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用法制遏制腐败李建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把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近五年内五项阶段性任务中的第一项,作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因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之...

  • 标签: 反腐败斗争 公职人员 滥用权力 腐败现象 国家工作人员 遏制腐败
  • 简介:探求“格物”本义,不仅必须遵循以同时同类文献相证的治学方法,还要了解古人心性修养的认识论特点,在众多的解释中,章太炎之说较能切合经义,曲尽本原。其失在于“诚意”下衍出独立的“慎独”义,将其提到与八目相同的地位来看待,饶宗颐之失是未能严格将以经证经的原则贯彻始终。表现有二:一是以二歧之说经,笼统言之,不悟其矛盾之处;二是牵引他说,增添经义,未能紧扣本经。裘锡圭以所谓战国时代新的认知思潮来解释“格物”,是不符反映唯心认识论的“格物”本义的。

  • 标签: 《大学》 '格物' 儒家 心性 释义 认识论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学”字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字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学”字,其涵义大抵可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字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谢金良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2月出版,25万字,328页,《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之一。据卿希泰《(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缘起》及本书《序言》可知,此书原为谢先生2003年于南京大学所撰博士论文。

  • 标签: 简介 周易 博士论文 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序言》
  • 简介:撰于宋仁宗嘉祐二、三年间.其特点表现为不论互体,扫除象数,属于北宋学中的义理派.它注重文字与名物的训释考证,文义坦明;并且引史入,以史事佐证理.其中对于出处哲学、变革、理财等思想的论述,在王安石的整个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王安石 易解 出处哲学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经,以其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易观均溶入在易体例部分,易体例体现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经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王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王弼易学,由于拘泥于王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王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王弼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周易》可以为解读《恒先》提供重要参照。由此本文提出一些解读《恒先》的新见,如首句应读作“恒先无,有朴……”,“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亡思不天”与《周易》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相得益彰。

  • 标签: 恒先 周易 道家 先秦
  • 简介: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 标签: 《左传》筮例 动爻 变卦 之卦 易学史
  • 简介:《左传》《国语》所载三则言"八"的易筮例是"遇艮之八""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和"得泰之八"。"八"为筮数,三则易筮例均属于多爻变动而其不动之爻皆阴的情况,所以自其不动者言之,故言"八";同时,因为至少有一阴爻不动,所以其动爻之数区间为2—5个爻位。按此,"得泰之八"就有一阴不动、二阴不动、三阴不动共三类七种可能的情况。

  • 标签: 《左传》 《国语》 易筮 遇艮之八 贞屯悔豫皆八 得泰之八
  • 简介: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梁传》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梁》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梁》"西狩获麟"义,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梁》传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传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传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梁》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 标签: 《春秋穀梁传》 西狩获麟 中国 孔子
  • 简介:通过与今本的对比可以看出,在马王堆帛书和战国楚竹书中,作享祀或致贡之意的"亨,,与其它意的"亨"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些其它意的"亨"应是宴饗的意思.战国楚竹书中作"鄉",正用其本字.

  • 标签: 易经 宴餐
  • 简介:今齐方言中有大量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层层积淀的结果。从历时角度而言,今齐方言中的古语词基本上可以分为上古、近古、中古三个历史层次;从共时的角度而言,它们存在于共时平面的形、音、义,又与历史上的古语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 标签: 齐方言 古语词 乡村土语
  • 简介:<正>现《程氏经说》中第八卷《中庸》,未题何人所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目录”载:“明道《中庸》一卷。”而《伊川大全集》亦载有《中庸》。但是,《经说》宋刻,原止七卷。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河南经说》凡《系辞》一,《书》一,

  • 标签: 中庸 程颐 系辞 朱熹 孟子 杨时
  • 简介:刘寅的《武经七书直》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的《武经七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作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对“武事”甚为关注,也曾对《武经七书直》进行增订。然而,因后世流传的版本较多,各家著录或有抵牾,甚至错讹之处。对现存的张居正增订《武经七书直》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张居正增订《孙子直》的详细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将对张居正军事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张居正 《武经七书直解》 版本考辨 学术价值
  • 简介:他会通文史哲,兼综儒释道,契合理情神,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承传和创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导引下从事的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学术研究,使得他成为一个专业意义上的“学人”;将个别的、具体的、微观的学术研究上升为整体的、抽象的、宏大的哲学史观,使得他成为一个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史家”;把书斋里的学问与火热的时代担当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当代意义上的“建设者”。

  • 标签: 李锦全 优秀文化传统 思想文化研究 学科意义 学术研究 “建设者”
  • 简介:“自”类语词可分为一般观念性与观念-思想化两类。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却乏人问津,亟待从观念史、思想史的视域进行研究。殷商时期,盘庚使用否定性与肯定性“自”类语词,反思、批判人的存在状态,并要求人充分且合理地行事;西周时期,周人尤其是周公主要使用否定性“自”类语词,从消极方面限制自我、主体性,提示出存在状态、生命活动的转向,周人也使用肯定性“自”类语词,在积极方面的限制下将自我、主体性充分展开;春秋时期,语词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人的种种限制,“自-他”关系、自我反思与克制、实现转向等内容较以往更加明确;前诸子时期“自”类语词的特例反映了拟人的思维与观念以及言说方式。要之,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乃是先贤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反思、批判的结晶,其追求合理性,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 标签: 前诸子时期 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 存在状态
  • 简介: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

  • 标签: 训诂学家 孔颖达 周易 王弼 朱熹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的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的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的“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的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的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的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的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的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的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的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的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