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一、白细胞介素-10(IL-10)概述IL-10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人类内源IL-10产生的主要细胞是臣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它可以抑制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亚群的细胞因子,如干扰(IFN-γ)、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的合成;

  • 标签: 脊髓损伤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淋巴细胞与多种非淋巴细胞都能自发或在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IL-6生物学活性是由其受体(IL-6R)介导,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等引起DNA转录表达.缺血性脑损伤时IL-6在脑脊液、血清、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高,炎症反应明显;抗IL-6抗体能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缺血性脑损伤 淋巴细胞 分子生物学 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采用多电极皮层脑电监测技术,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大鼠皮质发育障碍(MCD)痫性放电的影响。方法建立液氮皮层冰冻MCD模型:对新出生的SD大鼠进行脑皮质板局部冰冻损伤。模型建立后通过形态学、行为学等进行评价。手术前1w对MCD模型小鼠进行皮层脑电埋置。术后1w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加IL-6组。模型诱导组大鼠氯化锂腹腔注射(180mg/kg),20h后给予硫酸阿托品1mg/kg腹腔注射,30min后再给予20mg/kg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模型诱导加IL-6组增加IL-6局部注射。注射前先进行30min的基线监测,注射后直接进行电生理检测。监测完毕对动物行为学以及相关如潜伏期、持续时间等电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大鼠注射匹鲁卡品后随即出现眨眼、节律性咀嚼、节律性点头,约30min后出现Ⅳ级以上发作。但是IL-6注射组动作明显减轻,出现时间较晚。电生理结果显示,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5.93±1.33)min,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潜伏期明显延长(31.05±2.35)min,两组潜伏期发作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34.58±1.02)s],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放电持续时间明显减少[(17.75±1.94)s],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诱导组相比[(28.83±4.26)次],模型诱导加IL-6注射组表现为自发性癫痫放电次数明显减少[(12.00±3.03)次],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IL-6明显减少痫性放电阈值,减少放电持续时间,可能对癫痫发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皮质发育不良 癫痫 IL-6 炎症 匹罗卡品
  • 简介: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sofcorticaldevelopment,MCD)是一类神经发育不良疾病的总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corticaldysplasia,FCD)和结节性硬化(tuberoussclerosiscomplexes,TSC)是最常见的伴发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两类MCDs,具有相同的病理学特征,也是研究MCD致痫机制常用的疾病模型[1]。皮质发育障碍是难治性癫痫的重要病因之一。

  • 标签: 皮质发育障碍 痫性放电 难治性癫痫 发育不良 tuberous CORTICAL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40%,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使各种治疗手段均难以达到根治效果,患者预后不佳。近年来细胞因子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IL-17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在正常生理状态时,IL-17的水平较低。研究发现IL-17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IL-17在肿瘤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其预后相关联。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脑胶质瘤 促炎症细胞因子 IL-17 颅内肿瘤 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多胺类似物DENSPM对人胶质母细胞瘤SNB19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TS法、流式细胞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经DENSPM处理后的SNB19细胞存活率、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内过氧化氢水平,以及细胞内多胺水平和鸟氨酸脱羧酶、亚精胺/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多胺氧化酶mRNA表达变化。结果经DENSPM处理后,SNB19细胞存活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F=81.915,P=0.001),并于体外培养72h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出现典型的亚凋亡峰;细胞内腐胺、亚精胺和精胺水平显著下降,而乙酰亚精胺和乙酰精胺水平略有上升(均P〈0.01);鸟氨酸脱羧酶表达水平下降(P〈0.01),而亚精胺,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和多胺氧化酶水平上升(P〈0.05-或P〈0.01);但细胞内过氧化氢水平与DENSPM处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NSPM可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SNB19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是肿瘤细胞内多胺表达水平下降。DENSPM可能具有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多胺类似物 肿瘤细胞 培养的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了解碳酸锂对精神药物所致白细胞降低的疗效。方法:将从1995年1月-2002年1月的住院男性病人服服务业物所致的白细胞降低者,共21例均入组,从发现白细胞降低即开始加用碳酸锂,剂量用法为0.25克2次/日口服或0.5-0.75克/日每晚口服。结果:治愈16例,占76.2%;显著进步:2例,占9.5%;进步;1例,约占4.8%;无效者:2例,占9.5%。无效者中一例为合并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为合并肝炎、肝硬化.结论:碳酸锂对精神药物所致白细胞降低者有良好的疗效,并有显效快,副反应低,用药量低的特点。

