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新生血管是指从已有毛细血管发展形成新血管,该过程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双重调控,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新生血管是多种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包括肿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是严重的致残性病变。建立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是研究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对主动脉环血管生成模型、基质胶栓动物模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4种建模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新生血管 主动脉环 基质胶栓 氧诱导 激光诱导
  • 简介: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胰腺炎、癌症等多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2]。目前高脂血症相关研究正成为热点,获得理想模型动物有助于深入开展高脂血症在上述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总结国内外高脂血症模型常用动物及造模方法,为高血脂症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高脂血症模型 动物模型 流行病学调查 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代谢 危险因素
  • 简介: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由小干涉RNAs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能引起序列特异性的mRNA降解,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本文介绍了RNAi的作用机制,小干涉RNA(smallinterferenceRNAsiRNA)的制备以及RNAi技术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阻断方法,由于我们对RNAi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RNAi技术的应用在方法学等方面尚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 标签: RNA干扰 基因功能研究 基因治疗
  • 简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遗传性心肌疾病,是四种主要的心肌病类型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ARVC通常由编码桥粒蛋白复合体的基因突变导致,桥粒蛋白由包括由血小板亲和蛋白(Plakophilin2,PKP2),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DSG2),桥粒芯胶蛋白(Desmocollin,DSC2),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DSP)和桥粒珠蛋白(Plakoglobin,PG/JUP)在内的五种蛋白构成,本文总结了该五种基因相关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建立、ARVC表型复制特点及缺陷,此外,本文同时总结了部分非桥粒蛋白复合体相关的ARVC动物模型。已有ARVC模型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多种缺陷和问题。因此,针对已有和新发致病基因的定点和定时诱导发病模型,是未来精准复制动物模型创制的大趋势,可提高我们关于人类疾病病理进程的认识,帮助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桥粒蛋白复合体 动物模型 基因修饰
  • 简介:风湿性心脏病目前仍是我国较常见的心脏病之一,虽然A组链球菌在风湿性心脏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已经明确,但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准确地研究风湿性心瓣膜炎发生和发展的免疫机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概述国内外关于风湿性心瓣膜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标签: A族溶血链球菌 风湿热 模型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炎
  • 简介:气道反应性(Airwayresponsiveness)是支气管对于乙酰胆碱或组织胺等刺激物的刺激的反应。气道高反应性(Airwayhyperresponsiveness,AHR)、气道炎症以及可逆性气流阻塞是支气管哮喘的标志。AHR的测量,对于诊断哮喘,以及哮喘治疗反应的监测均至为重要。而且,AHR的测量还可以预测哮喘治疗吸入激素减量阶段可能的病情加重情况。

  • 标签: 气道反应性测定 动物实验 支气管哮喘 临床 气道高反应性 乙酰胆碱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合理的单纯胰液反流动物模型,并比较胰液、胰液+胆汁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作用.方法按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以及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术分别制作胰液+胆汁混合食管反流(混合组,20只)及单纯胰液食管反流(胰液组,20只)大鼠模型,对照组(10只)仅单纯剖腹再关腹.术后1、2、4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和食管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混合组大鼠术中及术后共死亡4只,制模成功率80%;胰液组共死亡6只,制模成功率70%.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周后体重逐渐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218±21)、(216±20)g对(286±28)g,P值均<0.05)].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变以食管下段为重,随病程延长加重;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上皮高度增生及出现组织转化,但两组间食管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制作单纯胰液反流的RE模型,为研究胰液造成的RE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食管炎 消化性 胰液 模型 动物
  • 简介: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年龄相关性疾病与之有密切关系,目前关于衰老机制及抗衰老药物的探索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衰老模型制作多样复杂,耗资巨大,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衰老模型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以其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本文拟对D-半乳糖所致各种衰老动物模型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衰老 模型 动物 D-半乳糖 机制
  • 简介:肾间质纤维化是老年慢性肾脏病的最终特征,也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为了解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使用动物模型至关重要。肾间质纤维化常见的动物模型包括: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大部切除模型、缺血再灌注模型、环孢素A肾病模型、阿霉素肾病模型、马兜铃酸肾病模型等。我们对这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综述,以期为更好的开展基础研究奠定试验方法。

