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自体牙移植从20世纪中叶开始有文献记载(PubMed)至今仅有50年的历史,此间其经过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现已成为一种安全和具有可预测性的操作。虽然目前自体牙移植尚未被列入缺牙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中,但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其必将对保持牙列完整,恢复牙槽突高度,并提供可接受的美学和生理学结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自体移植 牙移植 颌面创伤 牙槽突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颧骨骨折在手术治疗中既保持面部美观,又能达到良好复位固定的方法。方法对17例患者行上颌前庭沟切口+颧骨颞骨头钢丝牵引复位固定后,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行临床检查,3个月时加作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及定位X线片头影测量双侧外侧缘高度、眶下缘宽度、双侧颧骨长度,并对计量资料作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软组织均I期愈合,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复发,复位颧骨无移位、变形现象.3个月时CT示颧骨对位对线良好,头影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眶外侧缘高度、双侧眶下缘宽度、双侧颧弓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简单颧骨骨折手术进路与固定式改进方法.是一种在术后面部不留瘢痕、手术复位与固定效果稳定、功能修复良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颧骨骨折 手术进路 术式改进 面部美观外科
  • 简介:在满足适应证条件下,自体牙移植是很多病例值得尝试的选择,良好的牙移植及围手术期处理会取得超过90%以上的成功预期,自体牙移植的操作过程应该注意采用微创方法拔除患牙、预备受区和植入供牙,并且术前检查和准备应做到有备无患,术后应采用合理方式固定以及根据牙根发育情况进行根管治疗等,以保证移植牙实现牙周韧带愈合和长期保有良好功能。

  • 标签: 自体移植 牙移植 口腔外科 牙周韧带愈合
  • 简介:遵循正确原则的自体牙移植可获得较高成功率。更好地促进术后移植牙牙周组织的愈合则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就自体牙移植中牙周组织愈合机制及其预后做一介绍,希望通过对相应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愈合,提高自体牙移植成功率的目的。

  • 标签: 自体牙移植术 牙周组织 创口愈合 预后
  • 简介:目的:回顾上颌窦根治术后患者的长期并发症情况,归纳该式不足,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月间行上颌窦根治的住院病例,随访其长期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面部感觉异常、肿胀(感)、鼻塞、面部疼痛、眼部不适、开口受限及复发,评价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53例患者的诊断以上颌窦慢性炎症和上颌窦瘘为主,42例(男22,女20)接受随访的患者,年龄为13。79岁f平均43岁),随访期为16~75个月,18例02.86%)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长期并发症,其中5例(11.90%)术后复发、9例(21.43%1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结论:上颌窦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复发率高。随着微创观念和功能性外科理念的发展.以及内镜、超声骨刀等新技术的应用.应以保存上颌窦功能及外形的式替代传统的根治

  • 标签: 上颌窦根治术 长期并发症 手术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咽造瘘在头颈部肿瘤切除和重建手术后提供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一2012年7月.20例行头颈部手术的患者存我科接受经皮咽造瘘,由经皮咽造瘘胃管提供肠内营养支持。收集每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诊断、治疗方法、安放胃管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经皮咽造瘘口留置的胃管,无营养不良表现。留置胃管时间最短6d,最长84d,平均43.8d。在随访期内.1例患者的胃管意外脱山,2例患者的造瘘口渗出物较多,1例患者诉说胃管异物感比较明显,1例患者因反流性食管炎于术后第6天拔除胃管,其余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拔管后造瘘口可白行愈合,瘢痕小,不影响美观,、结论:经皮咽造瘘是安全可行的,具有美观、舒适的优点,简便、经济,容易推广,并发症少,是一项值得推荐的肠内营养方法。

  • 标签: 经皮咽造瘘术 头颈部肿瘤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上颌骨肿瘤切除及同期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进行上颌骨肿瘤切除及同期重建的患者5例.其中骨肉瘤1例.骨化纤维瘤4例。定位钉植入后拍摄颌面部CT,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确定肿瘤切除范围、截骨部位及重建外形。导航辅助下进行肿瘤切除及同期重建。术后随访,CT复查,与术前设计图像融合,进行手术精确度及导航误差评价。结果:经术前设计及中导航定位,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肿瘤切除及同期重建。4例患者进行了假体植入.1例患者进行血管化腓骨移植上颌骨重建中实现了手术器械的实时定位.者能够明确其与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精确度高.系统误差小于1mm。术后CT检查示截骨部位、切除范同、重建外形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5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面部对称。随访1-3a,肿瘤无复发。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外科可以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及术后预测,有助于上颌骨肿瘤切除范围的确定、缺损重建,面部对称性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颌面部手术辅助方法.

