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王骥德于刊刻明天启四年(1624)的《曲律》中明确而自豪地提出“吾越故有词派,……近则谢泰兴海门之《四喜》,陈山人鸣野之《息柯余韵》,皆入逸品。吾师徐天池先生所为《四声猿》,而高华爽俊,绮丽奇华,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今则自缙神、青襟,以迨山人、墨客,染翰为新声者,不可胜记。以余所善,史叔考撰《合纱》《樱桃》

  • 标签: 山人 《四声猿》 新声 词人 王骥德 越中
  • 简介:汉剧传统剧目,号称800出,虽无精确统计,的确是丰富多彩。现将我所了解的传统剧目按朝代先后简介如下:夏代前:神农制五谷(又名神农尝百草)、黄帝征量尤(又名轩辕造指南)、饶王访舜(又名大舜耕田)、夏禹治水(又名其门不久)等。商代:黑逼宫、恩州驿、反冀州、黄丝洞、子牙下山、武吉卖柴、火烧琵琶、文王访贤、梅伯炮烙、杨任挖眼、征北海、鹿台恨、大回朝、碧游宫、首阳山、桃木剑、五岳图、反五关、金鸡岭、收四魔、西峻岭、贾氏坠楼、比干挖心、武王伐纣、绝龙岭、红砂阵、荡回魔、斩殷郊、太极图、杨戳打刀、收大鹏鸟、苏获归天、闻仲显魂、大战渑地、祖师归位、火焰圈(又名哼哈将归位)、七剑书、金交剪(财神归位)、文王吐子

  • 标签: 传统剧目 民国时期 张松献图 抗战时期 两晋南北朝 武王伐纣
  • 简介:河南曲剧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剧种,可是现在的中青年们大都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不知道它的形成与民间文娱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有许多文娱活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那些文娱形式至今尚在许多地方流传着。高跷就是其中的一种。高跷队一般只是走些《剪剪花》之类的队形,让观众热闹一番罢了。有些高跷队带有乐器小组,乐器伴奏着唱几段洛阳曲子。前后不过一个钟头便表演完结,就要换个地方重复表演。虽然表演简单,但是带给劳动群众的乐趣相当浓厚。所以高跷与洛阳曲子成了河南曲剧发展的基础。河南曲子有洛阳曲子与南阳曲子的区别,人们在习惯上简称前者为小调曲子,把后者当作大调曲子。我的老

  • 标签: 河南曲剧 劳动群众 大调曲子 劳动人民 民间文娱活动 鲁山县
  • 简介:"这个不舒服会成为反思的起点。"虽然北外女生的〈阴道之道》在11月7日当天的演出空前成功,演前观众从北外红楼的五层剧场排到了一楼的门外,演时平均3分钟一个笑点、5分钟一次掌声——但,这群姑娘却在网上遭遇了残酷围剿。"我的阴道说"组照引爆后,引来了大批谩骂。北外妇生们隐匿了自己的声音,关注性别议题的Bcome剧社小组留在了战场上。

  • 标签: 战场上 守规矩 银锭桥 实习医生 你喜欢 道之
  • 简介:<正>满族不但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酷爱戏曲的民族。满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戏曲形式,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仅就满族的几种传统曲艺和在京剧形成、发展过程中满族所起的作用及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过贡献和影响的满族艺术家做一简单介绍。一曲艺在满族是晚起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八角鼓从形成至今还不到三百年时间。八角鼓,是由演唱时所用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属于牌子曲(各种小曲集成的组曲)

  • 标签: 满族 子弟书 “八角鼓” 戏曲 作品 八旗子弟
  • 简介:作为中国第一部研究戏曲发展的系统性专著,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前人评其“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全书以宋代、元代为主要分析对象,既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划定了中国戏曲史的分期,又提出了一些戏曲批评的独特理论。王国维先生将中国特有的美学传统与西方的审美思想相结合,把《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与西方的“悲剧”理论融入到戏曲研究中,从美学角度提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批评原则,提高了人们对元杂剧审美艺术价值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意境说 悲剧理论
  • 简介: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戏曲源于宗教祭祀歌舞,经历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丰富的戏曲文物、民俗标本,使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市)地区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戏曲的故乡。山西戏曲文物一脉相承,品类齐全。宋金元时期开始,戏曲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山西地区所遗存的戏曲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多样,戏台、碑记、戏雕、戏俑、模型、抄本,以至线刻、壁画,一应俱全。其中金元戏台就有13座,戏台与杂剧的出现,使真正意义上的与戏曲相关的文物独立成为一类。明清时期,戏曲的新兴曲艺形式——山西皮影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山西戏曲文物研究按照该地区戏曲文物发展特色鲜明的历史分期进行分步整理,明确了乐舞文物与戏曲文物的关系,理清了山西戏曲文物的发展脉络和构成体系。

  • 标签: 戏曲文物 山西南部 古代 元代杂剧 中国戏曲 宋金元时期
  • 简介:供奉纸扎,是宋代以来丧俗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纸扎的种类不外乎四大类:其一是神像,多流行于河北、陕西、福建、台湾等地,西北地区扎制大件的较多,闽南地区多流行小件

