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章对脑性瘫痪的中医治疗进行了阐述,包括推拿、针刺、灸法、中药治疗及中药熏洗。具体涵盖了推拿手法及应用,针刺(包括头皮针、体针、电针、腕踝针、俞募穴速刺、揿针等)的操作及应用,灸法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中药治疗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中成药的应用、中药配合康复治疗,中药熏洗的方法及应用等。规范了推拿、针刺及灸法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规范了中药治疗及熏洗的分型辨证治疗,对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性瘫痪 中医康复治疗 推拿 针刺 灸法 中药熏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探讨第五尤文转录因子(FEV Transcription Factor,FEV)在前列腺癌的功能。方法构建外源性过表达FEV的人前列腺癌PC-3(PC3)细胞株,并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其后在这基础上描绘基因表达热图、构建FEV共表达差异基因网络。并在对该共表达差异基因群进行基因本论富集分析及功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通过美国肿瘤基因数据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统计学意义,采用χ2检验对定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外源性过表达FEV后,发现86个基因表达上调,73个基因表达下调。结合FEV相关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得出49个差异共表达基因。该基因群参与了血管新生、细胞增殖与迁移、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的相关通路。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突触小泡磷酸酶2结合蛋白(SYNJ2BP)、同源盒基因3(HOXB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Yes1抗体及其相应的相互作用对象磷酸肌苷-3激酶调节亚基2(PIK3R2)、磷酸二酯酶4D(PDE4D)、激活素A受体ⅡB(ACVR2B)共同参与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相关通路。并发现在TCGA数据库中这8个基因中HOXB3与FEV呈负相关(r=-0.206),PDE4D与FEV呈正相关(r=0.191)。结论在前列腺癌中,FEV基因可能通过影响HOXB3和PDE4D的表达,影响肿瘤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相关通路激活水平,从而抑制前列腺癌进展。

  • 标签: 前列腺癌 磷酸二酯酶4D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克氏针与微型钢板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患者29例,其中16例行克氏针内固定(A组),13例行微型钢板内固定(B组),比较两种疗法。按照Lundeen分型:A型11例,B型9例,C型5例,D型4例。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创口愈合情况,感染与否,骨折延迟愈合与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五掌指关节活动度,患侧握力与健侧的百分比,影像学资料(第五掌骨高度)。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1.2个月。两组的第五掌指关节活动度、第五掌骨高度及握力与健侧相比,恢复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手功能评估优良率B组高于A组,优良率的组成两组间无差异。所有病例均达骨性愈合,无骨性关节炎发生。其中A组骨折延迟愈合2例,延长固定时间后达到骨折愈合;B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发生。A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有4例出现针尾刺激不适,拔除克氏针后不适症状消失。在拔除克氏针早期出现腕关节僵硬,予康复治疗后腕关节活动良好。A组术后早期出现手背尺侧半感觉麻木3例,B组出现2例,予口服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麻木不适症状缓解。结论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指标来看,钢板较克氏针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最终关节功能恢复上无明显差异。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依从性、骨折类型、技术条件及患者的年龄、费用情况等合理选用,才可达到最好疗效。

  • 标签: 骨折 脱位 腕掌关节 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流病(GERD)对咽喉流性疾病(LPRD)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咽喉嗓音外科就诊的具有LPRD症状的141例患者资料,男性118例,女性23例,年龄28~75(56.72±10.04)岁。被纳入的患者同时进行24 h下咽食管腔内多通道阻抗pH(24 h-HEMII-pH)监测、多时点唾液胃蛋白酶检测、流症状指数(RSI)和流体征评分(RFS)量表评估。24 h-HEMII-pH监测结果中有一咽喉部流事件作为LPRD的诊断标准,24 h记录食管下段pH<4.0的时间大于4.0%或DeMeester评分>14.7作为GERD的诊断标准。其中,LPRD和GERD均为阳性的患者被划分为L&G组,LPRD阳性而GERD阴性的患者被划分为IL组,LPRD阴性而GERD阳性的患者被划分为IG组,LPRD和GERD均为阴性的患者被划分为N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流的临床特征及唾液胃蛋白酶检测的差异。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24 h-HEMII-pH结果,116例(82.3%)患者被诊断为LPRD,45例(31.9%)患者被诊断为GERD,其中IL组有82例(58.2%),L&G组有34例(24.1%),IG组有11例(7.8%),N组有14例(9.9%)。基于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共有106例患者结果为阳性,L&G组的总唾液胃蛋白酶检测阳性率(94.1%)、晨起检测的阳性率(70.6%)均显著高于IL组(75.6%,26.8%)、IG组(63.6%,27.3%)和N组(35.7%,28.6%),χ2值分别为19.01和20.81,P值均<0.001。L&G组患者的RSI评分(14.0)显著高于IL组(7.0)、IG组(1.0)和N组(0),H=52.26,P<0.001。L&G组和IL组在R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2,P>0.05)。结论合并GERD使LPRD患者的临床症状更明显,唾液胃蛋白酶检测阳性率更高。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咽喉反流性疾病 24 h下咽食管腔内多通道阻抗pH监测 酸反流 唾液胃蛋白酶
  • 简介:摘要内镜下抗流黏膜切除术是一项新兴的、安全有效的内镜下胃食管流病治疗方法。由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存在不良反应,而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因此对于症状顽固的质子泵抑制剂难治性胃食管流病患者,抗流黏膜切除术是很好的选择。该方法因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及手术简便,最有希望成为标准化的内镜下胃食管流病治疗手段。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下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胃食管流相关性慢性咳嗽并咽喉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20.1-2021.6,从本院就诊患者中选取自愿配合研究的50例胃食管流相关性慢性咳嗽并咽喉流患者(观察组)、50例胃食管流相关性慢性咳嗽患者(对照组)进行研究,获取其基础资料、症状体征,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咳嗽症状评分、RSI评分高于对照组,咽部症状、喉部症状与咽喉部症状发生率大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明确胃食管流相关性慢性咳嗽并咽喉流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辅助临床鉴别诊断患者,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相关性慢性咳嗽 咽喉反流 基础资料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胃食管流病患者夜间流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00例老年胃食管流病患者进行研究。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应借助问卷调查来了解老年胃食管流病患者基础信息、夜间流症状出现情况、睡眠障碍出现情况,以此分析夜间流与睡眠障碍之间的联系。结果:本次实验所选200例老年胃食管流病患者中共计114人出现夜间流症状,占比为57.00%,无夜间流症状的人数为86人,占比为43.00%;114例存在夜间流症状的老年胃食管流病患者中共计92人出现睡眠障碍,概率为80.70%,无夜间流症状的患者中仅有22人出现睡眠障碍,概率为25.58%,数据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p<0.05)。结论:夜间流与睡眠障碍在老年胃食管流病患者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夜间流与睡眠障碍之间联系密切,是否存在夜间流影响着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

