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及认同'排他性'审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冲突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当代,这种对立冲突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认同危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其中和谐取向实现对同质、多元取向的超越与扬弃,具有充分合理性。族际经济发展和谐、族际政治生活和谐、族际文化关系和谐和族际社会福利和谐等,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取向的基本向度。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关系 建构取向
  • 简介:<正>主题这篇论文探讨为什么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留美学生执着地维护其本身的"中国特点",并协助子女们建立较强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而留日学生却愿意去掉他们行为中的"中国特点",且有意无意地帮助自己子女建立"非中国"的自我意识。研究范围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文化认同感 留美学生 留日学生 文化环境 中国文化
  • 简介: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互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出达浦生阿訇不愧为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范。

  • 标签: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国家认同 伊斯兰教 中国化
  • 简介:我国民众普遍认同死刑,这种“死刑认同”具有三种心理情绪根源:死亡情结、社会情感以及正义报复感。死刑认同实质上是国民的一种个人情绪和社会情感的表达和要求。取消死刑是必然趋势,但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 标签: 取消死刑 死刑认同 心理根源民意
  • 简介:在西方宗教的研究脉络中,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少数人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地追求而获得的,大多数人的宗教认同基本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的宗教徒,其宗教认同是一个在自我发现和自我指导中不断建构的过程,其中,人际网络的导引是认同建立的初始媒介,个人特定的宗教体验则是认同建立的关键要素。

  • 标签: 宗教信仰 宗教认同 教义 宗教皈依 人际网络
  • 简介: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 标签: 生活世界 共同体 公民身份
  • 简介:本文认为,按照人的本性而生活的这种观念带来两个版本的现代认同观。第一个版本强调人的自主性、本性的实现及其效率,强调理性的控制;而第二个版本则肯定日常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的意义。它们已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建制与实践中,在其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为消费社会。但是,消费主义的实践不仅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反而危害了塑造现代认同的伦理观念,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 标签: 合法性 现代认同 消费社会
  • 简介:潜规则的盛行作为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可能也是造成中国社会信任水平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信任水平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潜规则认同的概念,即人们对所要遵守的潜规则具有某种功能认可和情感接纳倾向,并表现出行为上的遵从,我们推测人们对潜规则的认同可能是导致我国人民社会信任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潜规则 潜规则认同 信任 信任衰落
  • 简介:以往关于内群偏私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做解释。近期,自我锚定(self-anchoringprinciple)原理被证实可用于解释内群偏私的原因。基于中国人及美国人在内群偏私的目的、方法上的不同,我们采用最小群体范式,验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大学生上的适用性。410名大学生(其中前测94名)在互联网上完成以认知能力评估为名的实验,实验控制反馈类型,要求参与者对自身、内群及外群在不同维度上评分。实验证明内群偏私存在;分化理论成立;采用演绎策略时,个体评价与内群评价的差异显著小于个体采用归纳策略时两者的差异,符合社会认同理论的假设。

  • 标签: 内群偏私 社会认同理论 自我锚定 最小群体范式
  • 简介:本研究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在Aquino和Reed的道德自我认同问卷(MoralIdentityMeasure,MIM)基础上,进行问卷的修订。方法:对935名青少年进行原始问卷的测量,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MIM原问卷相比,修订后的问卷包含了16个项目。因素分析表明,二个维度能够解释总方差41.68%的变异,各个项目的载荷在0.57~0.71之间,分半信度为0.69,同质信度达到了0.85。结论:经修订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具有较为满意的心理学测量指标,可以在青少年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道德自我认同 MIM 效度 信度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的职业。《周易》的需卦虽与儒有一定的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的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的字,多具有柔、弱的意思。儒的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的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的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的精神动力。原始的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的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的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的政治活动。保护弱者的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的身份。

  • 标签: 周代 文化性格
  • 简介:在泰国社会,云南华人被当作一个不明确的“族群”,经过陆路到达泰国,被归类为“陆路上来的中国人”,被笼统称为“霍(Ho)”或者是“秦霍(Chin—Ho)”,以此与通过海路来到泰国的广东人、福建入相区分。

  • 标签: 回族穆斯林 族群认同 泰北 “族群” 泰国 中国人
  • 简介: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因而,"自我"就成为个体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体在找寻"自我"时会遭遇两类不同的问题:什么使得自我在不同的时刻保持同一?哪些行为、经历、信念、价值、欲望和品格特征等归属于自我而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前者是本体认同,它关切个体在时间流变中如何保持同一;后者是规范认同,它关切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确认相关特征、获得归属感并相应地行动、生活。两者相互区分却又彼此关联,它们共同勾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将自己识别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进而构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与之相应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探讨和实践也得以展开。

  • 标签: 自我认同 同一 自我 本体认同 规范认同
  • 简介:在质性访谈31名,初测269名,正式施测576名,重测84名流动儿童的基础上,修编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BIIS-1)以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探讨了83名流动儿童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BIIS-流动儿童版的项目区分度、Cronbachα系数、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2)积极回忆明显促进了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提升,初步证实了认同整合的可塑性.

  • 标签: 认同整合 信效度 回忆性质 干预 流动儿童
  • 简介:规范认同是个体思想上与行动上对规范的趋同,它作为社会规范内化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是个体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开始。规范认同是在规范教学中实现的,规范教学模式是影响规范认同的重要外部条件。典型的规范教学模式有认知训练模式与行为训练模式。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理解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内涵,并盲目加以使用。本研究试图通过自然实验,探讨其合作效果及其有效性的实现条件,为规范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 标签: 规范认同 教学模式 认知训练模式 行为训练模式
  • 简介:仪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情节,政治仪式是政治社会形态承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政治仪式是规范化、程序化的唤醒记忆、传播观念、营造权力情境的象征性活动。国家认同,即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复合建构。政治仪式在特定的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中唤醒集体记忆、传播主流观念、营造权力情境,它所内蕴的强化民族身份归属、强化主流价值内化、强化公共权力信任的价值功能,指向了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逻辑共生的本原。

  • 标签: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逻辑演进
  • 简介:研究基于271名在校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三个因子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文化认同只对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工具性求助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回避性求助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年龄越大,执行性求助得分越高。因此可以推断:社会认同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过程中,更应关注其心理认同

  • 标签: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业求助.
  • 简介:通过社会认同研究的历史脉络,厘清了社会认同研究的理论成就,总结了社会认同研究的最新特点。社会认同理论开创于泰弗尔,拓展于特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认同理论以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结构等为核心构念,建构起自己的核心构念与理论逻辑,并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多元化,具体化,实用化构成了当前社会认同研究的新特点。

  • 标签: 社会认同 理论成果 最新特点
  • 简介:士大夫兼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儒家士大夫的丰富思想光谱,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思想视角。"士"的独立性、理想性与"大夫"的依附性、现实性,使得儒家学者形成不同的思想形态,导致旨趣各异的学派形成。孟子、荀子的思想差异,就是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孟学、荀学在良知自觉与礼法制度、王道与霸道、为师与为臣等方面均形成思想差异,均与他们对"士大夫"社会身份的理解与认同相关。

  • 标签: 儒家 士大夫 身份认同 孟子 荀子
  • 简介:知荣明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性完善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以强化社会成员对荣辱观的认同为着眼点。为此,必须注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功效性和个体功效性的统一,以利益为手段进行价值观导向,建立与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注意教育主体的可信性、教育内容的可接纳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认同,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 荣辱观 价值导向 道德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