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辅治缺血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3天的生化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浆中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第1、3天研究组患者AST、ALT、IL-6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肝炎患者早期联用乌司他丁可明显降低AST及ALT,减轻肝脏损伤,分析原因可能与乌司他丁拮抗应激,减轻炎性细胞反应有关。

  • 标签: 缺血性肝炎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乌司他丁
  • 简介:大黄与人参配伍作为临床常见的药对之一,主要用于虚实夹杂诸证,有关二者配伍的记载在各时期的医药论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大黄苦寒,入胃、大肠经,以清泻为功,既能泻热除积,又能凉血止血、破瘀行血;人参甘温补气,归心、脾经,以温补为效,既能益血生津,又能补心益智,为补益脾胃之要药。

  • 标签: 缺血性脑中风 人参 大黄 治疗 伍用 补益脾胃
  • 简介: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缺血脑血管疾病间的相关性,为其防治缺血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124例缺血脑血管病患者按患者头颅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分为脑梗死组6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62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经方差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引发缺血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子,临床可通过降低和控制缺血脑出血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来降低缺血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缺血脑血管病的康复率。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丹红注射液对经皮冠状动脉直接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安全性和机制。方法诊断符合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丹红组)和对照组,持续治疗14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血清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浓度,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心肌的纵向应变(longitudinalstrain,LS)和径向应变(radialstrain,RS),记录一般临床资料、症状、心电图变化、住院期间死亡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共入选71例患者,丹红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术后3d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CK、CK-MB、cTnT)峰值及治疗14d后BNP、ET-1比较,丹红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LVEF、LS、RS、ST段的回落(ST-segmentresolution,STR)≥70%的比例,丹红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丹红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期间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丹红组有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减少梗死心肌、保留左室收缩功能、减少梗死后心绞痛发作。这些作用可能与ET-1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肌缺血
  • 简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定量检测痕量分析中均一、稳定、重复性好的活性基底膜至关重要。薄膜组装技术制备的纳米薄膜高度有序、厚度均一、可控,可增强分析物分子的拉曼信号,提高SERS的特异性和灵敏度。SERS技术制样简单、不受溶剂水的干扰,可以实现在分子水平上无损、灵敏、定量的检测痕量分析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不同领域。该文对SERS增强基底的薄膜组装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物和癌症检测方面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增强基底 薄膜组装技术 癌症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原因,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和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对1995—2013年本科室对由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16例猝死病例进行尸检分析,进行肉眼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6例病例中,伴有主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例(Ⅰ级~Ⅳ级狭窄),5例合并高血压病,2例确诊为Marfan综合征。10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心包填塞,6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循环障碍。所有病例镜下均可见:主动脉中膜分离并呈退行性变,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变性甚至消失,并可见血肿及含铁血黄素,弹力及胶原纤维断裂,部分区域呈黏液性变。结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分子遗传学和炎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尸体解剖 病理学 猝死
  • 简介:1例70男性患者因肺炎给予头孢唑肟钠3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次/d。首次给药后约20min,患者突发腰痛、寒战、意识模糊。体格检查见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10^9/L,中性粒细胞0.8,红细胞计数3.2×10^12/L,血红蛋白91g/L,网织红细胞计数0.081,总胆红素98μmol/L,间接胆红素80μmol/L,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尿呈浓茶色,胆红素(+),潜血(+++),红细胞0~2个/HP。考虑头孢唑肟钠致急性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给予水化及碱化尿液治疗。停用头孢唑肟钠,改用磷霉素抗感染。第5天复查,患者黄染消失、尿色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4×10^9/L,红细胞计数4.2×10^12/L,血红蛋白131g/L,网织红细胞计数0.015,总胆红素17μmol/L,间接胆红素10μmol/L;尿胆红素(-),潜血(-),红细胞0~1个/HP。

