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不应该满足于感觉的确定性,而必须去理解。——黑格尔一、读中的一个盲区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一场文艺论争的总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一部具有深广美学、历史根据和引导文艺开拓新天地的文艺论著,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人民大众获得大解放的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是一场更大范围内与更深刻程度上的论争的开始。矛盾不息,争议难

  • 标签: 《讲话》 艺术形象 现代中国 革命工作 历史根据 人民群众
  • 简介:延安民主之花为何没能结出"中国民主化"之果?这是赛尔登与纪保宁等西方学者颇感困惑并试图解开的难题。本文通过考察他们对这一难题的解答,认为他们对于延安民主的理解并没有超出自由主义民主的视阈。只有超越自由主义民主之视阈,才能认识到延安民主之实质并非单纯的民主,而是通过对群众路线的创造性运用向人民主权理想逼近。从这一视角去理解延安的民主新路,可以彰显出延安民主对于当前中国民主实践之独特价值。

  • 标签: 延安 民主 自由主义民主 群众路线
  • 简介:在《巴师夏和凯里》手稿的“前言”中,马克思打算通过对巴师夏和凯里经济思想的批判,以经济思想史的论述为主线,展开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阐述。马克思承继他之前对经济思想“学派”“流派”研究的基本观点,从历史的、社会的和方法的多视角上梳理和厘清经济学的纷繁复杂的“学派”“流派”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以巴师夏和凯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把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当作谬误加以抨击和以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为对立面的特定内涵。马克思对凯里关于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关系论述的错误观点作了批判,对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家论题研究的主要论题作了阐释,对巴师夏和凯里经济学理论作了比较研究,从“民族环境”上对国家论题研究的方法论要义作了阐释。

  • 标签: 马克思经济思想 巴师夏 凯里 学派和流派 庸俗经济学
  • 简介: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方面的译介要早于英语世界的毛泽东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的律诗《长征》的英译,引发了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研究的兴趣,并逐渐成蓬勃发展之势。本文从毛泽东的诗词译介、《毛主席语录》的英译、毛泽东的讲话、书信和文章的译介以及战略理论的英译这四个方面对英语世界的毛泽东译介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

  • 标签: 英语世界 毛泽东诗词 《毛主席语录》 战略理论 译介
  • 简介:《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而撰写的。重读《哲学的贫困》是对马克思这部著作发表17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这部著作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的再探索。《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科学的发现'在集中于蒲鲁东构成价值论批判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作了阐释,实现了从劳动价值论质疑者到赞成者的转变。《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第一节'方法',分七个方面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作了总体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在逻辑;第二节至第五节对蒲鲁东关于'经济进化的系列'的方法和理论作了多方面的批判,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及其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得到广泛阐释。最后,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和政治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

  • 标签: 马克思 蒲鲁东 《哲学的贫困》 政治经济学
  • 简介:《导言》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巨著的'总的导言',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结构和方法第一次作了系统阐释,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历史发展重要转折的标志。《导言》阐释的'物质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理解的根本观点;《导言》厘清了生产一般和生产特殊的关系,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的思想;《导言》阐明李嘉图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述、特别是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的非社会的、非历史的观点,已经成为'多少有意识的目的'了。《导言》从政治经济学对象内在要素及其关系上阐明,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和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由此构成的'总体'关系,揭示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对象 社会性 历史性
  • 简介:在《导言》第3节,马克思提出了'第二条道路'作为'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方法,亦即'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结构'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层面对象的结构与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之间,是政治经济学中作为对象的客体同作为思维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与第三层面形式的结构之间,是'思想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呈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五篇结构计划'。在《导言》第4节,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更为恢宏的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对社会整体结构首次唯物史观意义上的表达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相比较,它留有多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方法 抽象上升到具体 结构
  • 简介:《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4年上半年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的手稿。《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分作三节,阐明的核心观点和基本问题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作为资本直接生产结果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资本的生产过程向资本的流通过程过渡的中介关系。马克思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结果阐释表明:不仅生产过程的物的条件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结果,而且物的条件的特殊社会性质也是如此;直接生产过程是具有特殊资本主义特征的整个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裂为两极”趋势,为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虽然没有收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从直接生产过程结果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出的探索,无论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还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史与当代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