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近几十年来可供抗感染用的有效抗生素日益增多,但严重感染引起的脓毒综合征(Spesissyndrome)的病死率并没有明显减低,多数认为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才是脓毒血症的重要原因。同时,胆道严重感染常有胆道梗阻、黄疸、胆道高压等多因素的介入,使其病理生理情况更加复杂。我国对中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研究与临床取得一定进展。

  • 标签: 中药 胆道感染内毒素血症 病死率 阴性菌 胆道梗阻 黄疸
  • 作者: 王轶佳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医师在线》2019年 第6卷 第20期
  • 机构: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 眉山 620010
  • 简介:<正文>出现萎缩性胃炎要高度关注,要坚持合理治疗,可是因为萎缩性胃炎而出现恐惧、担忧等情绪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只会对救治、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威胁。

  • 标签: 萎缩性胃炎;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严重狭窄支架植入术支架上移位的产生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选择近6年食管严重狭窄(吞咽困难2、3级)行食管支架植入术患者共81例,前期38例采用常规植入方法,作为对照组,后期43例,采用改进的"边放边退"方法释放支架,作为实验组;每组每例术后均评价定位效果,有否上移位。所有患者均在胃肠机透视下进行植入支架。结果对照组38例多数出现支架释放后输送器难以退出状况,其中15例出现支架向上移位;实验组4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定位良好,支架释放时未出现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患者术后明显改善了吞咽困难的症状。结论对于食管严重狭窄患者植入支架时,采用"边放边退"方法植入支架,能避免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

  • 标签: 食管癌 狭窄 食管支架 移位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创伤病人免疫功能影响和对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科ICU住院严重创伤病人共78例,按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不同分为两组:①早期组:37例,入院3d内即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能全力行肠内营养;②普通组:41例,入院7d以后行肠内营养。分别在入院后第1d和第14d检测免疫功能指标、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早期组在入院第14d时测得血IgG、NK活性、CD3、CD4和CD4/C取比值分别均较入院第1d有明显升高(P〈0.01),而普通组在入院第14d时仅NK活性有所升高(P〈0.05);早期组在入院14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24.3%)明显低于普通组(415%)(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严重创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肺部感染 严重创伤
  • 简介:患者男,40岁。因乏力、纳差1年加重伴腹胀1周于2006年6月27日入院。缘于2005年5月起出现乏力、纳差、肝功能异常,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经保肝降酶等治疗症状缓解,继续工作。近1周因疲劳后再次出现乏力、纳差伴腹胀。体检: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有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明显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无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cm,质地中等,移动性浊音(±)。

  • 标签: 严重过敏反应 维生素K1 静脉注射 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异常 腹壁静脉曲张
  • 简介:我们1993—08/2003—12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438例,手术探查342例,其中经手术证实十二指肠损伤19例,占同期探查病人的5.5%。初次手术17例,再次手术3例。术前确诊11例,死亡2例。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 病人 手术探查 体会 再次手术 术前
  • 简介: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目的:探讨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讨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DILI患者51例,男女比例为1∶1.32,平均年龄(50.6±17.9)岁,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43.1%)。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要肝损伤类型(84.3%)。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依次为中草药、心血管系统药以及激素和内分泌代谢药,分别占51.0%、19.6%和9.8%。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涵盖全身多个系统。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亦缺乏特异性,5.9%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大部分DILI患者预后较好,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21.6%和66.7%,死亡率为5.9%,死因均为肝衰竭。患者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DILI好发于老年人群,中草药的不规范使用可能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因素。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入院时ALT、AST、TBIL、白蛋白水平和PT、INR与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十二指肠损伤破裂是较难处理的腹部损伤之一,由于十二指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不仅易造成误诊,而且处理难度大,往往造成不良后果。我院近年来先后收治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15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儿童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 诊断 外科治疗 剖腹探查术
  • 简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作用机制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病理生理变化。收集1998-10/2003-11因交通事故等所致DAI病人22例,分析CT及临床表现,讨论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型
  • 简介:鼻息肉是因鼻腔和鼻窦粘膜高度水肿、下垂形成的赘生物。病人因鼻腔内赘生物的长期存在,造成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障碍为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hypoventilatian)。现对我院严重鼻息肉76例鼻内镜手术前后心电图P波变化报告如下。

