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公立医院积极探索组建不同形式的医院集团,在集团化运营模式上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积累了大量经验。笔者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集团化建设实践为例,从管理模式、治理结构、资源共享、同质化管理等方面,探讨公立医院集团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该集团通过打造紧密型院区、紧密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半紧密型托管分院的管理模式,不断凝练学科建设发展路径,推动医、教、研、管全面融合与发展,在扩大医院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分级诊疗落实方面走出了一条扎实有效的路径,为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医院,公立 集团化 管理模式 建设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的北京某高校大学生80例,均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合格率情况。结果:在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率方面,培训后急救呼救95.00%、外伤处理76.25%、心肺复苏72.50%、猝死判断80.00%、转运处理78.75%、意外避险87.50%,分别高于培训前的80.00%、25.00%、35.00%、33.75%、25.00%、1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心肺复苏操作合格率为91.25%,高于培训前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能让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具备一定的院前急救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大学生 院前急救 知识培训 效果
  • 简介:摘要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大学建立"第二班主任"制度。立德树人,从本质上说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塑造。本研究结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推行第二班主任制度以来的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对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设计。对5万余字的访谈文本资料的编码后,提取出高校第二班主任育人机制的5个主题,分别为信任关系的建立、信任关系的强化、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榜样作用、立德树人作用的内化过程和学生对于第二班主任制度的感受。研究发现主动接近学生、让学生觉得被重视、与学生有共同点更容易让学生建立信任感。以稳固的信任关系为基础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使学生将老师视为榜样。而榜样作用会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第二班主任传递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目标,从而对积极的行为进行持续的强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剖析了第二班主任制度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内在机制,证实了其育人成效,可以为高校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高校 立德树人 第二班主任制度 社会学习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生源特点,并在"双一流"背景下探讨提高医学研究生招生质量的策略。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至2019年研究生生源数据进行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个案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研究生平均报录比为4.9∶1。总体第一志愿录取率为76.9%(450/585),第一志愿录取率稳步升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与非重点专科间的差距缩小。生源地理分布以华北占30%(175/585)、华东占28%(164/585)为主。录取组考生具有六级英语成绩高(505 vs. 480,Z=-5.86,P<0.001)、年龄小(24 vs. 25,Z=-8.15,P<0.001)等特点。录取组来自"985"或"211"或双一流高校、发明专利、大会发言、省部级以上获奖的比例均高于非录取组。结论应继续完善学科调整优化机制,适当加大全国范围招生宣传,加强对综合素质的选拔,以一流学科建设为轴心,不断提升生源质量。

  • 标签: 医学 研究生 生源质量 "双一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圆柏花粉致敏特点,探讨圆柏花粉致敏人群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可疑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的患者,采用圆柏过敏原试剂进行皮肤点刺实验(SPT),比较不同年龄和疾病患者中圆柏花粉致敏情况,观察圆柏花粉的人群致敏特征。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 380例患者,圆柏花粉SPT总阳性率达49.92%(4 183/8 380)。圆柏花粉SPT阳性率在10~14岁年龄组最高,达60.99%(283/464),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66.77,P<0.01);且<1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40岁的患者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单一圆柏花粉致敏者较少,约占25.05%(1 048/4 183),患病年龄(35.21±12.39)岁。无论单一圆柏或合并其他花粉致敏者,均以变应性鼻炎为主。圆柏花粉SPT阳性患者合并的其他吸入性花粉过敏原中,柳树花粉占第一位(74.99%)。圆柏SPT阳性率在单一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最高,为52.05%(3 797/7 295);在单一变应性哮喘患者中最低,为17.49%(53/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38.99,P<0.01)。结论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和/或变应性哮喘患者圆柏花粉致敏性较高,10~14岁患者的SPT阳性率最高,多呈强阳性反应,圆柏花粉致敏疾病中变应性鼻炎较为多见。