  • 标签: 老年人 肾间质纤维化 动物模型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病死率极高的病症之一。由于其病因、发病过程、病变程度等因人而异,治疗措施的研究也受到限制,故目前关于SAP的研究更多地依赖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动物实验。1986年Beger等人提出肠道细菌易位是引起胰腺组织坏死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肠道动力改变所伴随的肠道菌群变化、肠屏障受损以及免疫应答紊乱被认为是SAP肠道细菌易位的三个重要环节。不同的动物模型影响着肠道细菌易位的不同环节,而且造模技术本身也会影响肠道细菌易位,所以了解各种ANP动物模型的特点对于更有效地研究SAP肠道细菌易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肠道细菌易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动物模型 造模方法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肠道菌群变化
  • 简介:目的建立金黄地鼠肺气肿模型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AECOPD)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气管内注入弹性蛋白酶法建立金黄地鼠肺气肿模型,制作流感嗜血杆菌琼脂小珠,将其注入肺气肿动物肺内建立AECOPD的动物模型,测定随感染时间延长肺组织炎症程度和菌落数量的变化。结果肺气肿动物模型病理学检查可见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明显扩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肺泡数/视野明显减少,平均肺泡面积和平均内衬间隔明显增大(P〈0.01)。在此基础上经气管注入流感嗜血杆菌构建AECOPD的动物模型,随时间延长,组织病理学显示肺气肿动物肺内炎症持续存在;肺气肿模型组动物感染后1~3周内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匀浆中细菌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动物感染后(P〈0.05)。结论肺气肿金黄地鼠气管内注入流感嗜血杆菌可建立AECOPD的动物模型,并且随时间延长,下呼吸道内细菌数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提示细菌可在肺气肿模型肺组织内长期定植,并导致局部慢性感染和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 标签: 嗜血菌 流感 肺疾病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气肿 疾病模型 动物
  • 简介: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胃壁由四层构成: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下层和外膜层。胃黏膜每天都会受到各种损伤因子的不断侵袭,比如胃液中含有大量的盐酸,盐酸是腐蚀力最大的酸液之一,但是胃却不会自我消化,胃是如此耐腐蚀,得益于胃黏膜有一个强有力的保护屏障。胃黏膜的损伤因子和保护因子种类相当多,经过近百年来的研究和完善,很多的因子都已经明了,

  • 标签: 胃黏膜损伤 胃壁 黏膜层 研究进展 胃液 食管
  • 简介: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肺栓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肺栓塞模型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每组24只。在造模后2h,6h,24h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离肺脏进行HE染色及肺脏病理学检查。在造模后6h测定各组大鼠的动脉血气和肺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Ⅱ(TNF-α)水平。结果肺栓塞模型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mPAP,RVSP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辛伐他汀干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mPAP、RVSP与肺栓塞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肺栓塞模型组大鼠6h氧分压(PaO2)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明显降低(P〈0.01);辛伐他汀干预组大鼠6hPaO2与肺栓塞模型组大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肺栓塞模型组大鼠6h肺小动脉eNOS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降低(P〈0.01),辛伐他汀干预组组大鼠6h肺小动脉eNOS蛋白表达较肺栓塞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肺栓塞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浆IL-6,TNF-α水平较假手术组有升高趋势(P〉0.05)。辛伐他汀干预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浆IL.6、TNF—α水平较肺栓塞模型组大鼠略有降低(P〉0.05)。结论辛伐他汀干预可降低急性肺栓塞大鼠的mPAP和RvsP,减轻低氧血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但对血浆IL-6.TNF-α水平无影响。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肺动脉高压 辛伐他汀
  • 简介:目的探讨Miccoli术式在甲状腺手术中对甲状旁腺辨识及其功能保护的优劣性.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行Miccoli术式全甲状腺切除术24例,同期行传统开放术式全甲状腺切除术43例,比较2组术式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血清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及血清钙离子(Ca2+)浓度的变化;同时比较术中对甲状旁腺辨识个数,术后一过性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结果Miccoli术式组术中对甲状旁腺的辨识个数(3.33±0.70)高于开放术式组(2.8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2组血清PTH及Ca2+浓度均明显下降,不同手术方式PTH水平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coli术式组不同时相PTH水平较为稳定.Miccoli术式组一过性(9/24)及永久性(0/24)甲状旁腺减退者相对开放术式组(27/43,1/43)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coli术式能减少手术对甲状旁腺及其功能的影响,有利于甲状旁腺功能的恢复,较开放术式更具有优势.

