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那天去看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游戏影片《头号玩家》,被影片逞奇眩异的机器人世界弄得晕头昏脑,其纷繁杂乱的电脑游戏世界将警匪科幻魔兽等融为一体,让观者在惊心动魄的虚幻梦情中过了把逃避现实的童话瘾。不知为何,看完这影片,竟让我想起了看上去刚刚离世的雷达雷达是一位鞭辟入里、点石成金的文学评论家。但回想起我们的交往,似乎多在'吃喝玩乐'这一层面上为多。当时,他住在安定门临近护城河的那栋

  • 标签: 率真雷达
  • 简介:得到雷达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突然。虽然知道他近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没有想到竟走得这么急,这么早!初识雷达,是在1982年春节过后,那时我还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大四,因为参加了系上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诗歌专集”的工作,老师安排我和于进、王震到北京版本书库查阅资料并征询一些在京专家和当事人的意见。季成家老师带一封信让我们交给阎纲先生。那天,我们到《文艺报》报社,阎纲到外面开会去了,接待我们的就是雷达和高洪波先生,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留在记忆中的雷达肤色微黑,人很朴实。后来兰州大学聘请他为博士生导师,见面的机会才多了起来。每年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我们都会相聚在一起。我曾几次邀请他来西北师范大学做学术报告,他都慨然应允,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坛的前沿动态及时传播给西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想一想,雷老师做了兰州大学的博导,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实际上也跟着受益了。再后来,我的一些学生或同事成了他的学生,在不同场合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现在的社会,场面上虚以应付的人多,而雷达先生却是一个可以交心言谈的人,亦师亦友,时间长不见,还真想念。

  • 标签: 雷达 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 博士论文答辩 学生实际 兰州大学
  • 简介:3月31日傍晚,得知雷达先生离世。茫然间不知所措,我所熟悉的那位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眼光犀利的雷达走了吗?确认了,雷达确实离开了我们,观测文学的雷达关闭了。痛定思痛,回忆起20余年与雷达先生的交往。我与雷达先生是学长学妹关系,也是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既让我觉得他亲切,又让我怀着永远的敬意。从大学毕业之初阅读雷达的文学评论,到20世纪90年代在兰州大学相识,再到1998年我到南开大学任教之后,认识近30年,我以为,结识了这样一位校友师长,是人生一大幸事。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雷达 观测 20世纪90年代 1998年 师生关系
  • 简介:太赫兹(Terahertz)波指频率在0.1~10THz(1THz=10^12Hz),波长30μm~3ram范围的电磁波。太赫兹波段电磁波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对陶瓷、塑料等很多介电、非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辐射能量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日本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已建立开放的太赫兹光谱数据库(http://thzdb.org)。太赫兹成像技术作为新兴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 标签: 技术应用 成像技术 文物艺术品 赫兹 检测 化学研究所
  • 简介:目前,艺术品鉴定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尤其是无损检测方法。高光谱成像技术(Hyperspectralimaging,HSI)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将传统图像及光谱技术相结合,不易受检测对象和环境的限制,能实现高效、无损检测。对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其中关键性的步骤。

  • 标签: 成像技术 艺术品 光谱 鉴定 20世纪80年代 无损检测
  • 简介:<正>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大型编钟是一套音域很广、音色优美的大型古代乐器。每个编钟都可发出双音,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声,同时还有一些分音发出。为了研究编钟的发音机理,必须掌握编钟两个基音及一些主要分音的振动模式。我们用正弦电信号激励编钟共振,使编钟进行简谐振动,分别发来不同的音响。而记录简谐振动物体的振动模式,采用激光全息时间平均法是当前最好的方法。我们用时间平均法对一个作简谐振动的物体进行全息照相。设振动物体全息图再象

  • 标签: 曾侯乙墓 鼓部 湖北省 振动模式 技术研究 激光全息
  • 简介:2018年3月31日下午,惊悉雷达先生猝然仙逝,万分悲痛!虽然从事文学创作,但与雷达先生相识很晚,2005年6月,在兰州。那时,耗时八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修改七次,定稿,向雷先生求序。那部小说70多万字,又有很强的实验性,读起来费劲。让雷先生看完这么多文字,实在太辛苦。但先生爽快答应了,断断续续阅读大半年,写了序言《敦煌:巨大的文化意象》,并推荐给《文学报》刊发。

  • 标签: 中国文学精神 雷达 卫士 纪念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 简介:2015年,应《传记文学》主编郝庆军先生之约,经雷达老师同意,我创作了《雷达传记》。惊闻恩师仙逝,万分沉痛,谨提炼此文纪念恩师雷达先生。1946年,雷达父亲因肺结核逝世,39岁的母亲为实现父亲魂归故土的遗愿,带着一双儿女扶柩还乡。3岁的雷达和母亲、姐姐迎风站在装着父亲灵柩的道基卡车上,从兰州过定西、华家岭、通渭,直到秦安,向南翻过一座高山,就到达雷达的家乡——新阳镇。那座山岩壁陡峭,常有人悬崖丧命。这段艰难的路,成为雷达一生的梦魇。“我陷身在满目荒凉的千山万壑中,夕阳西下,风过处,满山的草木悲鸣,我紧贴岩壁,脚下是仅容一只脚踏的窝窝印,稍一不慎,将会掉入万丈深涧。”这个场景在雷达梦中萦绕近70年,伴随着他走出孤独无助的童年,走向学校,走出甘肃,以作家、评论家的姿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 标签: 中国文学精神 雷达 传记文学 肺结核 父亲 评论家
  • 简介:本文围绕科普场馆中的常见展品“小孔成像”,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小孔戍像现象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并指出该现象虽然在中国认识最早,但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影响了几何光学和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 标签: 科普场馆 小孔成像 中国古代 摄影术
  • 简介:对地下考古物形貌的探测发展了一个新方法,即由埋藏于地下的能发射固定频率无线电波的发生器,表面扫面接收记录仪和数据处理器构成的探测系统,对地下考古物进行探测,能使考古物的形貌清晰地成像.