  • 标签: 老年患者 胃食管反流病 夜间反流 睡眠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针灸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粹,针灸可以通过穴位精确治疗,且针灸与推拿的整合能够在治疗疾病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软作为较常见的中医疾病,应用针灸推拿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598-3p靶向调控RNA聚合酶Ⅱ第五亚基调节蛋白(RMP)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恶性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筛选SGC-7901细胞株行后续实验,分别建立稳定过表达或敲减RMP和miR-598-3p的SGC-7901细胞株。采用溴脱氧尿苷(BrdU)、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分析miR-598-3p的结合靶点,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两样本间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稳定过表达和敲减RMP或miR-598-3p的SGC-7901细胞株建立成功。敲减RMP能显著降低SGC-7901的增殖能力,BrdU(8.867±1.159比26.030±3.630,t=7.704,P<0.01),CCK-8(0.560±0.052比1.020±0.107,t=6.708,P<0.01),迁移能力(336.000±21.070比252.700±36.120,t=3.452,P<0.05),侵袭能力(36.330±7.371比127.300±10.690,t=12.140,P<0.01)。过表达RMP能显著提高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BrdU(56.400±6.560比24.800±4.423,t=6.918,P<0.01),CCK-8(2.105±0.142比1.028±0.110,t=10.350,P<0.01),迁移能力(131.300±20.110比257.000±29.140,t=6.148,P<0.01),侵袭能力(347.700±41.140比135.000±17.690,t=8.226,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miR-598-3p与RMP的3’端非编码区(3’UTR)位点结合,并通过双荧光素报告系统验证。过表达或敲减miR-598-3p能分别降低和提高SGC-7901细胞株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而RMP的回复表达能挽救miR-598-3p引起的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抑制。miR-598-3p通过靶向RMP抑制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1)/凋亡蛋白(Bad)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发挥功能。结论miR-598-3p靶向RMP基因抑制p70s6k1/Bad和NF-κB通路降低SGC-7901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

  • 标签: 微小RNA 胃癌 RNA聚合酶Ⅱ第五亚基调节蛋白
  • 简介:摘要:乳前牙合,俗称“地包天”,表现为上颌的个别乳牙或多颗乳牙咬在下颌乳牙的舌侧。乳前牙合大多是由于不良的喂养姿势、口腔不良习惯、乳尖牙磨耗不足而造成下颌前伸,最终形成乳前牙合。在乳牙期矫治合,因乳牙根短,反覆合浅,反覆盖程度轻,对上下颌骨的影响小,此时只要儿童配合,矫治相对容易,能较快地纠正乳牙合。本文针对儿童乳前牙合的病因、预防及早期矫治做一综述。

  • 标签: 乳前牙反合 预防 早期矫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食管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以反酸、烧心、胃部灼热为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流防御屏障功能减弱、脑肠激素协调混乱、内脏敏感度过高等方面。这些机制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内压力过高,致使胃内容物流至食道,刺激食管壁黏膜和肌肉,产生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不适症状。针对胃食管流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目前中医和西医都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胃食管流病的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中医外治法,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消化内科胃食管流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消化内科胃食管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8例。常规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实验组额外采用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临床表现上,各方面都优于常规组。结论:消化内科胃食管流病患者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并加快治愈的速度,并且更加,可以进行推广。

  • 标签: 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