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锁孔手术-内窥镜协助显微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分析.方法CT定位锁孔内窥镜协助显微下清除高血压脑内出血.结果血肿清除率为823%,32例死亡6例,死亡率<20%,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在CT定位下,锁孔手术内窥镜协助显微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锁孔手术-内窥镜 显微镜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下与显微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319例,其中神经内下手术127例(神经内组),显微下手术192例(显微组)。结果神经内组和显微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肿瘤全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神经内组鼻中隔缺损率、复发率和术后尿崩发生率(分别为20.47%、4.72%和8.66%)均明显低于显微组(分别为36.98%、13.02%和27.60%;P〈0.05)。结论神经内显微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相当,但神经内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显微镜 经鼻蝶入路 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神经内下与显微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前瞻性收集重症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78例,应用神经内下血肿清除术治疗40例(内组),显微下血肿清除术治疗38例(显微组)。结果内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显微组(P<0.01)。两组血肿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估预后,内组预后良好率(75.0%)明显高于显微组(52.6%;P<0.05)。结论与显微下血肿清除术相比,神经内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节血肿 神经内镜 手术显微镜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内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非复发型泌乳素垂体腺瘤患者中,32例患者的垂体腺瘤经显微下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28例经神经内下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将围手术期及预后的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神经内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0±1.6)d、出血量为(50.0±8.4)ml、手术持续时间为(97.6±9.O)min及并发症发生率7.1%(2,28),显微组则分别为(7.4±1.1)d、(80.4±7.4)ml、(155.0±15.7)min及34.4%(11/32),两组均相差显著(P〈0.05)。海绵窦受侵袭患者的肿瘤切除率及泌乳及月经改善情况神经内组也优于显微组(P〈O.05)。结论在神经内下较在显微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更微创,显露更清楚,相对更安全,效果更好。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内镜 显微镜 经鼻蝶窦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下经胼胝体-侧脑室-穹窿间入路治疗原发性铸型脑室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昂微下经胼胝体-侧脑室-穹窿间入路治疗19例原发性铸型脑室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清醒9例,昏迷5例,死亡5例存活患者随访半年,正常生活4例,生活自理2例,需人帮助3例,卧床5例。结论显微下经胼胝体-侧脑室-穹窿间人路治疗原发性铸型脑室内血肿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原发性铸型脑室内血肿 手术 胼胝体-侧脑室-穹窿间入路
  • 简介:目的总结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手术经验。均在显微下行肿瘤切除,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McCormick分级进行脊髓功能评估。结果肿瘤全切除37例,近全切除1例。术后运动及感觉障碍改善30例,无变化6例,加重2例(1个月内恢复)。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60个月,脊髓功能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36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血管母细胞瘤为高度血管化的良性髓内肿瘤,可通过显微下全切除治愈。

  • 标签: 脊髓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脊髓压迫症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3例病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3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血压均没有被很好地控制.术前经头DSA、MRI检查,提示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有血管压迫,均进行了Ⅸ和Ⅹ颅神经入脑区的MVD,并且对术前术后的血压及激素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3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下降.结论有这样一组原发性高血压,他们的高血压与延髓腹外侧的血管压迫有关,而且可能通过延髓MVD被治疗.

  • 标签: 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 高血压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症状的演变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根据Cohen分级对病人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段的面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分,得到症状评分-时间曲线,分析面肌痉挛症状改善的演变特点。结果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将病人分为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消失组(A组)、术后顷刻症状消失而出院时又再现组(B组)、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减轻组(C组),3组病人长期随访症状消失比例分别为90.1%、83.3%、66.7%。术后症状评分-时间曲线表明:总体演变趋势先急剧下降,后低幅波动,并逐渐下降,术后9个月趋于稳定。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有逐渐缓解趋势。根据术后即刻至出院前的症状恢复情况将病人分组,有助于预测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长期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 面神经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显微外科
  • 简介: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及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neuralgia,GN)等脑神经疾患,并逐渐扩展用于治疗致残性眩晕、难治性耳鸣、原发性高血压等其他疾患,均取得了显著成效。MVD的宗旨是最大程度的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显著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幕上出血 急性硬膜下血肿 远隔部位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后面瘫的转归、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12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面瘫30例,统计分析可能影响面瘫恢复的因素。结果所有病人随访5-18个月,House-BrackmannⅢ(H-BⅢ)级及以上病人共7例。面肌痉挛不同病程间术后面瘫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面瘫的起始级别、发生时间之间面瘫的持续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面肌痉挛病程与面瘫的发生相关(OR=0.404,95%CI:0.175-0.934,P=0.034);面瘫发生时间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面瘫起始级别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面肌痉挛MVD术后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良好;面肌痉挛病程越长,手术后并发面瘫的可能性越大,术后面瘫发生时间越早,面瘫持续的时间越长。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神经麻痹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下进一步切除,80例(89.9%)肿瘤达全切除,6例(6.7%)获次全切除,3例(3.4%)为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神经内辅助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颅底肿瘤 前中颅窝底 沟通瘤 神经内镜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曾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使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作用有所降低,适用范围有所缩小.但是由于神经介入治疗学的普遍应用,DSA检查仍然显示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 标签: 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DSA检查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后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血管 影像
  • 简介: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是良性肿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9%-2.1%,生长部位以颅后窝居多,占颅后窝肿瘤的7.3%。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较囊性少见,约占全部血管母细胞瘤的22.3%。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实质性脑瘤 颅后窝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诊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诊断、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17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全切10例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能否全切与术前评估、术者经验及显微操作技术等有关;放射治疗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显微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对13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例均获得全切。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1例,同术前1例,加重1例。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应积极行显微手术治疗。

  • 标签: 血管瘤 海绵状 延髓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