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1 个结果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俗称脂肪肝,是指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而无过量饮酒史,又除外其他肝病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类型包括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后者可发展为肝癌^[1-3]。NAFLD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MS)症状并存,近年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及血清氨基酸转移酶(下称转氨酶)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NAFLD可分原发性及继发性,本文仅对原发性NAFL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自然史作一综述。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流行病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 NAFLD 单纯性脂肪肝
  • 简介: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约50多个菌属对人体致病,其中以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食管真菌感染近年来多从胃镜检查中被检出,随着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有所增加。我们从门诊胃镜检查检出真菌食管1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真菌性食管炎 检出 胃镜检查 常见 免疫力低下 念珠菌感染
  • 简介:十二指肠损伤破裂是较难处理的腹部损伤之一,由于十二指肠解剖位置的特殊,不仅易造成误诊,而且处理难度大,往往造成不良后果。我院近年来先后收治儿童外伤十二指肠损伤15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儿童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 诊断 外科治疗 剖腹探查术
  • 简介:背景:目前已明确高三酰甘油血症(〉11.3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AP)发作或复发。随着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临床上高脂血症AP病例日益增多。目的:总结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HL—SA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L—SAP和胆源SAP(BSAP)病例,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例HL—SAP患者和94例BSAP患者纳入研究。HL-SAP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BSAP组[(42.50±13.34)岁对(62.17±16.17)岁,P=0.000];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胆固醇水平、合并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者的比例以及血清淀粉酶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的比例(52.6%对22.3%)均显著高于BSAP组(P〈0.05)。两组间胰腺局部和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HL-SAP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与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数呈正相关(r=0.382,P=0.018)。HL-SAP组出院后复发率显著高于BSAP组(42.1%对11.7%,P=0.000),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组HL—SAP患者发病年龄偏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者比例较高,约半数患者血清淀粉酶正常或升高不显著,AP易复发。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高三酰甘油血症 淀粉酶类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急性梗阻化脓胆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芜湖弋矶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经内镜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经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和死亡,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1例乳头切开后出血,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急性梗阻化脓胆管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行急诊内镜下治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而且内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内镜下治疗
  • 简介:国内20个省市500家医院对8896例功能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症状调查,并观察西沙必利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上腹胀满(89.7%).餐后饱胀(87.7%)、嗳气(74.7%)、早饱(63.2%)、弥漫或烧灼样上腹疼痛(57.8%)、厌食(52.8%)、恶心(50.8%)为功能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且各种症状间相互重叠。多因素交叉分析表明,病程越长者,症状越严重(P<0.01),但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西沙必利用药2周即可见明显疗效.继续用药,疗效可进一步加强(P<0.01),治疗4周,总有效率达88.8%。症状重、病程长者,疗效更显著。治疗过程中,1743例(19.6%)出现药物相关症状,如稀便(16.1%)、肠鸣(12.9%)及腹部痉挛(5.2%),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因而西沙必利是FD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 标签: 西沙必利 症状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胰腺(AP)并发胰脑病(PE)和韦尼克脑病(WE)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年来收治AP病人39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AP中重症急性胰腺(SAP)78例,发生脑病8例,其中PE5例,WE3例。死亡3例。PE2例,WE1例,2例WE经注射维生束B1而治愈。结论PE多发生在SAP的早期或病情反复时;WE发生于SAP或AP的恢复期。禁食时间长、反复呕吐及全胃肠外营养中未补充维生素B1是导致急性胰腺者维生素B1缺乏,从而发生WE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胰性脑病 韦尼克脑病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源胰腺患者早期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方法选择54例次急性胆源胰腺患者作早期(24~48h)ERCP及内镜治疗(ERCP组),并以同期保守治疗的36例次急性胆源胰腺患者作对照(对照组),观察了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ERCP组腹痛缓解天数及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0.5±2.8)及(23.7±3.8)d,明显短于对照组(17.4±3.8)及(35.0±3.1)d(P〈0.01)。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两组相差不显著。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源胰腺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快速解除胆道急性梗阻及防止胆汁胰管反流的特点,可使急性胆源胰腺和临床怀疑为胆源胰腺的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以防止其向重型发展。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早期 逆行胰胆管造影
  • 简介:目的:研究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内接诊治疗的100例早期炎症肠梗阻病人当作研究对象,分成2组,即常规组50例,给与常规的临床抗菌素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对比2组病人治疗效率、手术后各类有关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效果高过常规组病人,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类有关技术指标的均较常规组优,P<0.05。结论: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生长抑素综合治疗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减少病人恢复时间,可以考虑到积极推广应用。

