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3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概况

王腾宇1  ,杨岳松2  ,周彦彰2 ,惠鸣宇2  ,矫俊东2   ,刘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130021)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以反酸、烧心、胃部灼热为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反流防御屏障功能减弱、脑肠激素协调混乱、内脏敏感度过高等方面。这些机制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内压力过高,致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刺激食管壁黏膜和肌肉,产生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不适症状。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目前中医和西医都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中医外治法,综述

Overview of the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ang Tengyu1,Yang Yuesong2,Zhou Yanzhang2,Hui Mingyu2,Jiao Jundong2, Liu Peng2

(1.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30117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30021)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Peng, E-mail:515900837@qq.com)

Key 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drug therapy,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1. 发病机理

1.1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根据目前研究,GERD的发生主要和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食管黏膜受损、食管纵行肌肉持续收缩、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肽激素分泌紊乱以及胃肠起搏细胞功能低下有关。GERD的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主要包含食管胃交界处酸性物质对抗反流屏障的破坏,[1]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抵抗力降低引发胃内容物向食管的反流。内脏高敏感性是由于食管壁上接收刺激信号的细胞因经常被各种化学物质或冷热刺激导致其耐受阈值降低,组成这种受体的内分泌细胞在受到酸刺激后分泌大量组胺、5-HT等炎性介质,[2]这些炎性介质刺激感觉神经,导致食管敏感性增高。除了以上机制,脑肠肽激素分泌紊乱也会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发现,促胃液素的分泌会加速胃酸的分泌,并缓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3]Desai等4研究发现,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升高,会导致反流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反流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1.2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里里并没有“胃食管反流病”这一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类于“痞满”“反酸”等病中。[5]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主管沉降气机,负责将水谷运送至小肠内进行腐熟吸收。胃气上逆有很多诱因,脾气虚弱、情绪变化异常、饮食不规律等因素都会导致胃中浊气上冲至食管,损伤食管,引起反酸烧心。《景岳全书·吞酸》中亦提到:“腹满少食,吐涎呕恶,吞酸嗳气,谵语多思者,病在脾胃”[6]脾胃气机运转不顺,会致使胃腑通降能力变弱,引起痰涎在局部潴留,甚至气逆反酸。

2.胃食管反流的西医治疗

2.1质子泵抑制剂及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2.1.1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在当今的临床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的抑酸药物,其中经常使用的有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药物。它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使部分肠上皮化生消退[7]、柱状上皮明显变矮,同时控制胃酸分泌。王晓伟[8]等通过应用雷贝拉唑、伊托必利和坦度螺酮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后患者烧心及胸骨痛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也有所缓解,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这说明PPI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有良好的疗效。

2.1.2胃肠动力药物

常见促动力药物有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此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渠道改善反流症状,主要包括提高食管局部肌肉收缩能力、促进胃肠道排空、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陈文辉[9]利用西沙比利胶囊、多潘立酮分散片治疗胃食管反流患者,观察其反酸烧心等症状恢复情况,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中医治疗

3.1中医经验方治疗

中医经验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还是以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根据不同证型进行针对性治疗为主要指导思想。相对与西医的群体疗法,中医经验方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证型进行方药的加减,能够做到一人一方、一证一方。[10]治疗胃食管反流的经验方常用的有栀子豉汤、乌梅汤。栀子豉汤是张仲景总结在《伤寒论》中的经验方。“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该方剂主要治疗“胸中窒”、“心中痛结”等症状,

[11]这些症状描述与GERD的临床表现类似。王付等[12]研究表明栀子豆豉汤能有效抑制郁热挟气上逆,对胃食管反流肝胃郁热型疗效良好。周燕等[13]研究发现,乌梅丸在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过程中,可明显减轻烧心、胸骨后疼痛等临床表现。

3.2针灸治疗

针灸可对胃食管交界处抗反流屏障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14]它可以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调节胃泌素与胃动素以增强抗胃食管反流的屏障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可减少食管括约肌的松弛及其合并反流的发生,另外还能够调节胃节律紊乱,改善胃排空障碍。

3.2.1温针灸治疗:

温针灸对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痛及反食症状有明显改善效果,胃镜评价明显提高,温针灸结合燃烧艾绒的温热及针刺的激发阳气,推动气血运行,和胃降逆,活血除痹。张保球、韩雅欣[15]等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经络炎症等级积分减少比对照组更显著。胃镜炎症标准评价中其总有效率为67.50%,高于对照组47.50%。说明温针灸治疗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对胃部炎症有更好的缓解作用。

3.2.2针刺联合药物疗法:

针刺与药物联合治疗在调节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纵行肌肉功能紊乱的过程中往往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李娟[16]用电针治疗胃食管反流,取中脘、足三里等穴。推拿选取上腹部、神阙穴及背部夹脊穴,这两种疗法与奥美拉唑莫沙比利联合,与单独应用后两者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3推拿治疗

