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疟疾是一种有疟原虫寄生人体、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人与人之间接触不感染,但可通过输血或受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传播。疟疾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疟疾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标签: 成果 输入性疟疾病 输血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启动子区-308基因多态与湖北汉族人类风湿关节(R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方法对113例RA患者及126例健康人进行TNF-α的-308位点多态分析。结果:RA组与对照组TNF-α的-30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G/G、G/A、A/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TNF-α的-308位点的基因多态与RA活动期指标ESR和CRP高低无关。结论:TNF-α启动子区-308基因多态不是类风湿关节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一个风险因子。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通过调查非淋病尿道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IST2支原体试剂盒对1897例非淋病尿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Uu阳性检出率为43.2%(819/1897)。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率最低,分别为14.8%、24.7%;对原始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100%、97.4%;对红霉素、四环素敏感率分别为62.5%、91.4%;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均为75.9%。结论:Uu为非淋病尿道的重要病原体,必须加强耐药性检测,以有效控制Uu感染。

  • 标签: 非淋病性尿道炎 解脲脲原体 感染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为了解平湖市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更好地开展麻疹监测。方法:采集了该地区2007年1月-2009年12月暴发和散发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25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捕捉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结果:258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191份(74.03%);风疹IgM抗体阳性8例(3.10%),其他RFIs59例(22.87%)。结论:RFIs常年散发,以春季为主,发病以〈1岁及〉15岁为主。血清学诊断为科学鉴别RFIs的重要手段,应加强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和强化免疫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 标签: 发热出疹性疾病 麻疹 IGM抗体
  • 简介:为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人群中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分布和流行状况,动员低危人群献血,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对海宁市2003—2009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各类输血传播疾病的阳性率和流行状况,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偿献血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特征及途径,为低危献血者招募服务。方法:对2012-2013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标本HIV传染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有反应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统计HIV确证阳性数;对确证HIV感染者进行告知和首次随访,分析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感染途径。结果:2012-2013年HIV的感染率分别为0.049%和0.056%;感染者绝大部分为男性,占94.0%,女性感染者占6.0%,男女性别比为15.6∶1.0;感染者中年龄以21~30岁阶段为主,占45.8%,31~40岁,占33.7%,18~20岁和41~50岁分别占6.0%和14.5%,51~60岁阶段无感染者;感染者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比例最高,占43.3%,高中及中专学历者占41.0%,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6%;感染者职业主要为普通务工者,占68.7%,商业、服务行业者占16.9%,学生占1.2%,医务工作者占3.6%,其他职业占9.6%;感染途径全部为性传播,其中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5.4%,男男同性性传播占31.3%,同时有异性性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占13.3%,未出现女女同性性传播案例。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呈多年龄段、多职业人群分布状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性传播形势严峻,应针对的加强献血前问询和对高危献血人群的排查,以减少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流行病学 特征分析 高危献血人群
  • 简介:目的:探讨发热儿童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WBC分类及形态观察检测结果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POCT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CRP,BC55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WBC计数。抗凝血制片,染色,油镜下检查WBC分类及观察白细胞形态。结果:4777例发热儿童外周血形态发现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溶血性贫血。确诊病原学感染3959例:细菌感染2170例,CRP,核左移,中毒颗粒,WBC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1500例,L%、异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289例,CRP、WBC、核左移高于病毒组,低于细菌组。结论:CRP、WBC计数、WBC手工分类及形态学观察有助于儿童发热的病因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了解机体抵抗力和预后观察。

  • 标签: 发热儿童 CRP WBC计数 WBC分类 核左移 异淋
  • 简介:目的:探讨GAS6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脓毒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240例疾病组和5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AS6、PCT和CRP水平。比较各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GAS6、PCT、CRP的差异。同时,绘制各诊断指标的ROC曲线。结果:脓毒症组、细菌性肺炎组和病毒性肺炎组患儿的血清GAS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支原体肺炎组患儿的GAS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患儿血清GAS6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1),此外,细菌性肺炎组患儿血清GAS6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和病毒性肺炎组(P〈0.05),但支原体肺炎组和病毒性肺炎组患儿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诊断脓毒症还是细菌性肺炎,GAS6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PCT和CRP(P〈0.05),但诊断病毒性肺炎时,GAS6与PCT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患儿血清GAS6、PCT和CRP会显著升高。但GAS6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脓毒症的诊断价值不及PCT和CRP。

  • 标签: 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脓毒症 细菌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CCP)抗体、抗角蛋白(AKA)抗体、抗核周因子(APF)和RA33抗体在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EOR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EORA(EORA组)、69例风湿多肌痛(PMR)患者(PMR组)和47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检测,其中抗CCP抗体和RA33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AKA和APF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法检测。结果:①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在EORA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9%、95.8%)、(33.7%、91.4%)、(31.6%、89.4%)和(36.8%、86.7%),显著高于PMR组和对照组(P〈0.01)。②EORA组抗CCP抗体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KA、APF和RA33抗体(P〈0.05)。联合检测4种抗体,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使阳性率提高至98.9%,且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③69例PMR患者中有6例患者CCP抗体阳性,3例AKA阳性,且与CCP抗体相重叠,2例APF阳性,2例RA33阳性,1年后3例重叠阳性的PMR患者确诊为EORA。结论:PMR与EORA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特征,临床上有时难以鉴别,极少数病例,在早期不典型时易误诊,但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仍主要出现在EORA患者中,尤其抗CCP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种抗体联合检测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等,4种抗体联合检测对EOR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联合检测 自身抗体 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目的:了解血浆置换治疗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TTP)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2013年间确诊为TTP的10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每日1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每次2000~3000ml,治疗2~5次,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2例死亡,8例存活。存活患者在经过3~5次血浆置换后,血小板、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尿素氮、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逐渐降低,治疗前后血液检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是TTP的首选疗法,对TTP患者尽早的进行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目的:探讨湖北地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抗感染化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所大型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5年期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委员会(CLSI/NCCL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5年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为主,ECO和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达43.79%-70.99%和44.24%-57.04%;2004、2005、2006年流感嗜血杆菌(HI)产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37.04%、50.67%、34.26%。结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局限性和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