  • 标签: 戏曲艺术 纸扎 艺术风格 民间文化
  • 简介:景定成字梅九,号无碍居士,又号铭鼎,还用老梅作过笔名,山西省运城市安邑城关北大街人,生于1882年3月4日,1959年旧历二月初二病逝于西安。他自幼聪敏,于1899年到太原令德堂和晋阳书院求学,1901年冬,被保送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师范班(北京大学前身)上学。1902年,又被清政府官费派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第一高等学校理化科学习,被推选为留学生山西同乡会会长。此时,他在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开始倾向革命。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同盟会,回国探亲的景定成回到东京知道该组织后,就毅然加入。从此,他便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除在校学习外,还撰写文章,宣传革命思想,并参加了《第一晋话报》、《晋乘》、《汉帜》等杂志的创办和编辑工作。

  • 标签: 民主革命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 京师大学堂 戏曲 日本留学 革命事业
  • 简介: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至今还充满勃勃生机,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使不少中国人深迷其中,如痴如醉,而且也折服了千千万万的西洋观众。和西方的戏剧艺术一样,戏曲艺术在演出的过程中总是借助舞台的假定性,以造成似真似幻的艺术氛围;但与西方戏剧的表演方式不同的是中国的

  • 标签: 戏曲虚拟 戏剧艺术 西方戏剧 传统戏曲 中国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家
  • 简介:在我国戏曲艺术界中有一批知名度很高、观众十分熟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麒麟童、盖叫天、筱翠花、常香玉、六龄童、牛得草……他们的真名有许多人并不知晓,他们的“艺名”往往珍藏着一段有趣的来历。河南豫剧演员苏笑神撰写的《漫谈戏曲演员名号的来历》,将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 标签: 京剧表演艺术 戏曲演员 艺名 京剧艺术 演唱艺术 戏曲艺术
  • 简介:李寅同志是我区久著声誉的戏剧家、评论家,在全国戏曲界亦有一定的影响。记得1963年仲夏,我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正等待分配工作,适逢北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戏曲座谈会,首都的戏剧家出席的不少,听说广西的李寅同志被特别邀请参加,是会议仅有的外省代表,并且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这给我们青年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标签: 戏曲事业 广西 中国戏曲学院 分配工作 戏剧家 评论家
  • 简介:<正>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角觗俳优,史有所载:参军戏弄,体繁叶茂宋元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建同以来,宋元时期戏曲文物大批发现,使有关问题越来越得以明确的解释关于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民间戏曲的演出形式以及杂剧传播中的有关问题,过去虽有所论述,但尚须进一步讨论。本文试就近些年发现的戏曲文物结合史料对以上问题进行浅芜的探讨文中难免有谬误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一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已日趋固定化。总的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以汴梁、临安等都市

  • 标签: 戏曲文物 元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 演出形式 戏曲舞台 民间戏曲
  • 简介: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继承中具有艺术活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传统戏曲在艺术创作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古代戏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国传统戏曲承载了优秀的文化民俗遗产。

  • 标签: 传统戏曲 艺术创新 文化遗产
  • 简介:80后、90后、00后,谁不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但又有几个看过一场完整的戏曲呢?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推动戏曲进校园,是传承、繁荣、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举措,更是在校园普及美育的重要渠道。近来,"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各大中小学校风生水起,戏曲名家进校园、戏曲体验夏令营、组建戏曲社团等多种形式的戏曲文化知识教育,在提高学生戏曲素养,引领学生深入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推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国粹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河北省邯郸市渚河路小学学生展示"长袖善舞"。

  • 标签: 中国戏曲艺术 国粹艺术 文化知识教育 河北省邯郸市 小学学生 渚河
  • 简介:戏曲碑刻作为记录戏曲信息的物质载体,它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地点为记事而创制的。其所记录的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其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文物和文献价值双重属性。近年来,大量遗存于民间的戏曲碑刻被不断发现与披露,尤其是早期“舞楼”“百戏”碑刻的发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戏曲学传统的研究范畴,而且助力戏曲学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深入解读民间戏曲碑刻资料对中国古代剧场史、戏曲史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戏曲碑刻 戏曲文物 剧场史 戏曲文献
  • 简介:历史中的黄崇嘏崇嘏山,原名铜鼓山,东距四川临邛70里。崇嘏山南面半坡上,一个叫“大坪山”的地方,绿荫如盖,蔓草如烟,中有一巍巍古冢,近前,但见墓碑当中隽刻“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十个大字。

  • 标签: 历史 戏曲 原名
  • 简介:彩旦,作为戏曲中一个行当,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阐述彩旦这一丑角的定义和重要性,对比其与戏曲中其他行当的地位和作用,归纳总结彩旦如何能在表演中释放自己,让这一丑角出彩,本文就此探讨。

  • 标签: 彩旦 戏曲 行当 丑角
  • 简介:《虞庭集福》作为清代宫廷在中秋、万寿和节令承应时的常演剧目,在搬演过程中形成了总本、曲谱、题纲、串头、鼓板、角本等多种形态的演剧用本。本文从所见剧本入手,结合清宫异平署相关档册记载,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 标签: 虞庭集福 清代 宫廷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