  • 标签: 头孢唑肟 贫血 溶血性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异丙酚(Propofol,PF)对内毒素(LPS)致感染性休克兔外周血管阻力(SVR)、阻力指数(SVRI)、胸腔液体量(TFC)以及离体肺动脉环和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研究小剂量异丙酚对感染性休克兔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大耳兔20只,体重2.5~2.8kg,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和LPS致休克模型组(L组),再以两种不同小剂量(50μmol/L和100μmol/L)异丙酚对两组分别进行干预,每项干预5只。用胸电生物阻抗法血液动力学连续监护系统(Bioz)测量各组SVR、SVRI和TFC,之后制备离体肺动脉环和主动脉环,连接张力换能器,观察各组血管环张力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与N组相比,L组SVR、SVRI下降,TFC升高(P〈0.05),肺动脉环张力有所下降,但不如主动脉环张力下降明显(P〈0.05)。与干预前相比,L组SVR、SVRI均有所升高(P〈0.05),100μmol/L剂量下同时还伴有TFC下降(P〈0.05)。离体条件下50μmol/L剂量时仅增加主动脉环对PE的反应性(P〈0.05),100μmol/L剂量下在增加主动脉张力的同时,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使肺动脉与主动脉环张力比值(P/A值)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50μmol/L和100μmol/L)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壁调节血管张力,增加感染性休克兔主动脉血管张力,维持体循环稳定。其中100μmol/L的PF不但增加主动脉张力,还能降低肺动脉张力,更能有效纠正血管舒缩状态,改善组织灌注,对感染性休克兔的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异丙酚 内毒素 肺动脉 主动脉
  • 简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使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其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种心脏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早期能够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减少患者再住院率、延长患者寿命,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本文通过对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为医护人员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二级预防干预提供合理意见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关危险因素 预后评价 心脏病患者 心力衰竭患者 个体化治疗方案
  • 简介:通过对694例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分析,可以发现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疾病诊断技术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丹参方不同有效成分群对冠脉左前降支造成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冠脉结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各组对大鼠冠脉结扎所致的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室速(VT)和室颤(VF)发生率、血清SOD,MDA,LDH酶活性及心肌组织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群各组均能明显对抗冠脉左前降支造成大鼠心肌梗塞范围,降低心律失常室速(VT)和室颤(VF)发生率,升高血清SOD,降低MDA、LDH的含量,保护心肌细胞。结论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群组均能够减轻冠脉左前降支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可能与其调节血清SOD、MDA、LDH,减轻缺血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关,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冠心丹参方 冠脉左前降支 急性心肌缺血 保护作用
  • 简介:目的研究积雪草苷(AC)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积雪草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积雪草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2.5、5.0、10.0mL/kg体质量的剂量连续ig药液14d,药液质量浓度1.5mg/mL。其他各组同时点ig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使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用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基因(Bcl-2)和与Bcl-2相关的x蛋白(Bax)的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积雪草苷各剂量组均能降低血清中LDH、CK-MB活性及MDA的量(P〈0.05),升高血清中SOD活性(P〈0.05);降低血清中CRP水平(P〈0.05);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0.05);积雪草苷各组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上升(P〈0.05),Bax表达水平下降(P〈0.05),Bcl-2/Bax比值升高(P〈0.05)。结论积雪草苷预处理能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抗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及抗炎症反应等机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 标签: 积雪草苷 缺血再灌注 心肌细胞凋亡 C反应蛋白 脂质过氧化物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丹参方对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有效组分配伍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方法,观察不同配伍药物对注射垂体后叶素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心电图ST段、T波的位移值,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范围及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冠心丹参方中药物不同组分配伍均能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T波的变化,能降低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范围、保护心肌细胞。冠心丹参方组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最佳。结论冠心丹参方中药物不同组分配伍具有显著对抗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其效应强度为:冠心丹参方〉丹参+三七〉丹参+降香〉丹参〉三七+降香。有效组分配伍的药效结果符合中药方剂配伍原则。

  • 标签: 冠心丹参方 有效组分配伍 垂体后叶素 急性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2例,均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结果27例动脉瘤腔完全填塞;3例非致密栓塞,1例动脉瘤颈部残留,1例填塞失败。结论颅内破裂患者需要经过DSA的全面检查确诊颅内瘤的存在,在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可靠、适应证广等诸多优点,特别是针对于危险区域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血管介入治疗 颅内破裂动脉瘤 治疗
  • 简介:1例58岁男性患者因突发胸痛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于前降支置入支架1枚,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和氯吡格雷75mg(1次/d)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周后患者再次出现胸痛入院,冠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栓形成。行血栓抽吸术,同时血栓弹力图检测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增加氯吡格雷剂量至150mg、1次/d。1个月后复查血栓弹力图,示二磷酸腺苷的抑制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复查冠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流通畅。门诊随访3个月,患者未再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 标签: 氯吡格雷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47例肝血管瘤患者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观察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47例肝血管瘤患者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成功率100%,术后出现疼痛、发热、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通过对症治疗及相应护理,均明显好转。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细致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血管瘤 平阳霉素 栓塞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灯盏花注射液与刺五加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脑缺血所致头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缺血所致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20例脑缺血所致头晕患者,经灯盏花注射液与刺五加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灯盏花注射液与刺五加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脑缺血所致头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灯盏花注射液 刺五加注射液 脑缺血 头昏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tatinC,CysC)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估颅内血管病变,按颅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分为正常组56例,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32例,中度动脉粥样硬化组37例,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23例。按血清CysC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两组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与脑梗死不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脑梗死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Cys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清CysC水平组患者中的颅内动脉粥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清CysC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脑梗死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年龄、高血压、体重指数、糖尿病以及血清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C与高血压、糖尿病均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胱抑素C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