相对于药物治疗,推拿疗法具有副作用微小,症状恢复迅速且不易复发等优点。推拿治疗胃食管反流首要目的就是增强下食管括约肌收缩力,降低胃内压。另外推拿能通过兴奋胆碱能神经,[17]刺激其分泌乙酰胆碱,促进胃体平滑肌收缩,推动食团向下运动,以减轻胃内压力。

3.3.1任脉循经推拿法

任脉循经推拿法主要取穴巨阙、上脘、中脘、等任脉穴位,8周为一个疗程。经过数据统计,[18]任脉循经推拿法与艾司奥美拉唑、枸橼酸莫沙比利联合治疗比单独应用后者总有效率高出17.5%。

3.3.2二式三法推拿法

二式三法属于一种腹部推拿疗法。主要包括腹部荡涤松弛法、腹部热补调胃法等手法操作。王华兰等[19]运用二式三法推拿法治疗72例胃食管反流患者,发现主要通过调理胃肠气机,改善胃腑通降功能,进而改善食管下括约肌抗反流屏障的功能,能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二式三法推拿法与传统推拿法相比较,治疗组愈显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和100%,对照组治愈显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61.11%和94.44%。

3.3.3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图点穴法最大的特色为注重协调脏腑气机,以促进脏腑机能恢复。肖星蕾[20]在实验中选用阑门、建里、气海等6个任脉穴位进行点穴干预,胃内残留率较空白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阑门穴为调节脏腑气机的关键穴位,因此脏腑图点穴手法首先要调节阑门的气机运行。付亚兰[21]研究发现通过刺激穴位治疗后大鼠的胃肠起搏细胞(ICC)表达明显有所增加,因此可以认为ICC在脏腑图点穴法提升大鼠胃肠动力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1. 讨论:GERD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反流和烧心是GERD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也是患者前来就诊最迫在眉睫的问题。经过传统医学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以及现代医学数十年的研究和发展,GERD的疗法越来越多样化,其中西医治疗以口服抑酸剂及促胃动力药、手术治疗为主,首选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PPI),尽管该类药物能有良好的抑酸效果,能迅速缓解症状.相对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GERD具有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不易复发的优势,中医治疗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多以经验方药辨证加减为主,通过整体辩证论治,方中君臣佐使合理配伍,在治疗反酸烧心的同时,对患者其他伴随症状、日常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外治法因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成为GERD治疗领域的热点,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机体自身恢复、避免药物副作用损伤。也正是这些原因,促使它逐渐被推广,越来越能被患者所接受。虽然中医治疗GERD逐渐发展成熟,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针对中医药内服外治法治疗GERD的研究多为临床观察,并且在诊疗过程中反流多作为胃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伴随症状出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也经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因此GERD的诊治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陈玲红,吴雅鋆,曾清芳.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动力异常机制及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06):789-792.

[2]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10月sanya[J]胃肠病学,2007,46(4):233-239

[3]李军杰,郑勇.胃肠激素与反流性食管炎[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5):1493-1497.

[4]Desai SJ, Borkar CD, Nakhate KT, et al. Neuropeptide Y attenuat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like effects of cholecystokinin -4 in mice [J]Neuroscience, 2014, 277: 818-830.

[5]张声生,李乾构,朱生.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51(9)844-847

[6]张曼玲,杨晶璐,时昭红.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1):156-159.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9.11.040.

[7]杨雪松.质子泵抑制剂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05):396-398.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11.05.020.
[8]王晓伟,李美荣,牛美娜.雷贝拉唑、伊托必利联合坦度螺酮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合并焦虑抑郁症临床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12期

[9]陈文辉.促动力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8年9月11卷第9A期

[10]程正义,张娇,唐旭东,李保双,徐鹏翔,田亚欣.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思路与优势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09):3624-3627.

[11]黄飞霞,邓明,翁庚民.栀子厚朴汤、栀子豆豉汤合乌梅丸化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2[2021-11-28].

[12]王付,栀子豉汤方证及衍生方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7);622-627.

[13]周燕,李保良,姚李吉,等.乌梅丸改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并的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J].中药材,2016,39(5):1169-1172.

[14]吴开春.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消化杂志,2009,29(1):50.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3);1166-1170.

[15]张保球,韩雅欣.温针灸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6):79-80+125.

[16]李娟.电针推拿结合药物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03):328-329.

[17]曹艳菊,谢鹏雁,邢玉静,刘建湘,刘新光.胆碱能神经对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动力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1(10):25-27.

[18]梁永辉,肖绍坚,齐建强等.基于任脉循经推拿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1):38-39+42.

[19]王华兰,刘宝良.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4):829-831.

[20]肖星蕾,付亚兰,肖姣等.脏腑图点穴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Cajal间质细胞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8,11(05):661-665.

[21]付亚兰.以FD大鼠胃肠动力变化研究脏腑图点穴法“首开中焦”的顺序效应[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