  • 标签: 皮肤点刺试验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哮喘 圆柏 花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0年北京市某区安宁疗护服务终线调查数据,探讨该区安宁疗护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获取北京市某区4家三级医院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填报的"2020年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地区终线调查表"的数据,填报时间范围为2020年1—12月。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安宁疗护模式、相关保障政策、安宁疗护团队、病例诊断分类、平均住院日和患者费用负担等,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2020年,北京市某区9家医疗机构中仅4家三级医院开展安宁疗护的门诊、会诊和住院服务,9家医疗机构均未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4家医院从事安宁疗护的医师和护士分别为35人和40人;安宁疗护住院病例为267例,其中恶性肿瘤病例121例,占45.32%;安宁疗护患者平均住院日(40.0天)多于医院平均住院日(7.8天);安宁疗护患者日均住院费(3 428.7元)低于医院日均住院费(3 605.6元);安宁疗护服务项目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且相关保障政策不完善。结论北京市某区安宁疗护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安宁疗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配套政策等均不能满足该区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应加快发展基层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搭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照护网络,大力培养安宁疗护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以推动该地区安宁疗护服务的快速发展。

  • 标签: 安宁疗护 医疗机构 试点 终线调查表 服务模式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中国人群的肝癌存在生存率低、死亡率高的情况,如何有效降低肝癌相关负担仍是中国公共卫生和慢性病防控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肝癌人群筛查策略优化是值得持续探索的重要抓手和方向。《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整合肝癌人群筛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新证据,兼顾中国国情及实践经验,针对肝癌筛查过程中的筛查人群、筛查技术、监测方案等呈现循证推荐,以期为中国人群肝癌筛查实践的规范提供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筛查 监测 指南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制定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MES)的北京常模,利于后期该量表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3月20日至2021年1月6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记忆门诊就诊的患者以及社区招募的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由培训合格的调研员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严格质量控制,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07人,其中认知正常239人,主观认知下降(SCD)293人,轻度认知障碍(MCI)75人。MES得分和年龄呈负相关(r=-0.19,P<0.001),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29,P<0.001)。北京地区该量表的最佳截断值为86分,该截断值区分M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7(认知正常比MCI)和0.826(SCD比MCI),而当加入人口学因素后,AUC出现了轻度增大(0.847增至0.850及0.826增至0.8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认知正常比MCI=0.49,ZSCD比MCI=1.21,均P>0.05)。ME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相比,对MCI的诊断效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单量表=1.03,Z加入人口学因素后=1.13,均P>0.05)。结论MES对于MCI的识别有较好的区分效力。北京地区MES最佳截断值为86分,不同于既往研究。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去验证该常模。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主观认知下降 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2021—2022流行季北京市流感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流感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北京市2021—2022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流感样病例和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分析流感流行趋势和病原学特征。结果2021—2022流感流行季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530 829例,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1.25%,流感活跃期持续15周。流感样病例中以0~15岁年龄组为主(60.71%),60岁以上人群占比5.90%。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18 505件,阳性率14.91%,其中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99.56%)。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中,44例标本为1A.3a2分支,与WHO本年度推荐的疫苗株B/Washington/02/2019为1A.3分支存在一定的进化距离。结论加强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预警,适时接种流感疫苗,及时调整疾病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 标签: 流感 监测 亚型 进化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医疗急救转运情况,探讨疫情下举办大型赛事医疗救治保障,为合理统筹并优化冬奥场馆和涉奥酒店急救资源和救治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7日冬奥村正式启用至2月20日冬奥会闭幕期间北京和延庆赛区涉奥医疗急救转运情况,分析冬奥会与城市、场馆与酒店急救服务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涉奥人员平均每万人急救转运7.5人次,其中损伤与疾病类病例平均每万人为4.8人次、涉奥疫情相关病例平均每万人为2.7人次。涉奥酒店急救服务是场馆的1.7倍;主要疾病类型为疫情相关性疾病467例(39.51%)、外伤236例(19.97%)、呼吸系统疾病165例(13.96%)、消化系统疾病65例(5.50%)、心血管疾病48例(4.06%)、皮肤疾病38例(3.21%),手部冻伤3例。结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医疗急救服务平稳有序,外伤和上呼吸道感染是冬奥会期间最主要的伤病,运动员以外伤为主,无危重病例,工作人员急救转运比例较大,应予以重点关注。