  • 标签: 普外科;腹腔手术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源胰腺患者早期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鼻胆管引流(ENBD)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至2011年于我院就诊的83例急性胆源胰腺患者,对其行48h内镜下ERCP及必要的ENBD,观察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腹痛缓解情况、体温、白细胞、肝功能、血和尿淀粉酶、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除1例患者插管失败后并发DIC死亡,所有患者ENBD均成功施行,成功率98.79%,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同时取石治疗。并发十二指肠穿孔1例(1/82,1.22%),十二指肠乳头出血7例(7/82,8.54%)。余者均在住院期间行再次取石或二期手术治疗,但最终3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临床治愈,治愈率95.18%(79/83)。结论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和损伤控制手术理念,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后,急性胆源胰腺采用早期急诊ENB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而且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鼻胆管引流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急诊
  • 简介:患者。男。43岁,农民。因双下肢瘀点、瘀斑7天.加重伴腹痛1天入院。患者7天前始不明原因逐渐出现双下肢瘀点、瘀斑,双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在当地医院按过敏紫癜口服抗过敏药物,效果差。于入院前1天皮肤瘀斑增多。并出现上腹部剧痛,放射至后背,屈曲位减轻,平卧位加重。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后为持续钝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瘀斑 血性腹水 下肢 急性胰腺炎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以霉菌食管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艾滋病并食管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霉菌食管临床表现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消化道症状,及消瘦、发热等伴随症状。内镜表现食管黏膜白色或乳白色斑点及斑片样附着物,多呈条状融合,甚至融合成大片状白色苔样伪膜覆盖整个黏膜。结论临床及内镜医生应充分认识以霉菌食管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标签: 霉菌感染 食管炎 艾滋病
  • 简介: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老人户外活动的增加,老年人骨折渐增多,尤以下肢骨折常见,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易并发各种疾病,因此并发症的防治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1993~2003年我院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骨折542例,其中并发反流食管30例,占5.5%,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 下肢骨折 并发症 反流性食管炎 诊断
  • 简介: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不明,细胞因子表达失调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目的:研究IBS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3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IBS患者和20名对照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IL-6、IL-18、IL-1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组血浆IL-6和IL-18水平、便秘型IBS组血浆IL-18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腹泻型和便秘型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染后IBS(pIBS)组血浆IL-6、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和非p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BS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感染因素影响了腹泻型IBS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可作为IBS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细胞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类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目的探索减少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Severeactuepancreatitis,SAP)并发症,降低其病死率的新途径。方法1994—10/2002—02用区域动脉灌注(Rigionalarterialinfussion,LAI)四联给药方法治疗SAP91例,其中≥60岁44例,死亡2例,均为70岁以上病人,病死率4.54%(2/44);结论老年胰腺病人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手术风险大,区域动脉灌注给药为主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胰腺病人。

  • 标签: 区域性动脉灌注 老年人 重症急性胰腺炎 病人 临床体会 病死率
  • 简介:目的探讨髙渗盐水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补充液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5%氧化钠溶液(4mL/kg)。比较两组腹围缩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平均治愈时间、CPK变化,胃管停留时间,胃管重置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腹围缩小(18.1±3.2)cm,较观察组的(5.1±3.7)cm更明显(P<0.05);排气排便恢复时间(3.9±2.6)d和平均治愈时间(12.5±7.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CPK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管停留时间(4.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1±3.0)d(P<0.05);治疗组胃管重置率为9.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7.5%(P<0.05)。结论髙渗盐水对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治疗中有明显作用。

  • 标签: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高渗盐水 结直肠癌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胰腺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上报道的有关胰腺和胰腺癌的病因、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总结。

  • 标签: 胰腺炎 胰腺肿瘤 病因学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ESO)治疗反流食管(refluxesophagitis,RE)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NO含量变化。方法将120例经内镜证实的RE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每日1次;对照组60例,给予奥美拉唑40mg,每日1次,两组均每天早餐前30min用水吞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和安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内镜表现、临床症状和24h食管PH值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ESO在改善RE病人临床反流症状、内镜下食管愈合率、24h食管PH值〉4时间,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下降方面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是治疗RE安全、有效的药物,其疗效可能与NO下降有关。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表现 24h食管PH值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