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脊髓压迫症与脊神经压迫症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患者出现双腿和(或)双臂无力首先要想到可能为脊髓或神经压迫,特别是四肢有感觉丧失和括约肌障碍的患者。

  • 标签: 脊髓压迫症 脊神经根压迫症 诊断
  • 简介:周围神经损伤无论平时和战时都很常见,尤其是腓总神经由于其解剖位置表浅、固定,临床上多见于膝部损伤.也较多见于帽窝内肿物压迫和体位不当压迫所致。本文探讨的是由于体位不当所致的胙总神经损伤.又称自体压迫性胙总神经损伤。我院近5年来共收治7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压迫 自体 体位不当 腓总神经损伤 常见 膝部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邹坤良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颈椎病压迫脊髓神经采取何种手术较好?邹坤良(达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达州635000)【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01-01当前临床上颈椎病发生率越来越高,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有专家报道颈椎前路手术切除致压物以及锥体间指骨融合术等均可取得理想疗效,随着临床上在颈椎病病理和生理等方面研究越来越深入,颈椎病手术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尤其近年来从生物力学角度展开实验研究,发现颈椎病早诊断、早干预、手术方式合理选择等,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那么颈椎病压迫脊髓神经该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呢?1颈椎病手术治疗1.1颈椎病手术治疗目的颈椎病手术治疗主要是为解除患者脊髓和神经根方面压迫,维持颈椎稳定,控制椎间隙高度,有正常生理曲度,确保椎管容量和形态能够与脊髓相适应,恢复患者脊髓残留功能,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恶化。1.2.颈椎病手术治疗适应证在颈椎病手术治疗适应证方面,注意以下几点:(1)脊髓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手术绝对适应证;(2)神经根型颈椎病给予非手术治疗措施,患者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患者出现神经根性损伤;(3)患者存在严重颈间疼痛,给予非手术治疗方式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与颈椎不稳定密切相关。2手术方法在医疗技术发展过程中,尤其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当前临沧市在合并颈椎不稳定型颈椎病患者,无论患者是否存在神经功能损害,当非手术治疗以及观察等无效时,均需要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多数患者给予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等方式,可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脊髓功能,常见手术方式有减压手术、植骨手术和内固定手术等。颈椎前路手术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术前做好缓则全方位检查,展开神经功能和影像学评估;(2)减压手术需要以最小的损伤切除致压物为原则,起到神经根和脊髓减压效果;(3)减压手术需要追求直接,颈椎病患者致压物多为变形碎裂椎间盘组织等,需要利用前路直接切除减压;(5)想要取得理想的力学稳定效果,必须要对骨性融合有足够重视;(5)无论何种内固定,需要对患者病变实际情况以及技术状况等有充分分析考虑,确保其与生物力学原则相吻合。颈椎病患者究竟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必须要结合融合、固定和减压部位分析考虑选择患者脊髓以及神经根受压区域行减压融合术,减压融合适合椎管狭窄等,前路减压融合适合椎间盘或骨赘致压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康复治疗时间在20d内12例,本文对42例脊髓压迫症术后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术后即开始治疗的17例中显效11例

