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翻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移植,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输入国和输出国所特有的文化环境或者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同样,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这两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即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日本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术语是经过日本传统文化的过滤后来到中国的,即'被来源地的马克思主义者解释过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必然会打上来源地的语境烙印,从而使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意义扩大、意义减小甚至误读等)'1。当前马克思主义术语中很多核心术语,由于字典的编纂而失去了历史文化语境,只有将术语的形成置于其生成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充分考察其时代性,才能深层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内涵。

  • 标签: 翻译 留日学生 问题
  • 简介:为了写好《世界文明史》,当务之急是要确立一个科学的'文明'概念,因为我们准备编写的是《世界文明史》,而不仅仅是通常见到的西方文明史,而目前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文明'概念,主要反映的是西欧文明的内容。目前流行的'文明'概念,在英文中写作'civilization',它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1)是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据宾维尼斯特考证,

  • 标签: 世界文明史 西方文明史 维尼斯 布罗代尔 CIVILIZATION 米拉波
  • 简介:宋代是诉讼制度大发展的时代,其突出表现是越诉和直诉制度的完备.这些制度无疑为民间诉讼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但由于官僚政治内在的弱点以及贱讼思想的一贯存在,越诉和直诉制度在执行中尚存在种种弊端.另一方面,由于宋代家法的复苏并呈现出新的聚居特点,家法对诉讼的消弭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尽管宋代民间诉讼虽出现了以江西为核心的南方地区多讼和讼学不断发展的现象,但在国法和家法的双重压力下,其发展受到重重限制.

  • 标签: 越诉 直诉 家法 弭讼 讼学
  • 简介:有些考古学家强调,对于任何考古学题材,既没有标准的、也没有划一、理想和完美的类型学.类型学应该由手头的问题所决定,并明确关注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非常正确.我想评述的是这样的说法,"类型学并非由材料内在固有的性质、而是由学者的先验所决定.任何器物组合潜在能够用无穷的类型学方式来排列."我想对此做两点评论.

  • 标签: 类型学局限性 考古类型学
  • 简介:<正>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复杂的阶级、民族斗争。斗争的结果,新起的清王朝消灭其他敌对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次统一重新开始了社会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生产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

  • 标签: 多民族国家 社会比较 十七世纪 民族斗争 文化联系 经济生产
  • 简介:本文对二十多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立项课题,以及学术期刊发表的《格萨尔》研究论文的主题进行了检索及关键词分析,发现我国《格萨尔》研究的总体脉络相对固化,主题相对单一,话语体系及方法论、研究路径陈陈相因,国内国际联通交流缺乏,特别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作者认为,《格萨尔》研究需要探索其本体的、社会文化的和文本的研究路径,借鉴口头诗学、演述理论等理论和方法论,推动《格萨尔》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学理性思考的超越。

  • 标签: 《格萨尔》 问题意识 口头诗学 多元文本 数据分析
  • 简介:汉调皮黄腔随着闽、粤的海外关系流传到了东南亚。特别是粤剧,从清末开始,除传到东南亚地区外,还传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闽、粤有三个唱皮黄腔的剧种,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据我1982年去闽西和粤东采访汉剧老艺人及有关业务研究人员(陈坤福、罗恒报、邓景舟、丘煌等同志)所得的资料来看,汉剧不仅在东南亚各国演出,还播下了汉剧的种子,并生根开花。早在光绪初年“荣天彩”班到泰国等处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清宣统初年,“老三多”班,是个大戏班,有百余演员,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长达三年多时间,演出效果甚佳影响很大,使南洋群岛的华侨戏曲爱好者先后成立了业余戏班,如:新加

  • 标签: 湖北汉剧 外江戏 向国外 皮黄腔 东南亚 新加坡
  • 简介:汉剧流传面很广,据我所知,全国13个省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54个剧种与皮黄腔有关联。汉剧向国内传播皮黄腔的时间很早。大约明末清初时,皮黄腔(南北路)就传播到了鄂西与四川交界的土家族容美土司,他们不仅演出皮黄腔,还把皮黄腔传播到了四川的川剧,由川剧又把皮费腔传播到了云南的滇剧。滇剧称“西皮”为“襄阳腔”,称“二黄”为“胡琴戏”。虽叫法不一样,腔调板式相同。明嘉靖与万历年间,当时昆曲遍及全国,流行一时,但楚调在沙市同昆曲由唱对台戏,到分庭抗礼,后盛行全省,并影响邻省兄弟剧种。清初康乾年间,楚调向汉调演变,皮黄腔流行全国南北各地,并影响几十个兄弟剧种。清末民初,汉调改为汉剧,皮黄腔发展到了更高峰