  • 标签: 碳酸锂 治疗 精神药物 白细胞降低 疗效观察
  • 简介:2004年11月16~22日,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组织的赴日老年专题考察团一行12人,在日中医学交流中心的精心安排下,访问了日本看护协会,拜访了日本护理教育协会会长山田里津,参观了二叶护理学院,考察了成田医院的护病房、济生会三田访问看护中心、三井阳光苑和成田玲光苑.特别难得的是,济生会三田访问看护中心安排我们随该中心的护士到护老人家中,观摩和体验家庭护,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老年护的感性认识.在日本看护协会,常务理事佐藤美穗子,为我们作了专题报告.日本护理教育协会会长山田里津,为我们介绍了日本老年护与护理教育改革的关系和做法.与日本同行广泛的交流,使我们加深了对日本老年护理现状的了解,日本同行的热情、友好、敬业、严谨的态度和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就日本老年护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 标签: 日本 老年 2004年 医院管理 医学交流 护理教育
  • 简介: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史及头颅CT或MRI明确疾病诊断。抽取69例急性脑梗死、115例脑出血患者、41例正常对照者静脉血各4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含量,并结合不同的病程、不同影像学评分和不同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急性期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IgG、补体C3含量均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脑梗死恢复期各项体液免疫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影像学评分患者之间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评分与各体液免疫指标间无相关(P均〉0.05)。结论脑梗死与脑出血存在着同样的体液免疫功能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应激、病变部位及病变范围有关。脑梗死病灶越大,体液免疫改变越明显;随着应激的消逝,体液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 标签: 脑梗死 流式细胞仪 B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简介:细胞生成(erythropoietin,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非红细胞生成组织表达红细胞生成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提示EPO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可能成为抗肿瘤细胞增殖治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点。Epo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近年脑肿瘤的研究渐多,现将EPO及受体在脑肿瘤中的表达进行综述。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重组红细胞生成素 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PC12细胞存活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50~800μmol/L)的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处理PC12细胞不同时间(0~180min)诱导PC12细胞存活表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细胞计数Kit-8(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应用不同浓度NaHS处理PC12细胞30min后.在50~200μmol/L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存活表达:但随着NaHS浓度的增加,存活表达逐渐下降,当NaHS浓度达800μmol/L时存活表达低于正常.应用400μmo/LNariS处理PC12细胞不同时间,在0~60min时间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地促进PC12细胞存活的表达,但随着处理时间的继续延长,存活索的表达逐渐下降.另一方面.400μmo/LNariS预处理还能增强氯化钴(COCl2)对存活表达的促进作用.并可显著减轻CoCl2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使细胞存活率增加.结论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H2S可上调存活的表达,此作用可能与其保护PC12细胞对抗化学性缺氧损伤有关.

  • 标签: 硫化氢 氯化钴 化学性缺氧 存活素 PC12细胞 细胞保护
  • 简介:胰岛对于颅内动脉的影响尚无相关研究。PrasadVenkatesweraGurunathKatakam,etal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及免疫印迹的方法证实胰岛受体在脑血管及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cerebral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CMVECs),通过监测血管直径发现胰岛作用的双相性:

  • 标签: 微血管内皮细胞 胰岛素受体 脑血管功能 平滑肌细胞 小鼠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胰岛对于颅内动脉的影响尚无相关研究。Katakam等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及免疫印迹的方法证实胰岛受体在脑血管及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cerebral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CMVECs),通过监测血管直径发现胰岛作用的双相性:

