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广州记》作为古代广州重要的地志著作,其书早已亡佚。清人王谟、王仁俊等人曾先后进行了相关辑佚工作,今人也有辑本及相关研究成果出现。然而,对裴《广州记》的辑佚与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标签: 裴渊 广州记 辑佚 顾微
  • 简介:时年96岁的许冲,是国宝,是集才和冲劲儿于一身的名士。许冲老两口在北京大学畅春园70多平米的房子里,住了30多年。许冲每天要翻译十多个小时,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他将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和法语,迄今已出版了160种译著。他的法文版《唐宋词选一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英文版《诗经》《新编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西厢记》等佳作,在西方传播颇广,多首译诗被选入国外的大学教材。

  • 标签: 许渊飞虎队 走出翻译 飞虎队走出
  • 简介:寺,位于乐都县城东南27公里处中坝藏族乡牙脑村的夏隆坚巴沟。央又叫班摩曲,藏语的意思是山沟中险峻的圣地。乐都的央与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平安县的夏哇日齐名,为"安多四"之一,藏语称"普拉央静房",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而出名的地方。乐都央确实是静修的绝妙圣地。

  • 标签: 央宗 乐都 静修 中坝藏族乡 兴海县 夏隆
  • 简介:马一浮先生(一八八三——一九六七),号湛翁,晚号蠲叟,浙江绍兴人。近现代国学大师、书法泰斗,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一九五三——一九六七)。时值文史研究馆成立六十周年暨马一浮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以马一浮先生亲属丁敬涵女士捐赠给文史研究馆的马一浮先生部分遗墨作品举办展览,并结集出版《儒文翰》。谓之“儒”,是因马一浮先生被学界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谓之“文翰”,则因其诗文与书法饱含丰富的生命底蕴与活泼的精神生气。

  • 标签: 儒宗 文史研究馆 马一浮 浙江绍兴 国学大师 三十周年
  • 简介:贾智造像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之一,因在造像重要位置上刻写“贾智妻张宝珠等”题名,故将其命名为“贾智造像”,又有“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题记,知其为525年北魏晚期的造像。

  • 标签: 造像 望族 北朝 北魏时期 艺术作品
  • 简介:沈氏家族在明末为躲避倭寇之乱,迁居嘉兴。降至沈钧儒曾祖沈濂时,已累七世。因其祖父沈玮宝任苏州府知府,故举家迁至苏州,沈钧儒于1875年出生在苏州。25岁时,即1900年因父亲沈瀚病故,家道衰落,经济拮据,才离开苏州到陕西西安,投奔四叔沈卫,做了一名西安三原学署的见习文书。

  • 标签: 沈钧儒 迁居 倭寇 苏州 祖父 明末
  • 简介:汉中行中原逐鹿射天狼,失意蹉跎暗自伤.路阻寒溪心忐忑,坛临褒谷气昂扬.奇谋巧计收秦栈,铁戟金戈困霸王.可叹残碑哀亱月,河山带砺看张良.齐天乐·留侯庙紫山南麓柴关岭,真元气凝幽径.黛瓦碑亭,青砖祖殿,玉案檀香铜鼎.钟呼鼓应.看鹤舞丹庭,木兰花盛.雾起风生,纵横争斗有谁胜?

  • 标签: 《李宗培(七首)》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 简介:元稹与唐穆(李恒),虽为同时代人(元稹生于779年,卒于831年;李恒生于795年,卒于824年),但李恒贵为天子,元稹仅一普通臣子,本无缘相识相交。只因偶然的机遇,使元稹因穆而宠荣,史传误传因宦官而升职,并因此贬诽元稹。此后的研究著作沿袭旧说,并忽略了元稹又因穆而含冤的史实,歪曲了元稹的本来面貌。本文对此稍加剖析,以辩明是非。

  • 标签: 唐穆宗 宠荣 牛元翼 王播 河朔 研究著作
  • 简介:上一个马年(2002年)的秋天,《人物》杂志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阎临:品端学粹之士》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史学家阎临的生平。1904年,阎临生于山西五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先就读于阎锡山任校长的私立至川中学,后半生的遭遇泰半由此而来。1924年考入重华书院,得以结识梁漱溟,师生之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同年加入狂飚社,经同乡高长虹介绍认识鲁迅。后赴法国勤工俭学数年,1929年入瑞士弗里堡大学学习,机缘巧合成为罗曼·罗兰的助手和忘年交。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后,一度回国任教。不久,再赴瑞士攻读博士学位。

  • 标签: 阎宗临 《人物》杂志 1904年 农民家庭 勤工俭学 大学学习
  • 简介:清初,康熙皇帝为了维持满洲人秋天狩猎的风俗,于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道上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率众北巡;此活动是八旗军队的操练演习,亦具有拉拢蒙古王公贵族、掌控边疆的政治意涵。如此大规模的阵仗,促成围场附近“热河行宫”(后称“避暑山庄”)的建造,当时康熙帝常有半年在此坐镇,对于清初军政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重要性不亚于北京紫禁城。

  • 标签: 承德 康熙皇帝 木兰围场 蒙古王公 避暑山庄 内蒙古
  • 简介:<正>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密一致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教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最澄在延历

  • 标签: 天台宗 密教 金刚顶 天台山 圆仁 日本
  • 简介:<正>佛教东渐,经数百年之传播,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第一个宗派,即是中国佛教天台.它渊源于北齐、南陈,创立于隋代,鼎盛于唐朝,随着宋明理学之崛起,天台虽屡次中兴,但已“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与其他佛教宗派一样,渐趋“三教合一”.笔者试对天台的形成、发展与影响三方面作一论述.

  • 标签: 天台宗 天台山 弘法 三昧 知礼 中国佛教
  • 简介:<正>天台与近代上海佛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代上海弘扬天台教义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些直接与天台山的寺院有联系,他们有的是在国清寺或方广寺出家,有的则是在国清寺或方广寺受具足戒的。近代上海的佛教,处于全国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其特点是我国隋唐时期所建立的佛教宗派,除禅宗和净土外,其余各均渐趋衰落,但在上海却都续有流传。天台

  • 标签: 近代上海 天台宗 天台山 法师 佛教文化 妙法莲华经
  • 简介:<正>马融,四川成都人,早年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研读西洋文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轰轰烈烈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各界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回族人民爱国自不后人,1938年夏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以下简称回协)后又迁至陪都重庆,于1939年7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建立办公机构,正式开展实际工作,以发动回民积极参加抗战。当时,马融在复旦大学任教授,被选为回协常务理事。之后我应聘到重庆回协工作,结识了马融,我先主编《会刊》,后被

  • 标签: 回族学生 回民 讲习班 唐柯三 教授 回教
  • 简介:汉,芮城县陌南镇石坡村人。祖籍陕西洛南,自小家境贫寒。有一年,当地遭到严重旱灾,为了一家5口人活命,父亲一担挑从洛南山逃荒落脚到石坡村,住在别人家的破窑洞里,以给人干活养家糊口。

  • 标签: “独杆子队” 张宗汉 中国 军事生活 生平事迹
  • 简介: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祝家庄人,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军阀之一。张昌自幼家境贫寒,仅读过几天学堂,斗大的字不识几筐。早年因为逃避赌债,亡命关外,做过警察,当过土匪。此人颇讲江湖义气,喜欢耍些小聪明,自认为很有才气。武昌起义后,张昌在上海参加了光复军,奉

  • 标签: 张宗昌 生平 张作霖 封建礼教 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