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检验设备的全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得检验医学成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对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检验医学成为向临床提供有效检验的证据,并成为影响患者最终临床结局

  • 标签: 检验医学 临床 沟通 质量管理
  • 简介:在血站检验工作中,自动化设备已应用在血液标本的离心、加样、酶免实验、转氨酶实验、血型实验等各个环节中。检验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血液检验设备的正常运行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障,检验设备的完善管理是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

  • 标签: 检验 设备 管理 血站
  • 简介:<正文>临床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临床检查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检查的基本项目,可以确定血液中可见成分的质量和数量,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有效检测细菌性传染病。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去体检还是生病,医生通常都会要求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然而,很多人都很被动,甚至不愿意去。为什么?许多人认为血常规检查是无用的,他们无法理解。然后他们就不会依赖医生来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错误地花钱。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常规检查是人体健康检查中最常见的检查项目。它可以直接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那么对于患者来说,我们如何通过检查血常规报告来初步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呢?今天,让我们给你一些科普知识。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急性白血病绝大多数以发热,进行性贫血,骨痛、关节痛,皮肤、黏膜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然而我院今年3月发现1例以肠梗阻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白血病 急性 肠梗阻
  • 简介:输血,作为救治患者不可替代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各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输血医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使它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输血学。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血液安全现状,引起了国内外对安全输血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发达国家早已将全面的输血医学教育纳入了常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但我国的输血医学教育起步较晚,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培养临床输血技术专业人才来参与指导临床输血,使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及成分制品,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高校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视。通过几年来讲授《临床输血与检验》这门课程及学生实习时的情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 标签: 临床输血与检验 教学 体会
  • 简介: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临床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人类不仅仅满足于治病这一初衷,还要进一步通过对卡川体的各项生理生化免疫学指标的研究,探索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转归,从而更好地对各种疾病进行防治。因而各种与之相关的检验项目也就应运而生,临床诊疗与检验医学的依存度也就越来越高,

  • 标签: OSCE 医学检验 专业技能
  • 简介:目的:研究1:49枸橼酸钠抗凝剂在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临床交叉配血和输血传染性指标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钠比例,确定最大抗凝比例,取68例标本分别用EDTA-K2、肝素钠和1:49枸橼酸钠抗凝,分别用来鉴定血型和做抗体筛查,最后用聚凝胺法及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检测不同抗凝剂对交叉配血的结果的影响。同时,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艾滋病抗体(HIV)、梅毒抗体(TP)各30例阳性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检测,观察1:49枸橼酸钠抗凝管对检测HBsAg、HCV、HIV、TP的影响。结果:1:49的枸橼酸钠抗凝管能达到抗凝效果,对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结果没有影响,与不抗凝采血管对HBsAg、HCV、HIV、TP阳性标本进行检测比较,2种采血管对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9枸橼酸钠抗凝剂能提高临床交叉配血、输血前检查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 标签: 1 49枸橼酸钠抗凝剂 交叉配血 输血传染病
  • 简介:目的:对参加的省临床检验中心微生物室间质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省临床检验中心所发放的质控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页数药敏试验等,依照报告结果对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质控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统计发现,我院检验科在10年间接收到微生物室质控品150份,其中分离鉴定细菌共计148株,有12株鉴定结果错误,鉴定结果正确率为91.9%;通过药敏试验发现,接受药敏试验的35株菌株中,共计接受221种药敏测试,正确210种,药敏试验结果正确率为95.02%。结论: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见致病菌的鉴定符合率,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省临床检验中心 微生物室间质评 临床价值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总结我科室2004-2008年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血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成绩,分析查找错误原因并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本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方法:对卫生部临检中心2004-2008年发放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质评样本按要求进行检测并按时回报结果,统计分析卫生部临检中心回报结果。结果:2004-2008年间,HBsAg、抗-HCV、抗-HIV、抗-TP4项质评样本测试结果准确率为100%,ALT准确率为92%。结论:实验室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工作,重点解决ALT准确率问题,提高实验室总体检测水平。

  • 标签: 室间质量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 准确率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特征及途径,为低危献血者招募服务。方法:对2012-2013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标本HIV传染性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有反应性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统计HIV确证阳性数;对确证HIV感染者进行告知和首次随访,分析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感染途径。结果:2012-2013年HIV的感染率分别为0.049%和0.056%;感染者绝大部分为男性,占94.0%,女性感染者占6.0%,男女性别比为15.6∶1.0;感染者中年龄以21~30岁阶段为主,占45.8%,31~40岁,占33.7%,18~20岁和41~50岁分别占6.0%和14.5%,51~60岁阶段无感染者;感染者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比例最高,占43.3%,高中及中专学历者占41.0%,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6%;感染者职业主要为普通务工者,占68.7%,商业、服务行业者占16.9%,学生占1.2%,医务工作者占3.6%,其他职业占9.6%;感染途径全部为性传播,其中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5.4%,男男同性性传播占31.3%,同时有异性性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占13.3%,未出现女女同性性传播案例。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呈多年龄段、多职业人群分布状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性传播形势严峻,应针对性的加强献血前问询和对高危献血人群的排查,以减少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流行病学 特征分析 高危献血人群
  •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检验系《临床输血检验》课程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这是该课程继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2010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后的又一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 标签: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医学检验 教学改革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 简介: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和阴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98例PB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MA和AMA-M2,两者均为阳性者即为AMA阳性组,均阴性者为AMA阴性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病理特征。结果:98例PBC患者中,AMA阳性组有81例(82.7%),AMA阴性组有17例(17.3%)。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病理特征和分期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MA阳性组患者IgM水平均明显高于AMA阴性组,AMA阳性组患者ANA、SM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AM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A阳性与阴性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病理特征和分期相似,但AMA阳性PBC患者的血清IgM水平升高,ANA、SMA阳性率降低。

  • 标签: 抗线粒体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血清学 免疫学 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