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是多事之秋的一年,也是有史以来,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公开展示自己文化形象的一年。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作为学者,我们没有其他奢望,唯一想做的就是从人类跨学科的视野将中国文化展示或书写出来。人类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看上去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它应该从苏格拉底开始,其前身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中那句古老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尽管国外人类界不断革新,但中国人类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在沿袭凌纯声、费孝通先生的路数。我们没有资格来评价这些大师,但觉得这种研究范式存在一些问题。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中国文化 第四届年会 学术总结 符号经济 “认识你自己”
  • 简介: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人类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不断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关注人类的核心研究方法及书写方式民族志,通过分析翻译对民族志写作的影响以及人类家对民族志翻译问题的反思来研究民族志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志 翻译研究
  • 简介:我说过“人类,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然而补救的办法近在咫尺,如果允许我再引述我的一些其它看法的话,我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科学分析的人类,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为达到这一目的,研究人的科学必首先离开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进入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

  • 标签: 汉学 社会人类学 研究方法 民族文化 中国 范式变异
  • 简介:人类高级论坛秘书长徐杰舜召集、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人类高级论坛”于2005年10月29日-30日在武汉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与乡土中国”,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人类专业的学生就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人类学高级论坛 第三届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乡土中国 专家学者
  • 简介:在科学史上,像利基家庭这样,一种科学与一个家族紧密相连的事,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每一次化石的重大发现,不仅宣布原始人种的新发现,而且宣布利基家族新领袖的出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利基家族始终站在考古、探究人类起源的科学最前沿,世世代代相传……

  • 标签: 家族 利基 家庭 人类学 科学史 人类起源
  • 简介: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是一部结构精致的推理小说。书中所写的诡计巧妙,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令人深思。小说主人公、数学家石神哲哉为了替所爱的人脱罪,不惜以牺牲自己一生的自由为代价来为她顶罪。通过探讨石神这种人类意义上的自我献祭行为,继而发现,来自石神所处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是形成他本人极富宗教精神的献祭性格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他自我奉献的过程,我们可以挖掘出现代社会结构及现代主体中被遮蔽的深层缺陷。

  • 标签: 《嫌疑人X的献身》 东野圭吾 献祭 石神哲哉
  • 简介:根据国家民委党组决定,为动员全国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有关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举全国之力,做好2008年人类民族世界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2008年人类民族世界大会筹委会于2006年4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2008年人类民族世界大会筹备工作会议。来自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世界大会 工作会议 民族学 人类学 北京 专家学者
  • 简介:在满族钮祜禄氏的祭祀仪式中,根据与神灵达成的互惠协议,在早祭、夕祭及背灯祭中,人首先从"猎物之主"那里得到灌注了"生命力"的猎物,同时得到各种神灵的佑护;然后再树立一根神杆,设立一个微型世界,返还从早祭、夕祭及背灯祭祭祀对象中得到的利益,并且通过集体行为,将整个氏族凝聚起来。祭祀对象虽然主张包含了诸如佛、菩萨及关帝等外来神灵,然而,通过祭祀行为及流程的考察,可以发现隐藏于祭祀深层的实质上仍然是传统的内容。

  • 标签: 钮祜禄氏 满族 祭祀
  • 简介:三、20世纪中叶以来的环境巨变、文化断裂与生存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事传统狩猎生产的鄂伦春族的生存问题、文化变迁问题,是由定居、国家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引起的。

  • 标签: 自然环境 鄂伦春族 狩猎文化 生态人类学 小兴安岭 个案
  • 简介:本文对巴利和薛施蔼编的《普通语言教程》和小松英埔和罗伊·哈里斯编的《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教程》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内容和章节次序处理上的差异和优劣,认为除了"语言地理变异"的次序安排以外,《普通语言教程》还是能够反映索绪尔语言思想的,而且内容比第三度讲授普通语言的教程更加全面、丰富,在语言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 标签: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语言符号学 语言学史 语言学理论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
  • 简介:文章认为:人类语言的共性支持人类“非洲单一起源说”。人类语言最初的表达就是“指称-陈述”的分化。从语法的角度看也就是本体名词和实义动词的分化。人类最初的表达形式(指称-陈述)、思维形式(本体一属性)和逻辑形式(主词-谓词)是高度一致、三位一体的。因此,根据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和逻辑形式,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只有本体名词和相应的实义动词的语言。其他语法成分都是后起的。古代汉语是一种较为接近人类语言初期状态的语言。它的基本语法形式与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是高度一致的。相对于迄今为止建立在以印欧语为主要事实基础的、以“分”为主要特点的语法学,我们似可建立一种以古代汉语为主要事实基础、以“合”为主要特点的语法学。

  • 标签: 语言起源 古代汉语 中国特色语言学
  • 简介:一《世说新语·栖逸》:“南阳翟道渊与汝南周子南少相友,共隐于寻阳。庾太尉说周以当世之务,周遂仕,翟秉志弥固。”文中“当世之务”的“当世”如何解,余嘉锡、徐震谔、杨勇三家注本均未作注,但各译注本则均有表述,许绍早《世说新语译注》云:“太尉庾亮曾劝说周子南关心当代的国家大事。”

  • 标签: 《世说新语译注》 笔记 词汇 国家大事 译注本 余嘉锡
  • 简介:<正>【乘凉】“乘凉”之义,尽人皆知,但“乘凉”的“乘”(chèng)究竟以何为义呢?数年前整理敦煌写卷《燕子赋》时。读到“使人远来衝热,且向窟里逐凉”(《敦煌变文集》卷三250页)一句,与白居易《晚凉偶咏》:“日下西墙西,风来北窗北,中有逐凉人,单床独栖息”相参较,知“逐凉”就是追逐凉爽之意。当时我便萌发了一个想法:“乘凉”最初的意思应与“逐掠”相关,早期可能有“趁凉”一词。其理由是,“趁”跟“逐”是同义词,也有“追赶”义,根据汉语构词可用同义词替换的特点,既然有“逐凉”的说法,也就可能有“趁凉”的说法。此后这个问题一直留存于心,现在来看,我当初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试分疏于下。

  • 标签: 同义词 白居易 敦煌写卷 银川方言 汉语构词 前整理
  • 简介:提要:学界公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语言研究已进入人类中心论范式。该范式变结构主义语言的语言客体论为以“说话的人”为核心要素的语言主体论,从而引发语言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转变。对该范式的语言学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当代语言发展的脉搏,更可为我国的汉语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人类中心论 科学范式 语言主体论 研究思路
  • 简介:张泗洋先生在中国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一系列莎研究论著详实、全方位地阐释莎士比亚。他的莎研究思想,是中国莎研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莎研究为21世纪中国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张泗洋 莎士比亚研究 思想 特点
  • 简介:西方符号与中国古典哲学、诗学文献的联合已非新制,以《老子》文本所建构的人类主体世界为线索,本文讨论《老子》作为符号学前文本的可能性,旨在参与这种中西与古今对话的当下在场。生物符号和动物符号将语言排除出其研究范围,但是,语言实则是建构和理解人类物种特异性基础上的主体世界的必然途径。在《老子》,首章提出的"道"与"名"即第一性之阴性法则与第三性之"命名"的合力建构统摄之下,《老子》文本展现了建构与图绘人类主体世界意义的人类物种特异性。老子是一个卓越的符号学家,《老子》也是一个符号的前文本,回归《老子》等古典文本反而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今日自我主体性的良策。

  • 标签: 《老子》 生物符号学 主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