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的AMI患者26例的资料。结果:26例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均获得成功。26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3枚,其中4例(15.39%)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因为正确护理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PCI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成功及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冠状动脉支架并发症临床防治措施。方法:40例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40例中,其中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刺部位出血3例、分支闭塞1例、支架脱载1例、支架扩张不完全1例。结论术前做好防范准备,中及时识别危险性且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合理处理并发症,将减少引起的严重后果。

  • 标签: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术 并发症 临床防治
  • 简介:目的评价腔内肾动脉成形(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压血的近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2例不同病因(大动脉炎9例,纤维肌发育不良7例,动脉粥样硬化6例)的肾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PFRA。术后造影观察即时技术成功指标并复查血压,血清肌酐水平判断PTRA的临床疗效。结果即时造影的技术成功率达95%(21/22)。术后100%的病人高血压得到改善,8例(36%)血压降至正常,14例(64%)血压状况得到改善。9例病人肾功能得到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以上资料提示PTRA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 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4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封堵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采用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TTE监测下引导房间隔封堵器释放。所有患者于封堵术后3天、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TTE及心电图检查。结果3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积液,通过心包置管引流后积液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复查TTE及心电图,均未发生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情况。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ASD封堵避免放射线,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 简介: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或择期行经冠状动脉介入(PCl)已成共识,但对于稳定性冠心病(stableCAD)PCI是否优于强化药物治疗(MT)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纳入了6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比较MT与PCI在stableCAD中的效果。方法本文对4410名患者进行了meta-analysis,其中2198名患者接受了PCI,2212名患者接受MT治疗。结果PCI组与MT组比较,全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非致命性心梗、CABG、再次PCI的Oddsratios(OR)(95%CIs)分别是1.00(0.78,1.28),1.15(0.87,1.51),1.22(0.99,1.50),1.00(0.81,1.25),1.11(0.64,1.95)。从而表明,五个临床终点事件,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stableCAD,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较,PCI并未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荟萃分析 AMI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镜取石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我院外科收治的肾结石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不管是在手术时间、手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还是在发生并发症、清除结石、结石复发中都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工作经验的积累,肾镜取石操作越来越规范,凭借其并发症少、微创、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患者所接受,取得显著性效果。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微创 碎石 影响因素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急诊行经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围期的急性谵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增加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共检测AMI患者急诊PTCA86例,26例入选研究组。对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入院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评定谵妄的严重程度。结果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年龄、并发多种躯体疾病、心肺复苏和使用呼吸机使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本组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为25.7%。所有患者均为一过性谵妄,年龄越大,谵妄发生率越高,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是预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地西泮或咪哒唑仑控制谵妄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谵妄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介入(PCI)后1年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成功行PCI治疗的青年女性(年龄〈45岁)患者31例(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选取同期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除外冠心病诊断的青年女性22例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男性患者52例为性别对照组,选取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50例为年龄对照组。观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血脂、白细胞、血红蛋白、胆红素、尿酸等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观察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PCI治疗效果。结果①与青年女性对照组相比,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高(P〈O.05),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性别对照组相比,女性高血压比例高于男性患者(JP〈0.05),而吸烟比例低于男性患者(P〈O.05),两组间平均发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女性患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③女性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9例,三支病变2例。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无严重出血、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支架内再狭窄及死亡。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青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多以单支病变为主,PCI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青年女性 危险因素 预防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近20多年来,导管介入治疗心脏病的技术发展迅速。上一世纪80年代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静脉通过房间隔穿刺进左房的二尖瓣球囊扩张、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技术等开始临床应用。90年代以后,由于介入治疗装置的材料及设计的进展,介入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在冠脉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为解决再狭窄开展了冠脉内支架装置,由裸支架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至今几乎替代了开胸的冠脉血运重建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冠脉血运重建术 冠脉内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指引下直接进行PCI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例,入选标准为冠状动脉狭窄≥75%。