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将电影这种超文本媒体介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遵循"观片感受—明理内化—拓展导行"的流程,有效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进电影课当中,发挥电影资源的教育教学功能和电影教育手段的优势,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教育效果。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电影资源 电影教育
  • 简介:一、研究背景“十二五”期间,我承担了北京市规划办青年专项课题“高中生生命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本课题研究将生命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融合,目的是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 标签: 生命教育 团体心理 辅导活动 人生曲线
  • 简介:第一次去兴寺,是在2004年的夏天。那一年盛夏,我在终南山度过了七天的禅修时光。荫翳蔽日的山林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修们凌晨课诵,拜忏礼佛,经行打坐……仿佛是荡涤长久以来的昏昧,皈依三宝21年后,我再次行皈依礼:愿以深心奉三宝。七天后下山,去的第一站,就是兴寺。

  • 标签: 终南山 皈依 禅修 打坐
  • 简介:政策执行者具有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等身份属性。在公共政策实践中,政策执行者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互有交叉、彼此重叠,形成角色错位、身份矛盾,使执行者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政策执行者在价值选择中所具有的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常呈失衡状态,表现为其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式微,这些情况使公共政策执行失灵难以避免。

  • 标签: 公共政策 执行者 身份 理性
  • 简介:信仰有着比简单的教理、教规、教条更多的内容。信德道理只为人类表明教会所信仰的内涵;确立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生活的方向和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借着人性生活活出信德道理意在追求的精神价值才是信仰的全部意义所在。信仰的精神和价值需要通过信仰生活来表达或实现:祈祷生活、礼仪(特别是圣事)生活、伦理道德生活。

  • 标签: 信德 反思 教风 精神价值 性生活 道德生活
  • 简介:基督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这是基督之本质属性及信仰生活的需求,是教会为使基督信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境遇中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也是“本土”基督徒以自身的文化资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信仰体验的历程。基督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相处境化的历程,我们称之为中国化的历程。这是基督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之原因所在。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化 基督信仰 文化境遇 文化资源 跨民族
  • 简介:陈建明教授的新著《近代基督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13年出版)是一部研究近代基督(新教)在中国华西地区的“文字事工”即文字出版活动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成果;通过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基督在华西地区开展文字事工的目的、兴起和发展、出版机构的建立与运作、出版物的内容和发行模式,从而对该区域基督文字事工的问题、特点和社会影响做出了认真而客观的分析评价。

  • 标签: 基督教文化 文字 近代 区域传播 中国 力作
  • 简介:一、案例基本情况(一)一般资料求助者小晴,女,汉族,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55米,小眼睛,头发微黄,有些卷曲,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小晴是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身体不好,有残疾,在集市上修鞋;母亲操持家务,种地养猪.小晴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格,希望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较好的生活.

  • 标签: 高中生 自我意识 心理辅导
  • 简介:文章首先探讨了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咨询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的作用;其次,探讨了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能有所帮助。

  • 标签: 心理测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 简介:一、医学与心理学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 心理因素
  • 简介:经典翻译在巴哈伊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宗教经典翻译对宗教传播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等问题。当代新兴宗教巴哈伊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其宗教经典翻译不断地与中国文化相适应,宗教术语在不同环境、不同时代适时地调整或改变,这正是外来宗教本土化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宗教在中国土壤中能否生存的关键。

  • 标签: 宗教传播 本土文化 本土化
  • 简介:恶的问题是哲学上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犹太一基督哲学背景下讨论此问题。首先对恶的问题作精确的哲学表述,介绍矛盾版本的恶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自由意志辩护。对于证据或归纳版本的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怀士察(StephenWykstra)所提出的Noseeum论证,说明无法否定证据的恶背后有可能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犹太一基督传统的类比神正论,并说明接受这种神正论的局限。本文的结论是,就哲学论证而言,两种版本的恶的问题都可以在犹太一基督信仰内部得到消解。

  • 标签: 自由意志辩护 神正论 犹太教 基督教
  • 简介:一、基本情况1.个人情况来访者:女,汉族,39岁,大学本科文化,某普通高中高三英语教师,参加工作14年。来访者说话有条理、表达清晰、思维逻辑性强。家住市区,丈夫是大学本科文凭,也是本市某高中教师。儿子上小学六年级.家庭关系良好。

  • 标签: 焦虑性失眠 高三教师 咨询辅导
  • 简介:犯罪心理画像一词是由英语criminalprofiling翻译而来的。直译就是罪犯的剖面图,分析图。但更确切的说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刻画,就是利用已掌握的痕迹物证和已知的与嫌疑人有关的讯息,对嫌疑人进行心理特征分析,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甚至为诉讼提供证据。

  • 标签: 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嫌疑人 心理刻画 痕迹物证 心理特征 侦查破案
  • 简介:杰罗姆·布鲁纳访问记一九七六年你在牛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表示你感到有一种危机存在,言下之意是,心理学这门学科已发生了一场革命性变化。你还忧心忡忡地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是专家的学科,似乎依旧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影响;反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似乎也对专家的心理学没有影响。或许我们可以先来谈谈,在你那次演讲所提到的革命发生之前,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 标签: 心理学 革命性变化 日常生活 牛津大学 普通人 访问记
  • 简介:有些人身体还算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年龄也不大,没有身体苍老表现,可他感觉自己已经风烛残年,是一个“废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无能为力,沉湎于失败和挫折的情境不能自拔,对生活缺乏兴趣,对人对事淡漠,越来越不爱和人交往。这类人常常是与世无争,消极对待人生和世界,处事优柔寡断,自甘沉沦,无所事事,没有社会责任感。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老化”。

  • 标签: 老化 心理 社会责任感 重大疾病 身体 感觉
  • 简介:引入主体间理论视角,探讨心理疾病病因观、专业心理求助有效性和污名信念等三种心理健康学识在个人和主体间两个层面上的相互关联及其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解释能力,以此分析个人信念和对社会文化的知觉与专业心理求助的关系。对社区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和主体间学识信念关系紧密但又有显著差异,主体间内源病因观强于个人内源病因观,主体间有效性信念弱于个人有效性信念,主体间污名信念强于个人污名信念。个人和主体间层面的学识信念都存在人口学差异。个人和主体间学识信念均可独立评估求助意愿,但个人信念解释力更强。结果有助于从个人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同时理解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 标签: 专业心理求助 心理健康学识 病因观 污名 主体间视角
  • 简介: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人格研究取向是更多关注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正向特质,即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被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它不仅意味着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同时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很多研究已表明积极良好的人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影响,那么这种作用具体如何发生,影响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健康 影响
  • 简介:累犯的敌意是导致其改造难度大和刑满释放后再犯罪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累犯的敌意主要是由于其个体人格缺陷和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主要表现为对他人信任度低、对社会仇视、无法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在敌意心理支配下,累犯会实施危险性、隐蔽性高的攻击行为。矫治累犯敌意的重点是对其自身的心理矫治,帮助其提高耐挫力、恢复正向的自尊与自信、能用辩证与理性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并需要监狱机关与社会共同对刑满释放人员再社会化提供支持与帮助,保证他们出狱后能够适应社会。

  • 标签: 累犯 敌意 形成原因 矫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