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几年武汉市中考试题的第16题,是中考填空题的最后一道试题,也是一道填空题的压轴题.这类试题题目虽小,但它们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并富有新意,颇有思维价值,体现了武汉市中考命题者的独具匠心,也充分发挥了中考压轴题的选拔功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因此,它引起全国各地老师的研究和命题者的青睐.本文仅对2010年到2013年的武汉市中考题的第16题作对比性研究,以窥其命拟填空题压轴题的变革及其规律,愿与同行们共勉.一、试题回放与解法展示

  • 标签: 填空题 最值问题 比例函数 选拔功能 一元二次方程 数形结合思想
  • 简介:简介了互联网的现状和结构以及互联网数学建模的历史和现状,并且实证比较了一些代表性网络模型的结构参数与功能表现。

  • 标签: 互联网 模型 图论 实证数据
  • 简介:通过紫外差谱方法研究金属Fe离子不同形态与不同类别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别构效应,并比较分析分子作用机理.考察氧介导条件对Fe离子不同形态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serumalbumin,HSA)、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别构效应的影响,建立定量模型方程.结果表明,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体系中存在Fe(Ⅱ)-HSA/BSA~Fe(Ⅲ)-HSA/BSA的动态平衡,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是别构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导致Fe离子不同形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别构效应迥异,呈现形态显著性差异.氧介导及无氧条件下的Fe(Ⅱ)-HSA/BSA~Fe(Ⅲ)-HSA/BSA电子转移效应机理不同.无氧条件下,Fe(Ⅲ)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遵循动力学一级反应规律,计算得到结合反应体系的速率常数k及自由能变ΔG≠.

  • 标签: Fe(Ⅱ) Fe(Ⅲ) 别构效应 荷质传递 动力学方程
  • 简介:海峡两岸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材编写理念的不同,两岸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上存在差异,以大陆鲁科版和台湾三民书局版的《影响平衡因素》的教材为例,通过对比,找出教材编写顺序和教材编写特点上的不同之处,并且对两种教材的处理提出几点认识。

  • 标签: 教材编写 化学平衡 影响因素 勒沙特列原理
  • 简介:海峡两岸都实行一纲多本的模式,而且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对台湾海峡两岸高中教材的“化学平衡常数”,从学段安排、教学内容、编写特点进行比较,获得启示。如大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的较好,而台湾教材的深广度大于大陆教材等等,在教学时取其之长,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海峡两岸 平衡常数 教材 比较 启示
  • 简介:应用柯林斯公式和硬边光阑的窗口函数拓展为有限复高斯函数和的方法,得到标准厄米-高斯光束和优美厄米-高斯光束通过带硬边光阑光系统学的衍射场分布的近似解析式。模拟结果表明积分计算和数值计算所得结果符合较好,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 标签: 厄米-高斯光束 衍射光强 数值计算
  • 简介:1问题提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成绩突出的优等生,也有学习虽努力但成绩却差强人意的中等生,相同的学习环境,差不多的学习时长,在学习结果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何在?研究表明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是:发现问题——表征问题——选择恰当的策略——应用策略——评价反思.本研究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将优等生与中等生在解决不等式基本问题的认知差异作为研究视点,着力比较优等生与中等生在解题时,在基础知识、认知结构、思维策略、元认知、情感与信念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教学成效提供一定的实践性参考依据.

  • 标签: 不等式 学习环境 认知心理学 心理过程 问卷调查 基础知识
  • 简介:试料用含亚硫酸钠的硫酸(10%)溶液浸取,使铜的氧化物矿物选择溶解,过滤后加入溴饱和盐酸掩蔽砷和锑等金属,补加少量硫酸,蒸干后用硫酸溶解,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测定氧化铜矿中酸溶铜的含量,此方法快速、稳定、准确。选取14个日常分析的样品进行测定,其结果与电解重量法比对,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氧化铜矿 酸溶铜 碘量法 电重法
  • 简介:大陆教材除了认知性目标外还注重过程性目标和技能目标,体现了“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的应用。台湾的教材始终贯彻以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干,学生阅读为主的原则,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

  • 标签: 海峡两岸 化学教材 比较 生物体 有机物质
  • 简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别测定了酸雨中的钾、钠、钙、镁4种元素的含量,并对两种方法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标准曲线、方法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干扰及消除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均可用于酸雨中钾、钠、钙、镁4种元素的测定。

