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传统观念认为,人体的骨骼系统是一种惰性器官,支持及保护肢体、维持钙磷稳态、造血和作为靶目标等功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最新的骨生物学发现,骨骼作为一个新型内分泌器官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骨调节蛋白、活性多肽、生长因子、脂肪因子、炎性因子、激素和外泌体等。其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骨钙素(OCN)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本文主要是概括OCN和FGF23在人体中作用机制,以及运动对OCN和FGF23合成及分泌的影响。

  • 标签: 骨骼内分泌 骨钙素 成纤维细胞因子23
  • 简介:【摘要】传统观念认为,人体的骨骼系统是一种惰性器官,支持及保护肢体、维持钙磷稳态、造血和作为靶目标等功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最新的骨生物学发现,骨骼作为一个新型内分泌器官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骨调节蛋白、活性多肽、生长因子、脂肪因子、炎性因子、激素和外泌体等。其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骨钙素(OCN)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本文主要是概括OCN和FGF23在人体中作用机制,以及运动对OCN和FGF23合成及分泌的影响。

  • 标签: 骨骼内分泌 骨钙素 成纤维细胞因子2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和器官系统,是机体主要的瘦组织群、蛋白质的主要存在形式。骨骼肌丢失将降低病人对疾病和创伤的耐受能力,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导致病人生命质量降低和死亡风险增加,影响病人预后。外科病人由于原发外科疾病和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骨骼肌丢失的高发人群。然而,目前临床对于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防治的关注度不足,常被忽视。笔者基于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合团队的临床和研究经验,从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的流行病学特征、骨骼肌丢失对外科病人预后的影响、骨骼肌检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外科病人骨骼肌丢失防治的重视。

  • 标签: 骨骼肌丢失 外科手术 治疗 生命质量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骼肌是人体维持姿势、产生能量、提供力量的重要结构,体育运动需要借助骨骼肌完成,因此运动损伤不容忽视。MR因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而具有独特的诊断优势。本文就MR技术在骨骼肌运动损伤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运动损伤 磁共振成像 骨骼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三甲口腔专科医院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11月14—27日应用基于中国人群修订的电子版北欧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对北京市2家三甲口腔专科医院的496名一线护士的一般资料、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情况和工作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回收问卷496份,有效问卷为483份。口腔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年患病率为68.3%(330/483),在9个身体部位中,位列前4位的发病部位分别为颈部、肩部、下背部和上背部。文化程度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口腔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发病状况不容乐观,应尽早筛查高危人群,鼓励护士加强体育锻炼,并对颈、肩和背部肌肉骨骼疾患进行重点干预,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肌肉骨骼功能下降,影响口腔护士的生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 标签: 口腔护士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职业病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骨骼系统中存在多种干细胞微环境,维持不同类型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其中包括了间充质来源的骨骼干细胞(skeletal stem cell,SSC)。它们在体内外均能自我更新和克隆形成,可多向分化形成软骨、骨、脂肪和骨髓基质。近年,随着谱系追踪和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的SSC被成功鉴定。相比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异质性,SSC异质性更低、表面标志物可靠且生物学特性明确。因而,阐明SSC的特性,可为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回顾SSC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SSC的特性、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功能异同。此外,还将讨论单细胞测序技术在SSC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干细胞 细胞谱系 单细胞分析 RNA测序 干细胞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骨骼肌病变是临床上易被忽视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和预防糖尿病骨骼肌病变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改善和预后至关重要。通过对2型糖尿病骨骼肌病变的概念、发病机制、评估方法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引起临床医生对此种并发症的重视,提高其诊治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标签: 糖尿病骨骼肌病变 2型糖尿病 骨骼肌 发病机制 评估方法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肺部改变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乳外科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甲状腺癌手术患者378例,依据年龄、性别、抽烟史、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手术入路进行分组,采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不同因素对术后肺部改变的影响,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法。结果患者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及手术入路对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改变无明显影响(P>0.05)。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组共312例,共发生肺部改变4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侧颈清扫术组共66例,共发生肺部改变10例,两组的肺部改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侧颈清扫术组中,左侧颈清扫组共19例,发生肺部改变1例;右侧颈清扫组共34例,发生肺部改变4例;双侧颈部清扫组13例,发生肺部改变5例,三组的肺部改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偏瘦组共24例,有2例发生肺部改变;体重正常组共212例,有4例发生肺部改变;超重组共109例,有4例发生肺部改变;肥胖组共33例,有4例发生肺部改变;4组的肺部改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侧颈部清扫术及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是影响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改变的重要因素,行侧颈部清扫术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应积极通过胸片排查其肺部改变情况,特别是针对双侧颈部清扫,或偏瘦及肥胖的患者。