  • 标签: 压迫症 症解除 神经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出现右肱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并压迫正中神经的病例,手术切除瘤体后用8-0无损伤缝线修复肱动脉裂口。术后1年随访假性动脉瘤无复发,右手指端皮肤感觉略减退,萎缩的大鱼际未再进展,握力尚可,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 标签: 肱动脉 假性动脉瘤 正中神经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疼痛范围与神经血管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CPA)区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有明确血管压迫、临床资料完整的165例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22例,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84例,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59例),统计其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池段(CPA区池段)者分为头、尾、腹、背4侧,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干区(REZ)者分为头腹、头背、尾腹、尾背4个象限]。结果(1)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8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头侧5例、腹侧2例、背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头侧压迫;14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腹象限11例、头背象限2例、尾腹象限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11例),其中经头腹象限压迫8例。(2)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9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腹侧16例、背侧10例、头侧2例、尾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主要从腹侧或背侧压迫;55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6例、头腹象限20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3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41例),其中经头背象限压迫23例、头腹象限压迫17例。(3)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6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背侧16例、尾侧10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背侧压迫;33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5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2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均经头背象限压迫。结论三叉神经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头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腹象限为主;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腹侧和背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背象限和头腹象限为主;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只与尾侧和背侧有关,在REZ区以头背象限为主;小脑上动脉均是CPA池段和REZ区的主要责任血管。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疼痛范围 神经血管压迫 位置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中不同压迫时长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PBC治疗的PTN患者59例,性别、年龄不限。按术中球囊压迫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3组:A组压迫120 s,B组压迫150 s,C组压迫180 s。记录3组患者病史信息,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4 h并发症(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和咬肌无力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时,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及面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患者术后24 h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较高(P均<0.05);与术后24 h相比,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咬肌功能大多数可恢复至正常,中重度面部麻木的患者比例也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BC术中不同压迫时长均能有效治疗PTN,且6个月内疗效相当,但压迫120 s既能保证治疗有效,又能减少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压迫时间,球囊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电图(EMG)检查在腰骶神经压迫性损伤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收入我院的72例腰骶神经压迫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腰椎CT与MRI检查,研究组加用EMG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定位损伤诊断。结果研究组定位准确率94.44%高于对照组83.33%,研究组除了L3-L4神经根损伤外,其他检测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检查对于腰骶神经压迫性损伤患者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 标签: 肌电图 腰骶神经损伤 定位诊断
  • 简介:目的:应用牵引拔牙、截冠和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观察术后产生下唇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患者,分别采用3种方法拔牙各20例,术后检查下唇麻木情况。结果:应用牵引拔牙技术和截冠方法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术后无人发生下唇麻木,而应用超声骨刀微创拔牙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微的下唇麻木症状,经用药1个月后好转。结论:牵引拔牙技术、截冠和超声骨刀3种方法均可有效避免智牙拔除后下唇麻木的并发症。

  • 标签: 牵引拔牙 截冠 压迫下牙槽神经 埋伏阻生牙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判断三叉神经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单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三叉神经根入/出脑干区(REZ)的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病人病侧FA平均值为0.34±0.07,明显低于健侧FA平均值(0.5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压迫程度分组,重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0±0.04、0.49±0.07,轻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7±0.07、0.51±0.08,重度压迫组的病侧FA平均值较轻度压迫组病侧低(P=0.001),但是两组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结论FA值可以客观定量反映神经微结构的变化,与三叉神经痛的神经血管压迫程度有关,对判断手术指征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神经血管压迫 REZ区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压迫对动物面压的影响,探讨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5只犬随机分为10只实验组和5只对照组。取犬自身的大隐静脉20cm与面动脉行端端吻合,形成动脉袢,将动脉袢压迫实验组左侧迷走神经和延髓腹外侧及对照组左侧的小脑表面。结果实验组成活9只犬,在行左侧迷走神经及延髓腹外侧部压迫1周后血压均逐渐升高,2周后血压升高趋于稳定;对照组5只犬均成活,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左侧颅内的迷走神经及延髓腹外侧部受到搏动性的血管压迫后能引起血压升高。

  • 标签: 迷走神经血管压迫 神经源性高血压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压迫造成三叉神经黏连移位的处理方法,评估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9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存在小脑上动脉压迫造成三叉神经黏连移位者120例,均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并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即刻缓解101例,延迟缓解13例,无效6例,术后缓解率95%,未发现严重并发症。107例随访3~7个月,复发3例(2.8%)。结论对小脑上动脉压迫造成三又神经黏连移位的病人,在垫人Teflon的同时,完全松解小脑上动脉周围蛛网膜,将小脑上动脉移到三叉神经头侧,将三叉神经解剖复位能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小脑上动脉
  • 简介:目的:研究健腰密骨片对腰神经压迫大鼠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月龄SD雌性大鼠84只,随机分7组,腰神经压迫模型建立后,连续给药30天后,透射电镜检测神经根超微结构,ELISA检测神经根周围蛋白含量。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健腰密骨片各治疗组神经根超微结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用药组PGE2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1);除莫比可组外,各用药组6-酮-PGF1α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腰密骨片能改善受压迫神经根的纤维结构,减少神经根周围炎性介质的含量,改善神经根周围的血液循环。

  • 标签: 腰腿痛:腰神经根压迫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