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一例尿毒症患者CUFF导管长期颈内静脉置患者住院期间此通道行血透治疗三次,血流量满意,未发生感染、堵塞、滑脱等情况,住院18天病情好转出院,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留置导管保护完好,定期外院行血透治疗。结论提出加强心理护理、正确护理导管,注重健康宣教是保持导管长期留置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长期 留置导管 护理
  • 简介:留置鼻胃操作是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但应用鼻胃胶布固定法,由于胃粗、硬,加上患者面颊部出汗、天冷胶布粘性差等原因,固定胶布易松脱,常需反复粘贴,以防胃滑脱。且胶布对局部皮肤有刺激,易引起皮疹、水疱,一旦发生,必须更换固定部位,不仅影响美容,浪费胶布,而且极大地增加护理工作量。而胃“∞”悬吊法操作环节较繁多,操作费时。为避免以上缺陷,我科探索出一种白纱固定胃的方法,自2004年9月应用于临床,经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胃管操作 胶布固定法 胃管“∞”悬吊法 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工作量 胃管滑脱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长期的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特点。方法对气管切开后125~1860d的21例老年患者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切开后时间长、平均住院时间长的老年患者,其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高,痰培养以Gˉ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居首。结论气管切开后长期是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气管切开 呼吸道感染 痰培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制鼻胃固定带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留置胃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固定法,实验组采用自制鼻胃固定固定。结果实验组胃移位、脱、皮肤刺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自制鼻胃固定固定胃安全、有效、美观,且减少皮肤刺激,病人的舒适感增加。

  • 标签: 鼻胃管固定带 胃管 固定
  • 简介:胸、腹带在临床骨折固定和减轻伤口张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复合性损伤或术后伤口留置一根或多根引流管,不方便固定的,如有肋骨骨折的同时伴有血气胸,需要行胸腔闭式引流;腹部或盆腔手术后,腹腔或盆腔放置有一根或多根引流管的,胸、腹带的灵巧应用能在保证有效引流的同时便利达到局部固定的作用。

  • 标签: 血气胸 术后置管 腹带 盆腔手术后 患者 胸腔闭式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后自我护理的效果。方法在置后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出院前有计划地检查其陪护对导管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必要地强化,使其能正确演示;定期与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及时解决导管异常问题。结果40例者除1例发生感染外其余均顺利的度过4-6周期化疗。讨论重视对置术后的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指导,才能保证安全地使用PICC导管,真正达到“一针治疗”的目的。

  • 标签: PICC 导管 自我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细小钙化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患者中有细小或钙化根的患牙65颗,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液和小号手用K锉疏通细小根,超声锉与EDTA、小号手用锉结合处理钙化根,完成根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59颗患牙的根疏通成功并完成根治疗,成功率为90.8%,细小根疏通成功率为100.0%,钙化根再通成功率为81.3%.无牙根折裂、台阶形成、根管壁侧穿或器械折断发生.结论:超声器械、EDTA、小号手用K锉相结合,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老年患者细小钙化根的有效方法,但超声器械不宜用于根的下段或弯曲部位.

  • 标签: 根管治疗 钙化 老年患者 超声器械 临床治疗 成功率
  • 简介:目的建立并维持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方法对120例长期静脉输液及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患者行中心静脉置,并观察置的临床效果。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导管堵塞率、感染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结论良好的护理措施能确保中心静脉置通畅,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准确输入,具有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并发症 导管相关性感染 空气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松监测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组(A组)和传统气管拔组(B组)各50例。记录各时间点(术前、拔时、拔后30min、拔后1h)的MAP,HR,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TOF<0.9为肌松残余。结果肌松监测组MAP,HR指标稳定(P>0.05),拔后1h的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为0%;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拔后1h的PORC发生率28%。结论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气管拔,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优化临床护理教模式,调动护生积极性,达到提高教质量。方法实施从入科宣教细化,“一对一”教,科教秘书指引督导,跟医疗组查房及综合质量考核等方面革新教模式。结果护生与老师背对背考评中双方满意度大大提高,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积极性。结论新的医学模式,需要有新型多元化的教模式相适应,从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后备医学护理人才。

  • 标签: 护生带教 模式 质量
  • 简介:血透患者颈内静脉置因其穿刺部位暴露,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而广泛应用,但因有皮肤创口,易致皮肤感染、血行感染等,因此,如何做好术后护理工作成为临床上探讨的课题.本文就近3年对50例颈内静脉置术后透析时间、血透前后处理、导管口消毒处理、导管留置时间、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血液透析护理 颈内静脉置管护理
  • 简介:目的明确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的最佳时机和患者首次自排小便时间.方法用B超测定45例剖宫产术后患者的膀胱容量.结果在患者术后当日输液余量约为500ml时,为拔除尿的最佳时机,此时测定并计算出的膀胱容量约为379ml,实际尿量约为390ml.95.6%(43/45)患者在拔除尿160min内能顺利自行排尿.结论选择适当的时间拔除尿并适时督促患者自解小便,有利于患者恢复自行排尿.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 拔除尿管时间 研究 膀胱容量
  • 简介: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范围也不断扩展,由术中阶段性护理向围手术期护理发展,即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掌握患者心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护理。本文就108例术前胃放置病人的心理反应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胃管放置 心理护理
  • 简介:本文通过对普外科2003年7月-2005年11月共60人次留置胃患者舒适改变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目的是通过对症护理,消除导致患者不舒适的原因,满足患者舒适的需要.协助患者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胃管 舒适 护理
  • 简介:股静脉置是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血管通路之一,它适用于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未成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或中毒的患者,需进行短期血液净化,且无条件建立颈内静脉置。我院血液透析室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为23例患者实施了股静脉置血液净化。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股静脉置管 血液净化 护理体会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临时性血管通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导尿术在骨科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如下肢骨折、脊柱骨折和骨盆骨折等,留置尿患者因疼痛、恐惧引起尿道疼痛,通过对22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找出了尿道疼痛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留置尿管 尿道疼痛 护理技术 病情观察 泌尿系统感染
  • 简介:摘要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胃肠外营养、输血或血制品、标本采集等治疗时,需反复进行静脉穿刺,外周静脉易出现静脉炎,如输注不慎化疗药物外漏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行深静脉穿刺置术,能有效地避免了外周静脉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护理措施
  • 简介:为了减轻术前留置尿病人的身心痛苦,2004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对80例病人采用了心理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4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普外科术前需留置尿患者共160例,男85例,女7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5.3±12.6)岁。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 标签: 留置尿管 心理干预 术前 患者 平均年龄 随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