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当今的时代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中叶,工业化先进国家首先暴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掀起环境保护革命风暴,提出生态文化的重要观念;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道路惯性,没有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时,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伟大成就,但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中国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环境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理论支点,现在它只是一种初步的形态.中国环境伦理学将在促进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服务中,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

  • 标签: 生态文明 环境伦理 道路惯性 社会核心价值观
  • 简介: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指导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找到环境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学者们将关注点投向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实践指向性上。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现实经验的总结,阐述了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并立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时期环境哲学的实践指向性特点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在分析比较中,提出了建设生态和谐社会体现了环境哲学的现实属性和实践诉求,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社会化的媒介以及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目标。目前,中国的生态和谐社会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但它是环境哲学实践性转变的核心步骤,因此,每位公民无论在任何领域都应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努力。

  • 标签: 环境哲学 实践指向 生态和谐 生态和谐社会
  • 简介:绿色智库(“绿库”),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国际学界与传媒关注的一个现象。“绿库”是指一个较为制度化的实体机构,通过一种综合性的内容涉指对生态环境难题的理解与应对提出独创性的科学见解和政策建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全国性“绿库”还主要集中于“国办”的研究院所、高校机构和各种联合会,而民间“绿库”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起步或萌生阶段。因此,政府在我国“绿库”建设中理应发挥更为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环境社会治理 政府 环境国家 绿色智库(绿库)
  • 简介: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之间面临着三种公众困境:一是哈丁“公地悲剧”的困境,也被普拉特称为公众陷阱,二是自我陷阱,三是失落英雄陷阱。必须运用打破公共困境的措施需要综合运用环境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增强态度与环境行为的一致性;从利他动机导向亲环境行为;公共资源的结构性调整。

  • 标签: 环境心理学 环境保护 公共地悲剧 亲社会行为
  • 简介:追溯了香港郊野公园环境解说的发展历史及基本要求,分析了游客中心、科普教育径、主题教育活动和其他解说媒介4种环境解说形式的内容、功能与特点.提出应从重视环境解说设施和内容的系统性规划与管理,加强软件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注重“因地制宜”的环境资源开发,强化环境教育解说人员的素质提升和长期培养等方面,促进我国自然公园环境解说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 标签: 郊野公园 环境解说 自然公园
  • 简介:环境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环境恶化有关。环境心理学由最初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试图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随着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取得较快发展。环境心理学仍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环境心理学 人与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
  • 简介:柏拉图阐述教育问题的“洞喻”可以拓展为凝视问题研究的经典文本。在“洞喻”学说里,他通过话语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室内环境,并认为这个空间环境内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笔者试图通过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建立起凝视理论和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这既丰富了柏拉图“洞喻”学说以及凝视理论研究的文本,又有助于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

  • 标签: 柏拉图 洞喻 室内环境 凝视
  • 简介:在中外生态思想史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西方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其中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观点值得关注。他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论述,例如孟德斯鸠重视气候因素,普列汉诺夫重视生产力因素。对于环境决定论,学者们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各有其合理性。通过梳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史,我们才能对这一问题获得更好的理解。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当代,自觉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环境特别是生态因素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 标签: 地理环境决定论 生产力布局 社会发展 生态因素
  • 简介:“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社会层面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二在国家层面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广泛的体制性力量,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永续。然而,现实中“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正在并将继续遭遇人性违和、义利定位失当、价值取向混沌、他律与自律失衡等伦理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以道德自觉铸造制度之魂,以新的“生态社会人”人性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义利观,构建以人为本、人自和谐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

  • 标签: 制度 伦理困境 生态社会人 道德自觉
  • 简介:生态环境与建筑规划设计分院是隶属于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分院"),专门从事园林景观设计业务的设计单位。拥有风景园林专项甲级、建筑工程甲级、城市规划乙级资质,共享总院农林行业甲级、市政甲级等多项勘察设计资质。分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开始涉足景园林工程规划设计,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现有包括建筑、园林、结构、给排水、电气等专业人才65人,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精英团队,往省内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 标签: 园林景观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 演绎 家园 工程规划设计
  • 简介:通过技术进步不一定能够找到替代资源,而且即使能够找到,也要将经济活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之内,如此,就应该大力发展稳态经济;通过技术进步肯定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利用,但是,如果不改变消费主义文化和市场经济资本逻辑,技术进步只可能增加资源消耗,加剧资源危机,鉴此,应该大力发展非物质经济;资源危机并不必然带来技术进步,只有进行制度变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资源危机的解决;在解决资源危机这一问题上,技术进步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比制度变革更有利。总之,对于资源危机的解决,制度设置及其贯彻比技术进步及其应用更重要,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制度变革而不是单纯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资源危机。

  • 标签: 资源危机 解决 技术 制度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动及生产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分别解释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的最终意义是为了烘托出佛的威力,使佛在信奉者心中具有高大、威严、慈悲的形象。对信奉者而言,佛寺的一切布局都是外在于他的环境因素,这个外在的环境结合文化因素组成特定的心理场从而影响信奉者的心理和行为;而对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而言,同样也受到建造者社会文化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佛寺建筑布局体现出人的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

  • 标签: 环境心理学 佛寺 佛殿布局
  • 简介:噪声污染是当前城市主要污染种类之一,被称为人类的"隐形杀手"。大学校园绿地属于特殊的专用绿地之一,其对噪声的反射、吸收、折射等作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的强度。文中利用通过HS5660D型精密噪声频谱分析仪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环境噪声进行24小时观测的数据,依据国家环保局颁布的噪音标准值,对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不同区段的环境噪声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分析不同绿地的减噪效果。

  • 标签: 噪声 校园环境 减噪效果
  • 简介:湖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成立于1992年4月,隶属于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2011年更名为湖南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着力打造具有一流业务水平、一流管理水平、一流科技水平、一流人才水平、一流装备水平"五个一流"的团队。123名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9人、高级工程师28人、工程师39人,硕士研究生34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人员结构比较合理的监测队伍。中心于2009年获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湖南省第六次复查先进集体,2010年荣获湖南省直单位模范集体,多次被省直工委和省林业厅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5年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勘察设计奖、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咨询奖等29项。

  • 标签: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环境监测中心 专业技术人员 湖南省 林业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