PCI前后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在行PCI时,直接进入指引导管而非常规造影导管,并仅注入10ml左右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在11例患者中,对其中的1例患者进行了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1例患者仅进行了PTCA,其余9例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分别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IVUS检查测量其PCI前靶血管管腔直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狭窄。1例患者CT检查并未发现支架变形,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患者CT检查可见支架膨胀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IVUS检查证实支架膨胀不全。CT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明显钙化,造影显示前降支高度狭窄,导管无法通过,最后行旋磨治疗。所有患者的IVUS检查都有轻、中度斑块,4例患者冠状动脉几乎完全闭塞,CT可见闭塞段的软组织影及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也均得到证实。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节省10min操作时间和50ml造影剂。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准确性并不亚于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64层CT结果进行直接PCI是可行的。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可节省时间和造影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
  • 简介:  目的:总结用普通经冠状动脉成形(PTCA)所用导管介入治疗肺栓塞的方法。方法: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造影后,行肺动脉内普通导管机械性碎栓、吸栓,观察处理前后的肺动脉压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PTCA,均操作顺利,即刻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压力从(50±7)mmHg降至(36±5)mmHg(P〈0.01),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用普通PTCA导管介入治疗肺栓塞,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具备熟练的导管操作经验,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肺栓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在我国冠心病稳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榜首,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疾病[1],因此探寻治疗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及病理机制等一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见下文: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特点及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正常人血清中的VEGF的含量是很少的,但当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可以促进VEGF的表达,使得VEGF的含量升高。其VEGF的水平变化能判断心肌缺血程度[1]。目前关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冠心病(CHD)单支病变患者血清中VEGF变化的报道较少。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入院后予心理干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予处理。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有3例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并阿斯发作,7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予阿托品应用,未植入临时起搏;有10例患者术前因房室传导阻滞予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所有患者均转危为安,顺利出院。结论心理干预与充分的术前准备,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占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这类人群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又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里程碑,行PCI的高龄老年人,其临床特点、疗效、安全性如何,值得探讨.国外已经开展相应的研究[1-3].本研究回顾分析本中心PCI的高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以便对PCI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龄老年人 临床分析 病理生理特点 高危人群 老龄化社会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方法分别描记56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心电图,测定QTcd。结果PCI术前及术后第1、3、7天QTcd分别为(88.6±10.5)ms、(63.4±8.9)ms、(62.1±10、1)ms、(62.6±9.7)ms,PCI术后各组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后第1、3、7天各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功的PCI能显著缩短冠心痛患者的QTcd,从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冠心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校正QT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中低血压的处理及护理.方法分析52例急诊PCI治疗患者[38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59±18)岁],中一确诊血压下降即常规给予升压或预防性升压治疗.结果52例中22例按照常规治疗的患者中均出现血压一过性下降,21例收缩压下降至70mmHg(1mmHg=0.133kPa)以下,升压或抗心律失常治疗后血压回升;预防性应用升压治疗的30例患者中仍有28例中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但收缩压能维持在75mmHg以上,调节血管活性药物的速率后血压即刻回升至90mmHg以上.结论急诊PCI治疗时预防性给予小剂量升压药能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期,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心律失常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低血压 护理
  • 简介: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依据,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和CochraneLibrary,并追踪获取文献,查询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7项对比BVS及EES的RCT,随访时间从9个月~3年,共5546例患者,其中BVS组3241例、EES组2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BVS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OR=1.55,95%CI:1.22~1.96,P=0.0003)、靶血管心肌梗死(OR=1.73,95%CI:1.32~2.27,P<0.0001)、支架内血栓(OR=3.62,95%CI:2.12~6.18,P<0.0001)的风险高于应用EES患者,但在全因死亡(P=0.1)、心源性死亡(P=0.42)、所有血运重建(P=0.10)、靶病变血运重建(P=0.06)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各项复合终点的对比中,BVS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37,P=0.0003)、面向患者的复合终点(OR=1.21,P=0.005)、面向装置的复合终点(OR=1.41,P=0.002)、靶病变失败(OR=1.44,P<0.0001)的发生率均高于EES组。结论在目前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中,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优于EES。临床应用BVS应当更加谨慎,在新一代BVS投入应用之前,现行的治疗方案仍需大量的、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涂层支架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究血栓抽吸联合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PCI)治疗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入院并接受PPCI治疗的69例青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栓抽吸联合PPCI治疗的有43例(作为研究组),仅行PPCI治疗的有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冠状动脉血流指标、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比较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3级患者比例稍高于对照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troponinT,cTnT)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isoenzymeMB,CKMB)峰值未低于对照组,LVEF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研究组心源性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PCI治疗青年STEMI患者并不能降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并且有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倾向。

  • 标签: 血栓抽吸 冠状动脉 青年 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