  • 标签: 微血管内皮细胞 胰岛素受体 脑血管功能 平滑肌细胞 小鼠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促红细胞生成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已被证实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及其受体,实验证明促红细胞生成具有多种神经保护作用。本文阐述了促红细胞生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与信号转导途径,及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并重点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和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 简介:目的:提高对脑梗死死亡病例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患者多为年老、丧偶、伴有生活事件、合并脑卒中后抑郁,存在脑卒中的多种危险因素。②全部病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③其中有15例合并血管性痴呆(VD)。④头颅CT或MRI存在严重的脑组织损害,表现多个病灶、重要部位的梗塞。15例VD患者中13例检出脑白质损害和脑室扩大,脑沟、回、裂增宽加深。结论:本组病例危险因素复杂,大多数患者合并VD、MODS,临床难以救治,重症病例的抢救不仅仅是原发病的救治,而是要针对整个机体多器官系统。

  • 标签: 脑梗死 临床病死 危险因素 合并症 质脑白疏松 血管性痴呆
  • 简介: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EPO)后处理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逆转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Sham组、SAH0组、SAH1组、SAH2组、SAH3组.Sham组假穿刺,其他4组行枕大池穿刺注血的方法造模.Sham组和SAH0组造模24h后静脉单次注入生理盐水0.1mL/kg,SAH1组、SAH2组、SAH3组分别静脉单次注入EPO500IU/kg、1000IU/kg、2000IU/kg.所有动物存造模完成后48h处死,使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问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基底动脉收缩系数以及海马CAI区神经元密度.结果基底动脉形态学观察结果可见Sham组血管管壁无增厚、无增生或坏死:SAH0组、SAH1组血管壁明显增厚,结构紊乱,中膜明显变厚,平滑肌排列紊乱;SAH3组血管内弹力膜皱折,SAH2组血管改变介于SAH1和SAH3组之间.基底动脉管腔面积SAH2组[(0.10±0.01)mm2]、SAH3组[(0.16±0.02)mm2]较SAH0组[(0.07±0.02)mm2]明显增大,基底动脉收缩系数SAH2组(1.22±0.06)、SAH3组(1.15±0.03)较SAH0组(1.31±0.09)明显减小,海马神经元密度SAH3组[(126.8±5.7)个/mml较SAH0组[(99.3±9.6)个/mm]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H后24h,单次静脉注射EPO不仅可以逆转家兔基底动脉痉挛,还可以减轻其脑神经细胞损伤.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EPO)对脑外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PO治疗组.后2组建立液压冲击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接受同样的操作但不接受液压冲击,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伤后除EPO治疗组立即腹腔注射EPO(5000U/kg)2d外,另外3组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于外伤后30d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伤后37d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训练后2、3、4、5d各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潜伏期最短,模型组最长,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搜索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原来平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不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最高,模型组最低,EPO治疗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PO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DNF的表达高于另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压冲击造成的颅脑损伤可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外源性给予EPO可以改善外伤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EPO促进BDNF的表达有关.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 脑源性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Iα)及其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EPO)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S+SS,4只)、假手术+再缺血组(SS+MCAO,40只)、预缺血+再缺血组(IP+MCAO,40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组织进行脑梗死体积测量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Iα与EPO蛋白的表达.结果(1)IP+MCAO组中1d、3d、7d亚组的梗死体积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减小;(2)IP+MCAO组1d、3d、7d亚组中HIF-Iα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IP+MCAO组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与SS+MCAO各对应亚组相比明显增高.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Iα及EPO蛋白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缺血耐受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全身使用促红细胞生成(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等分为5组:①空白组;②对照组;③SAn组;④SAH+安慰剂组;④SAH+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rHuEPO)组。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注血后48h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S-100B的含量.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CVS)。结果SAH+rHuEPO组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少(P〈0.05);TUNEL染色显示SAH+rHuEPO组皮质神经元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减轻(P〈0.05);SAH+rHuEPO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显著性增大(P〈0.01),但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全身使用rHuEPO能减少兔SAH模型的皮质神经元凋亡,降低脑脊液中的S-100B蛋白含量。并部分缓解CVS,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红细胞生成素 血管痉挛 颅内 S100蛋白质类
  • 简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giantcellastrocyt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侧脑室壁,肿瘤细胞较大、以多形性为主,有时呈簇状排列;典型者为胞质丰富的“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图1a)。节细胞样巨锥细胞亦较常见,细胞核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常见(图1b)。

  • 标签: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CELL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