  • 标签: 严重鼻息肉 鼻内镜 手术治疗 心电图 P波改变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近3年来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特点及转归,为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及保证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115例DILI患者,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资料。结果引起DILI的主要药物为中药、抗生素药物、免疫抑制剂、循环系统用药和抗肿瘤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20.9%、18.3%、13.0%、10.4%、8.7%;本组胆汁淤积型66例(57.4%),肝细胞型16例(13.9%),混合型33例(28.7%);发病时血清ALT水平为(151.2±56.8)U/L,AST为(136.5±25.4)U/L,ALP为(251.6±79.4)U/L,TBIL为(39.8±11.3)μmol/L,GGT为(101.5±28.8)U/L,经2~3w治疗,分别降至(21.7±10.2)U/L、(39.3±8.3)U/L、(120.8±70.5)U/L、(15.2±9.4)μmol/L、(37.6±7.2)U/L;76例(66.1%)DILI患者完全恢复,25例(21.7%)患者病情基本恢复,10例(8.7%)患者肝功能指标反复,4例(3.5%)因肝衰竭而死亡。结论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要的诱发药物,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后预后良好,但临床医生应注意用药安全,尽量避免或降低DILI的发生。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诱发药物 临床特点 转归
  • 简介: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5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有腹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血肌酐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肾损伤观察组和无急性肾损伤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基础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0.4%,对照组为10.1%(P<0.01);观察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4%和3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和19.3%(P<0.05);观察组血钠、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28mmol/L、391.8μmol/L和9.33×10^9/L,均显著低于或高于对照组的136.8mmol/L、51.58μmol/L和3.9×10^9/L(P<0.05);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为(34.2±1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1±16.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性脑病、低血钠、总胆红素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计数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有肝性脑病、感染、低血钠、高胆红素血症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

  • 标签: 肝硬化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双环醇治疗因胃癌化疗所致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胃癌术后患者,给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等化疗,在出现肝损伤后给予双环醇治疗。结果46例胃癌患者在化疗后,28例(60.9%)发生肝损伤,其中包括Ⅰ级3例(10.7%),Ⅱ级19例(67.9%),Ⅲ级4例(14.3%),Ⅳ级2例(7.1%);经4w治疗,28例患者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由(77.6±37.1)U/L、(103.9±42.8)U/L和(79.5±57.2)μmol/L降至(45.8±31.2)U/L、(33.5±27.4)U/L和(37.2±11.4)μmol/L,血清ALB由(28.5±1.8)g/L上升至(34.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胃癌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使肝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双环醇 胃癌 化疗 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探讨Norrin/Frizzled-4在肝损伤间质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32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8只和TAA诱导组(M组)24只。建立TAA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D105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原代肝星状细胞和肝组织Norrin/Frizzled-4信号通路中细胞外配体蛋白Norrin和细胞膜特异性受体蛋白Frizzled-4的表达。结果24只TAA诱导组大鼠死亡11只(45.8%);病理学检查显示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血清CD105水平为(2.18±0.05)ng/mL,显著低于TAA处理1w组的(2.36±0.07)ng/mL或2w组的(2.42±0.03)n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血清VEGF为(61.48±0.39)pg/mL,显著低于模型组的(64.52±0.25)p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原代肝星状细胞和正常肝组织不表达Norrin蛋白或Frizzled-4蛋白,或表达量很低,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Norrin/Frizzled-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Norrin/Frizzled-4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急性肝损伤初期维持血管网络形态及肝间质重建有关。

  • 标签: 肝损伤 Norrin/Frizzled-4信号通路 间质重建 硫代乙酰胺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