  • 标签: 北京冬奥会 急救服务 医疗救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人事综合改革背景下某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博士后队伍建设的梳理和思考,为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博士后队伍建设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前后博士后管理政策以及博士后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优化博士后制度人力资本的积累功能、打造优秀人才留校的"便捷"通道、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博士后工作的支撑保障体系等举措,实现了博士后"量的提升"与"质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博士后力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结论以博士后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依托,博士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管理者应从加强医学人文平台建设、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资源、构建与人事综合改革有机结合的博士后发展模式、推动博士后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

  • 标签: 医学院校 人文社科 博士后队伍建设 人事综合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女性乳腺癌与职业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制定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6至12月,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8家医疗机构,以调查医疗机构确诊的乳腺癌患者(495人)为病例组,以相同医疗机构非乳腺癌患者(478人)为对照组。采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职业危险因素和应对方式(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用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asso回归筛选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大专及以上占49.64%(483/973);体重指数以18.4~23.9 kg/m2为主(占48.82%,475/973);婚姻状态以已婚为主(占84.48%,822/973)。与无夜间轮班作业史者比较,有夜间轮班作业史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0,95%CI:1.25~2.30,P<0.05);与工作姿势为大多数坐着、有时站立者比较,大多数站立、有时坐着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1,95%CI:1.40~2.90,P<0.05)。结论职业危险因素中夜间轮班作业、工作姿势与女性乳腺癌发病有关,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同时避免久站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 标签: 乳腺癌 职业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 北京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影响下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法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进行分析,采用R 4.1.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地图绘制。结果北京市202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90.51/10万,比2020年下降了43.29%,比2017-2019年的年均发病率下降了71.45%。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梅毒。从传播途径来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北京市发病总数的50.15%(31 898/63 601)。从病原体来看,以病毒类传染病为主,占北京市发病总数的59.63%(25 259/42 356)。北京市法定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率由2017-2019年的年均16.47%(36 289/220 371)提高至2021年的35.36%(22 490/63 601),其中寄生虫类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为83.33%。肠道传染病高发地区为平谷区、密云区和丰台区;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以延庆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和大兴区为主。结论2021年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有所上升,不同病种间实验室诊断率差异性较大,有必要提高病例实验室诊断率。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呈不同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地区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时应有所侧重。

  • 标签: 法定传染病 发病率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胃癌高风险人群接受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够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将促进中国胃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胃癌筛查的效果。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委托与指导,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整合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考虑中国国情和胃癌筛查的实际经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针对胃癌筛查过程中的筛查人群、技术、流程等给出了基于证据的推荐,旨在保证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效果,为中国的胃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胃肿瘤 筛查 早诊早治 指南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和放射防护状况,规范介入放射诊疗行为并促进放射防护监管措施的落实。方法以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并成立市区两级调查组,逐级调查各区域截至2020年底介入放射工作基本情况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对指标参数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医疗机构93家,800 mA(含)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236台;开展介入放射学手术135 593例,年介入手术量在1 000例以上的40家,10~1 000例的41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 539人,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者为99.0%,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培训通过率分别为96.9%、99.5%和95.8%;配置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3 532件,其中98.9%的机构配备了分体式铅衣或一体式铅衣,但6.5%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眼镜、54.9%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手套。结论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防护状况和防护管理总体较好,但应结合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的现况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强化人员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放射防护培训和防护用品的配置与使用。

