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伪上海市市长周海立即被蒋介石委任为上海行动总司令,负责上海和京沪沿线的治安,为蒋介石“看家护院”,严防新四军进入沦陷区,守住大上海。等到9月7日,汤恩伯的部队从桂柳空运到上海后.就没人再理睬周海,他顿感失落。

  • 标签: 周佛海 毛人凤 无条件投降 上海市 八年抗战 蒋介石
  • 简介:杨小,生于1918年,祖籍江西玉山,1943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经济系。其父是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起人之一杨杏,母亲是“民国产婆”赵凤昌之女赵志道。本人曾任上海市政府参事、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近期,本刊特约张建安先生对杨小先生进行了专访。

  • 标签: 访谈录 爱国民主人士 全国政协委员 民权保障 政府参事 上海市
  • 简介:《管子》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大一"政权,并在"大一"国家政权内部实行法治,统一全国法令,严格执法,颁布刑罚和奖赏制度,赏罚分明。同时,《管子》又认为法治的目的仅在于震慑不法分子、保护良民利益和兴利除害等,故而又提出实行法治要顺乎民心,并减轻和精简刑罚,从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的。

  • 标签: 大一统 法治 刑罚 赏罚
  • 简介: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闽书》等文献中都蕴含有不少关于摩尼降诞的资料,更具体详尽的记载见于新近发现的霞浦本《摩尼光》之中。上述文献涉及摩尼在母体的住胎与降生部位、降生地果园以及母亲攀果树枝、寄形柰晕、降生前之灵异现象等,加上文献所反映出的摩耶和满艳(或末艳)发音的相通、阎默与善思维的关联等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摩尼教对佛教、道教之同类故事多有比附与摄取,同时又根据需要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加工改造,其目的无外乎一方面借用道之外衣,另一方面又暗示本宗教之独立性。摩尼教有意比附道,意在将摩尼教与佛教、道教融为一体,依托道,进而为摩尼教在中土的生存与弘传广开方便之门。

  • 标签: 降生传说 摩尼教 佛教 道教 霞浦摩尼教文献 敦煌摩尼教文献
  • 简介:因地缘关系,弱小的百济自公元前18年立国以来,一直扮演着向日本输出中国文化的角色。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济王派一位名叫王仁的学者(极有可能是位汉人)到日本教天皇之子学习中国经典和汉字。日本由此有了书面语言——汉字。

  • 标签: 应神天皇 百济 《古事记》 中国经典 苻坚 句丽
  • 简介:舍利崇拜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出现,三国时期传入中国。舍利崇拜受到皇家推崇应始于梁武帝时期,亦是受到法显《佛国记》描述之印度习俗的深刻影响。唐代法门寺指舍利崇奉是中国舍利崇拜的巅峰,帝王舍利迎奉中伴随有信徒自残、焚身等狂热行为。五代宋初,法门寺地宫之外仍供奉有舍利,但帝王的崇拜狂热已渐消退,民间崇奉仍有余绪。

  • 标签: 舍利崇拜 法门寺 普静
  • 简介:《四库全书》的编纂是清初以来崇儒、重道的必然结果。《四库全书》的编纂表面上彰显了乾隆时期的文治之盛,实际上是朝廷为了解决朝野、南北学术思想的对立而进行的政治举措。具体而言,乾隆时期官方意识形态——理学日益固化而江南考据之学却日益盛行,为了消弭南北经学、儒学之差异、分立,朝廷急切需要整顿思想,重新树立中央权威。为此乾隆敕命编纂《四库全书》,以此来整合当时南北、朝野思想之差异,通过重建、统一以经学为核心的学术体系——清学,进而实现对全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有效控制。随着《四库全书》纂修完成并颁行全国,清学成为了当时普遍的学术范式,由此也赢了江南儒士大夫们对清廷的文化认同。

  • 标签: 清朝思想 崇儒重道 《四库全书》 清代学术
  • 简介:2015年10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以下简称"清史室")主办的"清史室与清史学科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所长卜宪群、清史室在职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硕士等参与讨论。与会者围绕"清史室与清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主题,就清史室的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清史室未来发展设想.

  • 标签: 座谈会 清史 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综述
  • 简介:洪辩作为敦煌张氏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参与过张议潮推翻吐蕃的起义,是敦煌名僧,藏经洞保存有他的彩塑写真像,为学界所熟知。洪辩在莫高窟营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据敦煌写本记载他在莫高窟建“七药师之堂”“法华无垢之塔”,另据研究第16窟也是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因此他在莫高窟应该有相应的供养像,可惜因这些洞窟均经后期重绘,洪辩供养像的信息尚不明确。但经我们考察研究发现,在张议潮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发现有洪辩的供养像,这与藏经洞洪辩彩塑写真及对应壁画组合有密切关联。更为有趣的是,经仔细梳理第156窟供养像的图像和历史信息,在第156窟洪辩像后跟随着同为敦煌名僧的弟子悟真供养像,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出现在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中。洪辩和其弟子悟真供养像在第156窟的发现,从供养像的角度,为敦煌佛教及其归义军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洪辩写真像与供养像的图像组合关系,简单探讨历史时期佛教高僧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侍人”“侍者”现象。

  • 标签: 洪辩 供养像 莫高窟第156窟 张议潮功德窟 悟真 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