末尾。为此乐队指挥决定将乐队改为3人一排行进,可是那个队员仍然孤单地走在最后一排。

  • 标签: 乐队指挥 智力测验 主考官 演奏 队员 招收
  • 简介:开心的时候,你会不会抱着一把扫帚,幻想着自己弹奏出的吉他声?感动的时候,你会不会用手指在桌面上轻弹,仿佛听到了指尖下流动的音符?难过的时候,你会不会一手握着瓶子,一手拿支筷子,使了劲地用筷子摩擦瓶身,使其发出'吱吱'声,然后告诉自己'我这是在拉二胡'?

  • 标签: 口袋乐队 装进口袋
  • 简介:说起拍卖,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它是一种售卖方式,由商行出卖寄售货物,许多顾客出价争购,直到没有人再出更高价时,就落槌,表示成交.

  • 标签: 高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介绍戏曲乐队中不同乐器的拾音方法,并结合河北电视台戏曲栏目《绝对有戏》的现场录音,阐述乐队中乐器的摆位、音频系统的设备选用、立体声录音的声像处理、观众席效果声的拾取。

  • 标签: 戏曲乐队 乐器 声像定位 延时 ABCDE制
  • 简介:1934年到1937年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国乐队,名叫"百代国乐队",它一共只有四五个演奏员,只存在了3年左右,却留下了《翠湖春晓》《金蛇狂舞》《彩云追月》和《花好月圆》这4首影响至大、流传极广的民族器乐曲,以及其他一些民族乐队作品,在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 标签: 百代国乐队 《翠湖春晓》 《金蛇狂舞》 《彩云追月》 《花好月圆》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中期组建的现代京剧中西混合伴奏乐队,是中国戏曲及其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创举,是一次真正中国音乐自身层面上的革命。它以其严谨的现代乐队组织理念,即西洋乐器要成组、成建制,不能采取零敲碎打方式运用;民族乐器主要突出其民族化的、独特的音色。因此,在唱腔中"四大件"常浮现于音乐的面上,西洋乐器支撑打底,但也时时有所独特的展现。尤其是在过门、大过门以及前奏曲等器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也应该发挥西洋乐器成组的威力和表现力。这种乐队不仅符合戏曲音乐表现规律,大大增强了京剧乐队的表现功能,而且,具有现代音乐的意识与精神,成为现代京剧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音乐与乐队发展的典范。

  • 标签: 现代京剧 中西混合伴奏乐队 四大件 建制 乐器改革
  • 简介:艺术指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业,在大众的概念里,艺术指导就等同于钢琴伴奏,然而在真正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艺术指导却占据着相当主导性的位置,甚至于说是半个主课教师也不为过。他们不仅仅是要把自己的钢琴部分完美地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还要将音乐的深层内容通过排练精确地传达给学生。在众多的经典曲目里面,真正为独奏或独唱家创作的无伴奏作品并不多,而更多在舞台上表现的是和钢琴的配合作品。

  • 标签: 艺术指导 指挥艺术 钢琴伴奏 音乐教学过程 双钢琴 经典曲目
  • 简介:中国当代文学史就像一部众声合奏的交响曲,而短篇小说如同其中的第一小提琴,它形体小巧、音质清雅,但却往往起着引领、规范、提升整个乐曲、整个创作的特殊作用。短篇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可谓一路坎坷、一路辉煌。它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篇小说审美范式。

  • 标签: 短篇小说 小提琴 中国当代文学史 乐队 审美范式 中国特色
  • 简介:编钟与乐队《天壇》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黄汛舫教授创作。该作品是为曾侯乙编钟、卢森堡小交响乐团以及东方室内乐团联合音乐会而作,其使用40枚一套的编钟与木管、铜管、打击乐器、钢琴与弦乐器组成的小型且非常规的乐队。乐曲的灵感源自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启示,题材源自对先民敬神祭天仪式的遐想,也体现出中国道教与基督教文化的融合。作品借助编钟的特殊音质以及管弦乐队音响等因素,进行融合配置,以精美恢弘的构架,试图营造一个回归圣洁、敬畏天道、人神合一的音乐氛围,仿佛是祖先崇尚至大、至圣的见证。

  • 标签: 编钟与乐队《天壇》 黄汛舫 曾侯乙编钟、敬神祭天仪式 人神合一 中国道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
  • 简介:在演唱会电影和摇滚乐纪录片的历史上,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庞贝古城演唱会纪录片》因其独特的再现策略成为最富争议的作品之一。本文认为这部电影本身所独有的特征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在英国摇滚乐坛中的特殊地位有关,同时这部电影也展现了该乐队在这一时期的艺术研究转向及其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此假设基础上,本文认为此片的"真实性"应当被视为是组合文本符号所导致的结果:这类符号触发了"身份认证"的诸种可能实例,并廓清了由体裁定义、技术媒介以及视听建构方式所动态交互而成之概念空间的边界,并展现了乐队或音乐人的独特身份。

  • 标签: 平克·弗洛伊德 《庞贝古城演唱会纪录片》 真实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