  • 标签: 湖北地区 儿童 革兰阴性杆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基层输血科现有资源配制输血相容检测试验室内质控品,建立符合本实验室的质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06-2016-06配制的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控品(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的稳定性和均一,并与商品化室内质控品结果比较,评价自制室内质控品的临床可行。结果:自制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控品与商品化质控品在批内稳定性及重复性检测、批间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控品批间差小,抗原抗体反应稳定性好,可以满足输血相容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室内质量控制 质控品 均一性 稳定性
  • 简介:目的:评估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并制定合理的复查策略。方法:对2010-05-2011-11送检标本中低浓度HBsAg或属于乙肝少见指标组合模式的HBsAg436例、HBsAb194例、HBeAg147例、HBeAb161例、HBcAb85例,以及756例HCV阳性、707例Syphilis阳性和94例HIV初筛阳性的标本进行复查,评估两者之间的重复性。结果:HBsAg复查前后符合率为63.07%,HBsAg在浓度≤0.1U/mL、0.1~1.0U/mL、1~10U/mL和〉10U/mL的符合率分别为38.25%、66.07%、84.21%、96.11%,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组后在0.05~0.15U/mL与0.15~1.00U/mL两组中复查前后符合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均P〈0.05);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复查前后符合率分别为96.39%、91.16%、96.27%、96.47%、97.35%、98.73%、91.49%。HCV在S/CO值为0.90~1.09与1.10~1.59,两组复查前后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IA检测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重复性好,但HBsAg重复性较差。当HCVS/CO值在0.90~1.09以及HBsAg浓度≤0.15U/mL时,必须通过高速离心复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复查 输血前检查 感染性指标
  • 简介:1病例资料例1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d人院。患者近1年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肠胃炎 嗜酸粒细胞 腹痛 腹泻
  • 简介:目的:分析各种治疗单采术对患者血液中的相应成分分离和去除效果。方法:对19例治疗单采患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采集效果、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诊断资料。结果:治疗红细胞单采能使患者体内红细胞计数平均降低22.1%,血红蛋白平均降低25.0%;治疗血小板单采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44%;治疗白细胞单采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下降33.1%。结论:治疗单采能够快速改变患者血常规检测值异常升高的状况,安全可靠,患者主观感觉好,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对症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液成分 单采术 治疗 血常规
  • 简介:目的:探讨TAFI编码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100例MI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多态。结果:CPB2基因G505A位点的3种基因型(G505G、G505A、A505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35%)、54(54%)、11(11%)和32(35.6%)、46(51.1%)、22(24.4%),等位基因G、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62.0%)、76(38.0%)和110(61.1%)、70(38.9%);C1040T位点的3种基因型(C1040C、C1040T、T1040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2%)、53(53%)、15(15%)和31(31.4%)、49(54.4%)、10(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58.5%)、83(41.5%)和111(61.7%)、69(38.3%),2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505A位点:χ^2=1.6757,P=0.8524;χ^2=0.7881,P=0.6973;C1040T位点:χ^2=0.6482,P=0.3958;χ^2=0.7231,P=0.5291)。结论:编码TAFI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基因多态与MI没有明显关系。

  • 标签: 纤溶抑制物 凝血酶激活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进行等容稀释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待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产妇50例,随机分为2组。ANH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等容量的扩容液,产后或产程即将结束时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剖宫产术中据情况给予异体悬浮红细胞2~3单位。分别于产前、产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孕产妇 免疫功能
  • 简介:在临床输血实践中,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有效减少因同种免疫抗体而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然而,当患者体内已经存在的抗体随着时间推移效价逐渐减弱或者消失时,不规则抗体筛查易造成漏检,若患者输注了含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后则会导致红细胞输注无效甚至发生溶血反应。现就1例低效价抗-C致回忆迟发型溶血反应的案例报告如下。

  • 标签: 低效价抗体 抗-C 回忆性溶血反应
  • 简介:目的:明确两种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区域国际敏感度指数(PT-localISI),并观察localISI对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可比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9000和赛科希德SF-8000检测PT,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标准血浆对2种检测系统的ISI进行标定,确定其localISI,并分别利用localISI和厂家提供的ISI计算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PT-INR。结果:ACL-9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8,SF8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1,与厂家提供的ISI存在差异;对口服抗凝剂患者,使用厂家提供的ISI,ACL-9000检测系统和SF-8000检测系统报告的PT-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PT-localISI,则PT-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保证不同检测系统PT-INR的可比,必须确定不同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率 区域性ISI
  • 简介:目的:分析济南市2007—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检测指标检测情况。方法:按国家规定要求对无偿献血者血行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指标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5项指标总体不合格率为4.06%,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2.12‰、0.54%、0.65%、0.21%、0.45%。ALT阳性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抗HIV阳性率及确认率逐年增加。结论:应加强献血前咨询和高危献血者的屏蔽,规范献血前筛查,提高检测的灵敏和准确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检测 血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