  • 标签: 计算机辅助导航 上颌骨肿瘤 整块切除 截骨术 缺损重建
  • 简介:目的:研究上中切牙不同基底冠材料瓷冠受载时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运用逆向工程软件构建上颌中切牙瓷冠(双层冠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选择氧化锆瓷冠、氧化铝瓷冠为实验组,贵金属烤瓷冠为对照组,施以不同部位静态载荷模拟加载,分析其应力分布趋势的异同。结果:应力分布云图显示,不同基底冠材料的瓷冠应力分布趋势相同,载荷区和全冠颈缘为应力集中区,其中应力极值点位于载荷点。不同基底冠材料瓷冠的应力值不同,随着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加,基底冠的等效应力极值相应增加,而饰面瓷则适当减小;基底冠弹性模量的增加也会使得基底冠与预备体界面、基底冠与饰面瓷界面以及邻面颈缘的张应力显著提高,饰面瓷的张应力则稍有下降。结论:高弹性模量基底冠可降低上中切牙瓷冠饰面瓷的折裂风险。

  • 标签: 全瓷冠 三维有限元 基底冠 饰面瓷 应力分布
  • 简介: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前牙瓷美学修复临床技术学习班”(项目编号:2013.08—04—028)将于2013年12月24—28日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举办,本学习班是在多次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瓷贴面修复临床技术》、《前牙美学修复技术》学习班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届时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及本院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授课.大量临床病例展示,并进行操作示范和技术培训,使学员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瓷修复技术。一、课程内容:1.理论课程:瓷修复材料与工艺新进展;瓷粘结技术的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瓷修复中的美学诊断与修复前评估;瓷修复体的选择与设计:瓷修复体的牙体预备、印模与模型;瓷修复中的颜色再现;美学区种植瓷基台的应用;椅旁CAD/CAM瓷修复体的设计与实施:瓷修复中的护理配合;口腔摄影知识介绍。2.操作培训:瓷冠及瓷贴面的牙体预备及粘接(仿头模操作培训)。

  • 标签: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全瓷修复材料 技术学习班 临床技术 美学修复 前牙美学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一例根尖切除后出现根尖周炎、但无自觉症状的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非手术再治疗。X线检查显示髓室充填不足,根管欠填.根端充填及根尖透射区。治疗包括清理和塑形根管、超声波与连续;中洗法去除根管倒充填物、根管内暂封氢氧化钙、以及用MTA(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充填根管。在35年的随访中.该牙无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根尖状况良好。

  • 标签: 根尖切除术 根管再治疗 MTA 根端充填物的去除 手术失败
  • 简介:目的:评估及比较部分覆盖与腭板覆盖的上颌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方法与材料:将19位上颔固位不良的无牙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n=10)接受上颌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第2组(n=9)接受上颌部分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通过非埋入式不翻瓣手术方法共植入114颗微种植体(每位患者6颗).并进行即刻加载的上颌覆盖总义齿修复。每位患者分别在义齿修复初期.修复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测定垂直及水平骨吸收情况。运用动度测量仪测定种植体动度(Periotest动度值),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标尺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年后.第1组和第2组垂直骨吸收量分别为538mm和6.29mm,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2mm和193mm,两组患者的骨吸收大多数出现在覆盖义齿修复6个月后。记录显示第2组患者垂直骨吸收程度明显高于第1组,并且动度值在任何观察期均高于第1组。第1组与第2组微型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784%和538%。所有患者都满意上颌覆盖义齿的固位性咀嚼能力。结论:由于边缘骨过多吸收及高于预期的微型种植体失败率,所以不建议采用非夹板连接的孤立型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联合部分腭板来修复无牙上颌。

  • 标签: 骨缺失 即刻加载 上颌 微型种植体 覆盖义齿
  • 简介:该文旨在评估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颌骨髁突 经口咽入路 骨折断端 青少年儿童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