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作《论戊毅力》,鼓舞改革者士气,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作为散文后世亦称经典。有论者以为此文“论证周密”,此说似有可推敲之处。且看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 标签: 毅力 “说” “论” 梁启超 改革者 推敲
  • 简介:本文介绍种培训汉语非母语学习者理解不规范普通话能力听力课程,举例说明课程结构实际操作。该课程首先介绍汉语方言分布情形幷讨论些与方言学有关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比较有代表性地方普通话,包括山东普通话、四川普通话、上海普通话、香港普通话、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等。文中比较各种地方普通话在语音、语法词汇上与规范普通话差别,也提供各种地方普通话实例听力材料。在结论中,作者强调此课程目的培训高年级学习者听力,绝对不鼓励他们学说不规范普通话。外籍人士想要彻底地了解中国各地方言影响普通话,自然要在相关地区居住段时间,但作者从上课效果学生反馈中发现,这种课程应该能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华语运用实际情况,为他们听懂各种不规范普通话做些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与华人沟通。

  • 标签: 地方普通话 语言运用 听力教学 方言
  • 简介:动词xa■^3“让”布依语表达致使义典型动词,由其构成兼语句被认为布依语致使义兼语句代表标准.根据xa■^3“让”语义性质,对致使动词xa■^3“让”进行义项语义分类,以200万字布依语文献为语料来源,参考Dixon(2000)提出九个语义参数项,运用共时描写对比分析方法,从句法功能语义特点角度对致使动词xa■^3“让”义项次类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布依语致使义兼语句 致使动词xa■^3“让” 义项对比
  • 简介: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军事院校实行军事英语教学势在必行。将倡导基于学科内容进行语言学习CBI理念应用于军事英语教学,对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策略,进而提高军事英语交流水平,同时获取丰富前沿军事知识都大有裨益。文章以堂军事英语课教学设计为例,探索了CBI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用。

  • 标签: CBI 军事英语 教学设计
  • 简介:文章以制图理论为框架,从比较句法角度来检视汉语中语气词时体系统之间相互相生关系.此外,文章也主张隐性范畴其实是类型学上显著性表征:正因其显著,反倒无需标记.从汉语中光杆数量句、虚拟补语句、外疑问状语、非典疑问句等确切事证出发,以深入浅出方式探讨汉语在限定性上类型特色.

  • 标签: 语气显著性 限定性 隐性模态词 光杆数量句
  • 简介:《桃花源记》荒诞不同于干宝志怪小说《搜神记》虚诞,它是将熟识的人世间挪移到个错位时空,以这种错位感来表达对现实批判对理想世界追求。因此,它不是以志怪小说思维模式描摹事件人物,而更像《庄子》,在形象化情节逻辑中隐喻对于人类存在抽象思维。这种形象情节逻辑与抽象思维交错会产生种美妙审美境界。对于读者来说,透过形象情节逻辑去揣度作者寄寓抽象思维也会产生种奇妙审美体验。

  • 标签: 《桃花源记》 抽象思维 解读 志怪小说 《搜神记》 形象化
  • 简介:传统小说多来自话本。作为讲述底本,话本在叙述程式叙述视角上具有显著现场性特点。从话语行为角度看,表现为故事讲述与言者评价交错;就叙述视角而言,表现为情节内人物视角与言者视角交错。这种叙事传统对后代叙事语体篇章组织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1)叙事语篇中有大量为构建现场效应所采用互动性表达。(2)体现叙述视角语言形式不仅包括人称选择、元话语词汇选择,还包括些具有人际互动功能句式。(3)无论情节开启转换,还是话题建立、延续转换,以及讲述行为与评价行为切换等篇章框架标记,都大量来自以无主语形式呈现小句,如言说动词小句、视觉动词小句认识义动词小句,这种弱化小句甚至可以理解为动词本身虚化。

  • 标签: 叙事语体 篇章框架标记 互动性表达 视角
  • 简介:古诗文注释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要部分,也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非常关注地方。对于新编教材老课文(以人教版为参照)而言,个注释改动,往往会引起教师疑惑:为什么改?为什么这样改?事实上,新编教材时,编者会以权威版本对古诗文逐核对校正,同时根据辞书权威注本对原来注释进行查证修订。

  • 标签: 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 注释 修改 研判 现场
  • 简介:该文基于魏刚强(1990)提出关于萍乡话连续变调,通过建立两字组从单字调到连调对应关系分别探讨萍乡话广用式专用式连续变调影响因素,认为萍乡话广用式连续变调语法结构影响,专用式连续变调由语音环境决定。

