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楼很高,究竟有多少层,刚子没数完就有点头晕,索性不数了。扑进眼帘的大理石墙砖像面镜子,刚子隐约看见自己衣衫不整、蓬头垢面。而擦肩而过的行人无不气定神闲、步履优雅。他自己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拢了拢头发,拍打拍打衣服,再看对面的自己,还是觉得不协调。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微型小说
  • 简介:米兰·昆德拉的第九部作品《身份》主要以一对情人为中心,讲述他们相恋过程中,女主人公尚塔尔探索自己本真的爱情故事。作品中梦境多次出现,小说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故事情节亦虚亦实,这使得故事本身在探讨女性身份的问题上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尚塔尔的情人让·马克、其前夫及其家人、神秘老人的言行,来分析尚塔尔自我身份的探寻,可探究现代女性对自我身份的思考。

  • 标签: 身份 镜像理论 女性主义 现代女性
  • 简介: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一批马华“新生代”作家耕耘于马来西亚这片沃土之上,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他们却始终绕不开“流散者”这一特殊身份,作品中身份主题由此凸显,与身份相伴随的便是“身份焦虑”问题。本文以身份问题为切入点,以近年马华文坛较有影响力的女作家黎紫书为例分析,探究身份何以进入作品成为主题、身份问题对其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身份相关的符号身份身份符号表意与解读等相关问题。黎紫书的身份错综复杂,身份的错位反映在作品中就是身份主题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强调。

  • 标签: 符号 海外华文文学 “新生代”作家 小说 马来西亚 身份问题
  • 简介: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并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打工妹”身份出现的家庭劳工群体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处境,更凸现了区域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体脑、工农矛盾和差别。本文以香港理工大学严海蓉教授有关北京地区家庭劳工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家庭劳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被消费对象”的三重身份出发,探讨了其背后的阶级特性。

  • 标签:
  • 简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叶芝叙事诗的研究一直被忽略,甚至有学者认为像《乌辛漫游记》这样早期的诗作更是无足轻重。其实不然,叶芝在《乌辛漫游记》中就已经有意识地探讨诗歌形式的变革如何更好地呈现主题,通过"失效"的价值主体对话和并置不同的价值主体叙事,叶芝借表达自身艺术身份的焦虑进一步阐述了对如何表达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焦虑。

  • 标签: 叶芝 《乌辛漫游记》 对话形式 身份焦虑
  • 简介:中国音乐剧作为一种“时尚新潮”的戏剧形态,脱胎于中国传统歌舞剧,借形于西方音乐剧。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文化冲突背景下,中国音乐剧保持身份自觉是文化生存所必须的,也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历程。描红与书写都是中国音乐剧的创制形式,以书写的方式表达文化底蕴,阐释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百态,更能实现中国音乐剧的身份自觉。

  • 标签: 描红 书写 身份自觉 本土化 现代性
  • 简介:本文解读《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中移民者语言的迁延所展示出的文化身份变迁过程,以及语言迁延在文化身份建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西亚家女孩原本固化的多米尼加身份受到来自美国文化、政治和移居经历冲击,进而变化、形成动态的文化身份,直至最终在美国形成以杂糅为特征的新身份。在语言这一领域中,这种文化身份的流动与变化具体表现在与母语的割裂、双语期的焦虑、在接受国语言中的着陆三个阶段,对应着文化身份被动改变、迷茫排斥和最终认同,反映出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对立的消解、文化杂交的可能、以及文化身份的动态变化。

  • 标签: 茱莉亚·阿尔瓦雷斯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 语言 文化身份 语言身份
  • 简介:台湾已故著名导演杨德昌,曾有一句话形容台湾电影创作的现状:"在当代台湾电影中,有一半是青春片,一半不是青春片。"确实,青春片作为一种创作主题,是研究台湾电影绕不开的话题。如今,脱胎于音乐创作风格的术语"小清新",已成为形容台湾青春片创作风格的主流评价,即表现为画面上进行简洁明朗、叙事上进行去历史、去政治化处理的特征。

  • 标签: 身份焦虑 杨德昌 电影创作 创作风格 创作主题 合拍片
  • 简介:在明清文人中,李渔堪称是一位奇才异人。他三十开外就放弃追逐功名,日后将小说、传奇创作视为毕生之事业,并率领家班女乐,实践自己的戏曲追求;又熟谙园林艺术、服装设计,在饮食、美容、旅游、养生诸多领域追求时尚生活趣味;他虽是布衣,而交游遍布朝野;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勤奋"笔耕"与"舌耕",开拓出一份在清初颇有影响的文化事业。在经营文化事业的同时,李渔出游在外亦兼行商。尽管如

  • 标签: 李渔 知识产权意识 经营文化 时尚生活 家班女乐 园林艺术
  • 简介:我在2011年读到陈为人先生的专著《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以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者以‘直面一切事实’的老实态度,将所能搜集到的赵树理的方方面面,纷乱无序,甚至相互抵牾的材料,都一一展现给读者。

  • 标签: 赵树理 建国后 心境
  • 简介:众所周知,两岸三地新电影可谓"龙生三子各不相同"。鉴于三地身份政治的复杂性与交互性,论文从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三维度立体化地介入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香港呈现为多元的本土性、他者的中国性、媚俗的现代性;台湾表现为写实的本土性、"怨恨"的中国性、反思的现代性;大陆演绎为溯源的本土性、扬弃的中国性、启蒙的现代性。"三性"在"三地"新电影中的水乳交融、错综纠葛,构建起不同的经验表述与美学理念。

  • 标签: 中国性 现代性 本土性 两岸三地新电影 身份政治
  • 简介:大江健三郎《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以追求视觉化、动态化的现在时叙事,描绘出遭受精神创伤的女性通过制作电影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生故事。大江在传统的私小说框架中导入元小说技巧,通过电影改编和电影小说书写等跨界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私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建构了文本广阔的对话空间,表现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女性力量的期待,也体现了他对自己作家人生价值的追问和再审视。

  • 标签: 大江健三郎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 跨界叙事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