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肺结核危害人类的健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50年代初,结核病进入化疗时代,其疫情得到明显控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的蔓延,结核病呈现上升趋势,在痨的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药物的副作用或肺结核的并发症,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肺结核 抗痨治疗 药物副作用 并发症 肝损害 糖尿病
  • 简介:本文报导1996年3月至1999年3月共收治肺结核球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5岁.体检发现10例,因症就诊6例.病变位于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3例,右肺上叶5例,右肺下叶者1例,均为单发,有2例并发结核性胸膜炎.痰检结核菌均为阴性.

  • 标签: 肺结核球 抗痨化疗 临床疗效
  • 简介: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1].本研究是对自2008.5-2013.3本院收治的43例使用华法林凝治疗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使用华法林凝治疗的相关体会,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抗凝治疗 华法林 病理生理特征 呼吸功能障碍 静脉系统
  • 简介:近年来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及患病率高峰有向老年人推移的特征,占同期肺结核住院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由于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生理特点差异,如多数老年肺结核患者多种基础疾病共存,肺功能损害严重,痰菌阳性较多;复治和耐药比例逐年上升,导致痨反应较多,对抗痨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成为近年来肺结核病防治的热点难点之一。

  • 标签: 老年肺结核病 抗痨治疗 临床观察 肺结核患者 板式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性脓胸的内科治疗。方法统计我院2002-2005年45例结核性脓胸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内科保守治疗的治愈率。结果基本治愈22例占48.9%,(其中完全治愈2例,膈角残留微量积液20例,)病情好转20例占44.4%(表现为胸水明显减少,细胞数降低,)无变化2例占4.4%,复发后手术1例占2.2%。结论对结核性脓胸的治疗首先应采取内科治疗,对其中部分未治愈者再行手术治疗,这样能减少因手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

  • 标签: 结核性脓胸 内科 治愈率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毒感染的特点,比较重症和轻症肺炎患儿之间的IL-18、IFN-γ免疫功能差异,为临床病毒性肺炎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符合CAP住院的患儿465例以及同期健康查体儿童262例为调查对象,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MIF)检测465例入选患JDn$分泌物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抗原;应用核酸扩增(PCR)荧光法检测患儿血清EB病毒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CMV)、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弓形体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变化。结果病毒病原检测阳性76例,总阳性率为19.2%,依次为RSV28例(7.1%),PIV23例(5.8%),CMV12例(3.0%),ADV7例(1.8%),EB病毒6例(1.5%)。婴儿组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为30.6%(26/85),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3岁18.6%(24/129),-6岁10.0%(10/100),-14岁10.6%(16/151),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冬、春两季病毒的感染率较高。重症病毒性肺炎组患儿血清中IL-18、IFN-γ水平较轻症病毒性肺炎组血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感染占一定比例,重症肺炎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巨细胞病毒抗体 免疫功能分析 病毒病原学 小儿 血清IL-18
  • 简介:目的对乌司他丁联合常规疗法对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清SP蛋白、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诊断并进行治疗的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数、肺表面活性物相关蛋白D(SP-D)和肺部和活化控制趋因子(PARC/CCL18)水平进行检测,并统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834,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各项指数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O2、SaO2、p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533,P=0.012;t=3.030,P=0.003;t=2.577,P=0.012),PaCO2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734,P=0.004);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研究组PEF和FEV1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4.830,P=0.000;t=3.630,P=0.002);并且治疗后两组患者PARC/CCL18和SP-D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研究组两项指标的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823,P=0.008;t=4.693,P=0.000)。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常规疗法可更有效的提高慢阻肺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肺功能和PARC/CCL18、SP-D指标并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乌司他丁 呼吸衰竭 血清SP蛋白 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