  • 标签: 萍乡话 两字组 连续变调
  • 简介:《再见,哥伦布》(1959)美国当今文坛具有最高地位之一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2018)处女作。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学者关注。学者们大多是从文学批评理论、小说人物分析、小说主题等文学理论角度或小说本身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此研究旨在运用语用学中顺应理论,对该小说中人物会话进行分析,从个全新角度来发现《再见,哥伦布》中蕴含更多文学价值。

  • 标签: 《再见 哥伦布》 菲利普·罗斯 语用学 顺应论 会话分析
  • 简介:“多”在数量结构中分布语义解释受到量词、数词、名词性质以及“多”字结构所在句法环境影响.文章引入测量视角,对这系列看似错综复杂现象做出统解释.文章提出,“多”使用条件具有双重性:1)只有具有内部结构性,即能够被“部分-整体”关系所定义属性,才能成为“多”语义作用对象;2)“多”不但要求其语义作用对象满足“部分-整体”关系定义,并且测量所得到结果也必须维持相应“部分-整体”关系.这单调性限制不但为深刻说明“多”分布语义解释规律提供了新视角,还为汉语中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类别量词与其他量词等分立提供了语义理据.

  • 标签: “多”字数量结构 单调性限制 测量语法 汉语数量结构
  • 简介:阅读素养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其他学科基础与前提。阅读测试作为语文学业水平考试重要组成部分,“测什么”“怎么测”讨论焦点。近年来,方面由于国家课程文件指导,中考语文测试面临着改革必然要求[1];另方面,随着国际上有定影响力阅读测评项目进入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视野,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阅读测试呈现出些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 标签: 现代文阅读 全国中考 测评项目 PISA 解析 语文素养
  • 简介:在《语言科学》创刊周年之际,本刊曾推出《刊发论文学术规范》文.此后每年,为加强学风建设,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学术创新,规范语言科学研究工作,《语言科学》都会重新发表《规范》修订版,与学界同仁共勉。

  • 标签: 《语言科学》 学术规范 刊发论文 科学研究工作 学风建设 学术自由
  • 简介:反预期标记从功能角度分出语用类标记,其形式多样,可以是词、短语或者句式,语音上具有非重读性,语义上具有程序性.其功能在于:1)触发隐义,包括隐义前提隐义结论;2)语用制约,提供话语理解线索,引导受话人成功复原说话人交际意图;3)促进语篇连贯.

  • 标签: 反预期标记 形式 功能
  • 简介:“花间派”鼻祖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花间词风代表作,该词用语明白,并无艰深典故,但学界对其释读却直争议不断。特别是对其中心主旨,历代词论家说法不。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此种词,第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1]吴梅《词学通论》也说:“唐至温飞卿,始专力于词。其词全祖风骚,不仅在瑰丽见长。……飞卿之词,极长短错落之致矣。而出辞都雅,尤有怨悱不乱之遗意。”[2]张惠言说:“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 标签: 《菩萨蛮》 温庭筠 《白雨斋词话》 《离骚》 代表作 花间派
  • 简介:形态变化虚词运用,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对汉语而言,虚词在运用广度、深度、精度、频度方面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中定位作用。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着过渡地带,为此,我们提出“广义虚词”这理念。汉语虚词研究将形成六个新趋势:(1)国际汉语教学紧迫需求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无可替代主导地位;(2)虚词语法意义的确认,关键在于形式上验证,要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3)虚词研究必须在“语境”背景下才能有效地进行;(4)虚词研究深化,必须在时间纵轴空间横轴结合上下功夫;(5)重要虚词个案深入研究范畴虚词比较研究将有机地结合起来;(6)虚词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工具现代化与网络化方面与时俱进。

  • 标签: 主导地位 广义虚词 定位框架 形式验证 范畴虚词
  • 简介:本文讨论'把'字句种功能动因,主要讨论'NP1把NP2VR''把'字句,这类'把'字句在通格结构基础上通过增加施格成分(施格化操作)得到,施格化操作功能动因引进并凸显使因者,因此这类'把'本质上施格化句法操作功能标记。由于结构类推作用,某些宾格结构中宾语也可以先通过隐性被动化操作然后引进施格成分构成合格'把'字句。'把'字句汉语普通话汉藏语语系类型、语序混合类型、主宾格-施通格类型混合产物。本文最后对'把'字句种功能驱动因素作了说明。

  • 标签: 通格 施格 宾格 “把”字句 施格化操作
  • 简介:为了适应网络数字阅读需要,本刊自2015年第1开始实行新参考文献规范,具体要求如下:1.参考文献全部为页下注,在所引用文献的当页标注,每页重新编号;2.取消文末'参考文献'表;3.注释性、解释性文字仍然采用页下注方式标注;4.参考文献标注格式举例:①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②许嘉璐.论同步引申[J].中国语文,1987,(1).

  • 标签: 参考文献 页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