  • 标签: Miccoli术式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旁腺激素
  • 简介:目的了解褪黑素(MT)对衰老小鼠肺炎时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NIH小鼠10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以D-半乳糖制作人工老化模型(D-gal组),另一组以生理盐水作对照(NS组).每组分别分为4个亚组(12只)进行实验:生理盐水对照组(NSN,D-galN)、肺部感染组(NSP,D-galP)、褪黑素+肺部感染组(NSM,D-galM)、溶媒+肺部感染组(NSV,D-galV).制模后72h观察心肌线粒体形态改变,检测血浆中TNF-α、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TNF-α、ATP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结果肺部感染后小鼠心肌组织中MDA、TNF-a含量增加(NSNvsNSP,D-galNvsD-galP;P<0.05)T-SOD和Cu,Zn-SOD活性、ATP含量降低(P<0.05),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较多.MT干预可部分抑制上述改变、减少线粒体变性(NSMvsNSP,D-galMvsD-galP;P<0.05).结论MT通过改善心脏抗氧化功能、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浆和心肌炎性因子含量等作用保护肺炎对人工老化小鼠心脏功能的损害.

  • 标签: 褪黑素 衰老 小鼠 肺炎 心肌保护 心脏抗氧化功能
  • 简介:人参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其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为人参皂甙,主要包括Rb1、Rb2、Rc、Rg1等单体。研究发现,人参皂甙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凋亡和自噬、抗氧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释放、以及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多因素,多途径的调节过程,改善缺血心肌功能。

  • 标签: 人参皂甙 缺血心肌 保护作用 保护机制
  • 简介:最近美国Baranano等[1]证明的胆红素生理保护作用令人瞩目,为哺乳类细胞内保护机制的探索和其在临床可能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新的思路.细胞运用多种体系来保护自己免受内、外来源的毒害,这些都属于细胞保护机制.

  • 标签: 细胞保护机制 老年 多器官疾病 预防 胆红素 胆绿素
  • 简介:左西孟旦是一种钙离子增敏剂,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左西孟旦起效迅速且作用持久,与其活性代谢产物OR-1896有关。可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中保护心脏,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术后心脏功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症,提高术后脱离体外循环率。现有研究表明对于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的患者左西孟旦能减少心脏术后死亡率,但仍需要一个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

  • 标签: 左西孟旦 钙离子增敏剂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甲状腺上极游离程序的改进对上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选取136例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间采用上极二步游离法完成的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改进组)的术中上甲状旁腺情况及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情况,并与113例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间采用常规游离程序完成相同手术的患者(常规组)的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结果术中发现改进组共辨认上甲状旁腺249枚(249/272,91.5%),常规组共辨认上旁腺215枚(215/226,95.1%),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可辨认旁腺中改进组原位保留242枚(242/249,97.1%),常规组原位保留198枚(198/215,92.0%),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原位保留的旁腺血供良好者在改进组中有225枚(225/242,93.0%),常规组中有170枚(170/198,85.9%),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改进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8例(28/136,20.5%),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例(2/136,1.5%):常规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为37例(37/113,32.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7例(7/1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改进甲状腺上极游离程序,分二步游离甲状腺上极能更有效的保护上旁腺的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简介: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制备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L-Arg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用药4周末处死大鼠,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肝组织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Na^+-K^+-ATPase、Ca^2+-ATPase活性以及N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Mn-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细胞内NOS、Na^+-K^+-ATPase、Ca^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与糖尿病组比较,L-Arg治疗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Mn-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且肝组织细胞内NOS、Na^+-K^+-ATPase、Ca^2+-ATPase活性及NO含量显著升高。结论L-Arg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左旋精氨酸 自由基 CA^2+ -ATP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