  • 标签: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 酸雨 比较
  • 简介:以蛛网捕丝与放射丝结点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达朗贝尔原理对结点进行受力分析,运用动力松弛法将猎物作用于结点的动态力变为静力建模;然后考虑不同捕食策略对蛛网结构的影响,将捕食策略变为约束条件,蛛丝上的最小残余力作为优化目标,建立基于捕食策略的单目标规划模型;最后提出将环境影响因子转化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的模型改进方法。

  • 标签: 皮芯层结构 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 动力松弛法
  • 简介:利用日本原子力研究机构串列加速器提供的能量为85和95MeV的28Si束流,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76Ge(28Si,3n),布居了101Pd的高自旋激发态。根据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拓展了基于d5/2和1/2-[550]组态的能级纲图,新发现了1/2-[550]组态的非优惠旋称分支,完整观测到了101Pd原子核中正负宇称带的带交叉现象。根据系统性分析,将101Pd中观测到的带交叉现象归咎于g9/2质子顺排。

  • 标签: 高自旋态 带交叉 顺排
  • 简介:首先,以P省10年天气数据为基础,建立农业灾害与天气数据之间的量化关系,据此为保险公司计算历年赔付情况;然后,基于以上计算,分析现有保险方案存在的问题,并为P省设计新的保险方案;最后,以保障全省农业种植风险最小化、农业保险健康发展为目标,为政府提供包括优化种植方案和设立巨灾风险准备基金在内的几点建议。

  • 标签: 自然灾害 农业保险 梯度保费方案 优化种植方案
  • 简介:本文从组织内攻关任务的多种知识需求出发,考虑跨部门团队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构建了基于任务需求———团队知识相匹配的知识传播模型。模型中定义了任务知识需求矩阵、团队成员知识传播规则、知识协同生成规则以及任务需求与团队知识匹配规则,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考察了不同知识交流策略对团队内部知识传播与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关系的知识交流策略有利于知识在团队内部的快速传播,但不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在后期容易产生传播停滞现象,而基于知识的交流策略则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混合策略不仅能够确保知识的快速传播,而且当混合策略中基于关系的知识交流概率较小时,知识传播效果甚至优于"基于知识"的交流策略。相应的管理策略是任务初期宜采用基于关系的知识交流策略,而在后期,采取基于知识的交流策略有助于团队顺利、有效地完成任务,与单一的采用基于关系或基于知识的交流策略相比,采用混合交流策略来完成团队任务具有明显的优势。

  • 标签: 知识管理 知识传播模型 计算机仿真 团队知识传播 任务需求 交流策略
  • 简介:利用磁谱仪得到不同能量的单能电子束,让这些电子束穿过不同厚度的铝膜,研究不同能量的电子在铝膜中的吸收系数和能损,得出吸收系数与电子能量的经验公式,与已有的吸收系数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测量到的能损和Fluka软件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到它们之间都能够较好地符合。说明该实验测量的数据和得到的质量吸收系数公式是可靠的,对β射线的防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Fluka软件能够用于较高能量电子能损的计算。

  • 标签: Β射线 吸收系数 能损
  • 简介:提出了一个核污染传播的分层模型,通过对核污染事件发生后,核污染物外围大颗粒的抛射与重力降落、放射云内小颗粒的沉降和放射云的膨胀扩散等传播方式的研究,给出了放射性核污染物传播的范围和污染程度,为核泄露事件发生后,核污染的防治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

  • 标签: 核泄漏 核污染 传播模型 核污染防治
  • 简介:首先介绍了非线性聚集生长计算机模型与生长规则和非线性聚集生长的实验原理与装置,然后阐述了计算凝聚物分形维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和实验方法,最后论述了非线性聚集生长理论在大气颗粒物、薄膜生长方面的应用。

  • 标签: 非线性 聚集生长 分形维数 应用
  • 简介:采用QCISD(T)/6-311+G(3df,p)//B3LYP/6—31G(2dr,p)方法研究了HOS和0H的反应机理,获得了生成产物P1(SO+H2O)和P2(SO2+H2)的6条不同路径且构建了其单重态势能面.结果表明,P1(SO+H2O)为主产物,优势路径R(HOS+OH)→1M1→TS→iso→IM4→TS3→P1(St)+H20)和R(HOS+OH)→IM1→TS4→P1(SO+H2O)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5.90和-95.92kJ·mol-1.根据经典过渡态理论结合隧道效应校正计算了标题反应在200K~2000K温度范围内总的表观速率常数ktot,拟合得到其三参数表达式k(T)=1.13×10^-21T2.69exp(-12842.30/T).基于统计热力学原理预测了标题反应中所有稳定物种的生成焓(ΔfH298)、熵(S298S)和热容(Cp,200K~1000K).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接近.

  • 标签: OH HOS 反应机理 速率常数 热力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