  • 标签: 皮黄腔 湖北汉剧 清末民初 九江弹腔 广东汉剧 明末清初
  • 简介: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是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它第一次把客家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运动相联系,并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系的概念,认为客家族群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汉民族内部的一个系统分明、具有独特个性的支系即“民系”。从而彻底驳斥了某些人对客家人的恶意中伤,澄清了不少人对于客家人是否为独立民族的模糊认识。在研究方法上,罗香林先生开创了把历史文献与方志和族谱等民间文献相结合,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客家研究 罗香林 汉民族 奠基之作 学术意义 移民运动
  • 简介:敦煌文学以讲诵、演唱、传抄为其基本传播方式。讲经文、变文、因缘、俗赋、话本等以讲诵为主,一些文人诗也通过讲诵传播;曲子词、佛曲、民间俗曲等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播。同一篇作品在敦煌写本中有大量的复本,是其通过抄写传播的标志之一;同时,一些抄本工整规范,校勘认真,就是写本时代的“书籍”,是作为标准范本而流传的。

  • 标签: 敦煌文学 讲诵 演唱 传抄
  • 简介:公元986年,在宋辽大战中,名将杨业殉难.其子杨延昭子承父志,在边防二十余年,屡立奇功,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延昭子文广亦有功于边防,未尝辱没家声.杨氏后代及一些族人也一直在边关效力.以一个家族继代相承捍卫祖国而又忠勇若杨氏者,实为历史所罕见.

  • 标签: 传播 故事 边防 边关
  • 简介:文化传播是文化增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条件下,文化馆‘‘公益文化也需要大力传播”的创新理念,通过多媒体融合、多手段传播,不断在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本文通过成功案例分析以及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传播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文化传播 公益文化服务 新媒体 建议对策
  • 简介:方志期刊作为期刊方阵的一种类型,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优越性与局限性。方志期刊现公开出版发行的有10家。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以定位在学术理论、工作指导、综合文化为一体的这一类型为主。清晰办刊理念,理性认识方志期刊的二重性,放大方志期刊的综合功效,对于推进中国方志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方志期刊 学术理论 地方文化 理性 社会效益
  • 简介:<正>《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它的作者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本文将从《释名》入手,对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作些探索.一、刘熙关于词的起源和词汇发展的学说词,刘熙叫做“名”或“名号”,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词的起源问题,也是词源研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刘熙在《释名》自序开篇就说:

  • 标签: 刘熙 《释名》 义类 同源词 词源学 事类
  • 简介:汉调演员进京传播皮黄腔,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乾隆九年(174年)张涑石《梦中缘》传奇《自序》中日:“长安之梨园……而所好唯秦腔、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而散去。”罗即罗罗腔(又名七句半),是楚调声腔之一。剧目有《打麦缸》、《王氏跑庙》、《思凡》等,还有罗罗腔与皮黄合流的剧目,如《穆桂英下山》(又名《穆柯寨》),先唱罗罗腔,接唱西皮腔;《李大打更》先唱西皮腔,后唱罗罗腔。以上均属八贴花旦戏。赵翼著《格曝杂记》中提到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十大寿,召全国各地戏班赴京演出,楚调在京师与各地剧种一起为皇太后两次祝寿,演出了自己的拿手戏,但不少的剧种因在京没有演出戏园而返回本

  • 标签: 皮黄腔 余三胜 程长庚 京剧 唱腔特点 演员
  • 简介:编纂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鉴既具有官方主办的资料性文献属性,又具有体现编者价值的经济属性。年鉴编纂要规范得体,以提高整体质量为前提;年鉴编纂要有创新意识,使其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和健康发展;年鉴编纂要体现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

  • 标签: 年鉴 规范 创新 传播
  • 简介:<正>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 标签: 道教 菲律宾人 中国传统文化 菲律宾华人 文化传播 谈话记录
  • 简介:“过赶年”是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人民自古流传至今的习俗。它的形成是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民众的智慧创造,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其俗的广泛传播,为土家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长期以来,在土家族文化史上,这是一个谜。本文拟就何谓“赶年”、它的产生与形成以及传播路线,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 标签: 赶年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地区 传播路线 土王 土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