  • 标签: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根治术 侧颈部清扫术 肺部改变
  • 简介:摘要1例76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EC(依托泊苷+卡铂)方案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用药后第22天,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四肢乏力、行走困难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CK)1 210 U/L,CK-MB 63 U/L。停止化疗和免疫治疗,但患者症状继续加重,实验室检查示肌钙蛋白T(TnT)336 ng/L,CK 1 025 U/L,CK-MB 74 U/L,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648 ng/L;肌肉磁共振及肌电图检查结果示肌肉受损;心脏磁共振检查示左心室心肌纤维化。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免疫相关骨骼肌和心肌损伤。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13 d,患者乏力症状好转,CK及NT-proBNP降至参考值范围,TnT 491 ng/L,CK-MB 113 U/L。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20 g静脉滴注、1次/d治疗5 d,患者呼吸困难较前改善,TnT和CK-MB分别降至201 ng/L和59 U/L。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肌炎 心肌炎 卡瑞利珠单抗
  • 简介:摘要:从有氧运动过程中主要的供能系统与能源物质的动员、对骨骼肌能量代谢关键酶的影响和对骨骼肌线粒体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讨论骨骼肌对能量供应做出的适应性改变。适当的有氧运动训练能提高氧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可以影响线粒体的合成和凋亡,以及对相关基因的表达都产生选择性的适应。从不同的层面来探讨运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特点和机制,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有氧运动 骨骼肌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其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过程中,骨骼疼痛的出现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骼疼痛的护理开展综述,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骨骼疼痛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外伤以及神经病变等多种不同的疾病,都有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的问题,在骨骼肌失神经支配之后,不可避免地可能产生萎缩的现象,而如果轴突再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肌肉获得神经再支配之前,肌肉会出现不可逆转的萎缩现象。近些年针对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机制以及相关方面的呃防治成为了医学方面研究的重点话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 标签: 失神经 骨骼肌 萎缩 机制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骼肌细胞Syncytin-1过表达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骨骼肌细胞-施万细胞共培养模型炎性因子、钠离子依赖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1(ASCT1)和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方法(1)体外原代培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骨骼肌细胞、施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细胞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钙结合蛋白B(S100B)的表达进行鉴定。(2)将Syncytin-1重组质粒及空载质粒分别转染骨骼肌细胞后24 h,与另外2种细胞混合,分别建立3种细胞的共培养模型(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组: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的骨骼肌细胞、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施万细胞混合;空载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转染的骨骼肌细胞、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施万细胞混合)。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细胞形态及连接的变化。共培养48 h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2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2组共培养细胞Syncytin-1、ASCT1、TNF-α、iNOS、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AT阳性表达细胞、骨骼肌细胞中α-SMA阳性表达细胞、施万细胞中S100B阳性表达细胞均占95%以上,且定位在细胞质内。(2)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组及空载质粒转染组共培养细胞的数量及形态未见明显差异。与空载质粒转染组比较,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TNF-α、iNOS及VEGF的浓度均增高,细胞TNF-α、iNOS、Syncytin-1、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高,ASC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骼肌细胞Syncytin-1过表达可以引起共培养细胞炎性因子释放、ASCT1表达降低、神经保护因子VEGF表达增高。

  • 标签: Syncytin-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细胞 施万细胞 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