  • 标签: 北京地区 介入放射学 放射诊疗 放射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院前急救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为降低院前急救护士离职率、稳定院前急救护理队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护士为调查对象,于2019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主要人口学特征、工作量、医患关系、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以及离职意愿。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Kappa一致性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40份,其中141人(41.5%)表示偶尔考虑离职,40人(11.7%)表示经常考虑离职,职业认同得分为(33.29±6.00)分,职业倦怠得分为(63.70±14.9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工作单位、健康自评状况、职业认同水平、职业倦怠水平、工作年限、工作量、医患关系以及职称晋升压力的护士离职意愿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倦怠水平、平均每班次出车次数、健康自评状况与离职意愿呈正相关,职业认同水平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P<0.05)。结论北京市院前急救护士离职意愿较高,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合理排班制度并增加岗位人员配置;建立院前急救护士分流政策与职称晋升制度,并设立岗位风险特殊津贴;培养医疗救护员承担患者转运和搬抬工作,以降低院前急救护士的离职意愿。

  • 标签: 卫生人力 院前急救 护士 离职意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地区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16年11月至2020年9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胆道门诊初次就诊北京本地患者(户籍在北京时间≥12个月)为调查对象,设计《饮食习惯与胆囊结石发病率的相关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胆囊结石情况,代谢指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史、女性生育次数、女性绝经情况、女性绝经者绝经时长、体质量下降史),饮食指标(饮食荤素搭配情况、每月摄取咖啡次数、每月饮酒次数、每月摄取油腻饮食次数、每周不吃早餐次数、不吃早餐的平均隔夜禁食时间、每周不吃晚餐次数、不吃晚餐的平均隔夜禁食时间),胆囊结石家族史,生活习惯(每月熬夜次数、熬夜时的平均隔夜禁食时间、每天久坐时间、每周体育锻炼评分)。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结果。(2)影响胆囊结石发生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1 036份,收回完整问卷1 004份。1 004例完成问卷调查的患者中,男329例、女675例;年龄为(44±12)岁;BMI为(24±3)kg/m2。1 004例患者中,有胆囊结石史659例,无胆囊结石史345例。(2)影响胆囊结石发生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体质量下降史、每月摄取咖啡次数、每月摄取油腻饮食次数、胆囊结石家族史、每天久坐时间是影响1 004例问卷调查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比值比=1.03,2.26,1.74,1.01,1.01,2.22,1.06,95%可信区间为1.02~1.05,1.09~5.18,1.22~2.53,1.00~1.03,1.00~1.01,1.60~3.11,1.01~1.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体质量下降史、每月摄取油腻饮食次数、胆囊结石家族史、每天久坐时间是1 004例问卷调查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1.03,2.26,1.82,1.01,2.22,1.06,95%可信区间为1.02~1.05,1.11~5.13,1.28~2.62,1.00~1.02,1.60~3.09,1.01~1.12,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史、体质量下降史、每月摄取油腻饮食次数、胆囊结石家族史、每天久坐时间是北京地区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胆道疾病 结石 影响因素 饮食习惯 生活习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明确辖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做好老年高危人群及患病人群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工作,也希望可为日后本辖区慢病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对本辖区2021年度参加65岁以上老年体检的6117例老年体检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组老人在血压、心电图异常、不同体重指数这三项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脂肪肝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升高的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心电图异常和体重指升高则是男性群体略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老人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心电图异常、脂肪肝以及BMI异常等六项异常指标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标签: 老年人 健康体检 社区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医保高血压患者门诊就医机构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高血压慢性病的分级诊疗、引导患者基层就诊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库中所有门诊高血压患者就医数据,分析患者的主要人口学特征、患者门诊就医机构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84.21万例,其中39.03%仅在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医,5.16%仅在二级医疗机构门诊就医,17.34%仅在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其余38.47%在两种及以上类别的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影响北京市医保高血压患者门诊就医选择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医保类型、居住地、中草药使用、中成药使用、多重用药、门诊化验检查需求。结论目前北京市医保高血压患者基层就诊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影响患者门诊就医机构选择的因素较多。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拓展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引导患者基层就诊。

  • 标签: 高血压 患者 医疗保险 门诊就医选择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