  • 标签: 考古 形貌 成像 电波 无线 频率
  • 简介:2017年8月11日-12日,由上海博物馆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研究所(CNRICVBC)共同主办的"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激光清洗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国内首次以"文物激光清洗技术"为主题的会议,来自38家中外文博单位、高校、企业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博物馆 文物保护 清洗技术 保护修复 激光
  • 简介:激光清洗应用于青铜文物上有时会使其表面颜色及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何优化这种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为此,本工作将琼脂凝胶-激光联用作为一种可能的优化手段,首先研究了凝胶对激光能量和作用的影响,包括以能量计测量激光穿过凝胶层后的能量减弱幅度,以及通过热敏纸和文物样品上的烧蚀斑观察凝胶对激光烧蚀结果的影响。其次在不同类型的青铜文物样品上将之与普通湿法激光清洗、机械清洗等手段做清洗效果的对比实验,并以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分析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凝胶能小幅度降低激光能量,减轻激光引起的青铜文物表面微观结构的改变,为清洗操作提供更灵活多样的选择。凝胶-激光联用的方法在实验的文物样品上取得了理想的清洗效果,兼顾了操作的效率性和安全性,是在今后的应用中可被考虑的手段。

  • 标签: 琼脂凝胶 激光清洗 青铜文物
  • 简介:上世纪40年代“叱咤风云”之阴丹士林布极为畅销,其诞生与发展是有一段耐人寻味的经历的。

  • 标签: 士林 技术 40年代 耐人寻味
  • 简介:采用矿山考古、模拟实验等方法,对中国商代采矿技术进行论证后得出如下论点:商代,探矿采用了重砂法和工程法.地下开拓采用竖井、斜井、平巷等多种井巷联合进行.采掘工具已使用铜质专门器.采用多种型、式不同的"预制"木构件,用于各地矿山井下,形成了规范的井巷支护技术.矿山提升采用滑车等简单机械.矿井采用自然通风.井下有了排水槽、水仓等排水设施.井下采用火把式照明.

  • 标签: 商代 江南 铜矿开采技术 探矿 采矿
  • 简介:羊皮筏是宁夏历史上长期使用过的一种水上运输工具。在极盛时期(清末至民国初年),最小的羊皮筏由13只皮囊(即浑脱)组成,可载400公斤;最大的中460只皮囊组并,既载客又载货,承载能力达15吨,航程可由青海省贵德县直达内蒙古托克托县。1956年8~10月,石嘴山煤矿筹建处为石嘴山电厂采购的两台发电机组由满州里用火车运到了兰州,

  • 标签: 羊皮筏 制作技术 水上运输工具 承载能力
  • 简介:文献档案修裱技术栾承素文献修复是一个比较复杂细致的工作过程,它包括去污、脱酸、加固、字迹显示与恢复,以及修补、托裱等。目的是有利于文献的保护、使用与收藏,尽量延长其寿命。文献修复不得损害文献载体,破坏文献上原有的任何历史痕迹。作者在文献档案修裱工作实...

  • 标签: 文献档案 修裱技术 文献修复 档案材料 博物馆学会 古籍修补
  • 简介: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而且大部分遗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是石器以及石器生产的废弃物。旧石器考古就是从这些石制品来了解人类技术和智力的进化。长期以来,旧石器研究主要限于对石制品的描述和比较。然而,本文介绍了这门学科当下的成果和任务,旧石器研究不仅要了解石器技术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传统,还要探究大脑、语言、双手还有社会适应和象征意义等体质与行为演化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更多依赖生物学研究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现生黑猩猩解剖学特点和工具使用行为的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奥杜威的砾石工业为代表,器形和加工受制于砾石的原来形状,这种工具已能帮助古人类增加获取高质量食物的能力,为大脑的智力进化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应。150万年前各种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平刃斧和手镐出现,如果排除原料形状和加工步骤的区别,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类工具。这一时期古人类也开始用火。50万到30万年前的阿休利晚期,大型切割工具逐渐被勒瓦娄哇技术取代,这是一种高效的标准工具,并用来装柄。复合工具的出现表明古人类已经有了复杂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且可能已会说话。更精湛的石叶技术在五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和近东,表明功能和形制各异的专门工具出现。同时,投矛器、骨角器、装饰品和各种重大发明面世。现代人类这种智力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扩散到全球,并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绝灭。人类演化的步伐,就是从最原始的石器技术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初不超过10公里的活动范围,最终发展到今天的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陈淳)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演化 技术 文化遗存 设计能力 旧石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