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对预防老年病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BBS评定及跌倒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及核心肌群-平衡训练能有效提高老年病患者平衡功能,降低跌倒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PDCA 核心肌群-平衡训练 老年病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使用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提高患者恢复率,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盐酸法舒地尔 长春西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简介:目的:研究利用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辅助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病人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机械通气后连接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持续监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虽(CO)、平均动脉压(MP)、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TFC)、气道峰压(PIP)。当PEEP=0时记录上述指标,并定为初始值。计算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的具体值。以3cmH2O为为间隔逐渐增加PEEP,同时连续监测无创心功能指标,密切注意CO.在CO为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均记录上述数值及检查值(若存在一个以上PEEP值的CO在同一范围内,取PEEP较大值)。结果:当CO降为初始值的81—85%时,氧合指数较前有显著提高(P〈O.05)。CI有所下降(P〈0.05),但MAP及其他数值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机械通气患者,通过无创心功能监测相关指标,可帮助选择最佳PEEP。

  • 标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PEEP 无刨 心功能监测
  • 简介: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有关。《护理技术)的课堂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

  • 标签: 护理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四年实施新法复苏,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儿、产科密切协作抢救946例高危新生儿与未实行新法复苏抢救的563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法组复苏成功率为95.2%,其中生后5分钟、10分钟分别为80.9%、14.4%;旧法组复苏成功率为76.9%,其中5分钟、10分钟分别为43.4%、50.1%.新法组仅需A步复苏者851例,B步35例,C步8例.ABC三步为894例,占94.5%.新法组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1.8%、31.7%.旧法组分别为84.5%、50.1%.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方面均有极显著差异(X2分别为115.7、74.5、50.3,P均<0.01).新法组窒息病死率为3.92%,旧法组为10.9%,丽组差异显著(X2=4.73,P<0.05).结论:新法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复苏 抢救 新生儿 窒息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对膝外翻畸形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膝外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5例(18膝)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查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人工置换术治疗,手术均由髌旁内侧入路,选择性松解软组织,模具引导截骨,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假体安装。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疗效显著,是膝外翻畸形治疗有效途径。

  • 标签: 膝外翻 全膝关节置换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在急诊面部外伤与手术中应用整形美容外科处理方法,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形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方法:在急诊面部外伤处理中,应用整形外科学原则和技术治疗面部急诊外伤患者,做好对照与随访。结果:应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处理的38例患者伤口及创面均I期愈合,随访未发生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结论:在面部外伤的急诊处理中,整形美容外科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修复伤口、恢复面部功能及形态。

  • 标签: 面部外伤 整形 美容 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体会。方法:15例ARDS患者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时行机械通气,适当补液,加强抗感染,营养代谢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支持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结果:15例ARDS患者中11例病情迅速控制或好转,有效率73.8%(11/15),4例死亡26.7%(4/15)。结论:ARDS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手段,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采取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ARDS 临床资料 机械通气 抗生素
  • 简介: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性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性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性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 标签: 颅脑创伤 16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技术(BP)对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方法:比较本院PICU16例危重患儿实施BP治疗后各器官的功能。结果: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全血白细胞计数、ESR和CRP各项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在BP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01);BP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BUN、尿量)、心肌酶谱(ALT、CK、CK-MB、LDH)、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OgrFiO2)均明显好转(P〈0.05);BP治疗前后机械通气参数(PIP、PEEP)无明显改变(P〉0.05),但Vt上升,P〈0.05。结论:血液净化技术对小儿MODS不侣有肾代替作用.而且有呼吸、循环、肝、酸碱和电解质内环境的平衡等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

  • 标签: 血液净化技术 小儿危重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器官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胃壁固定技术,再扩大胃造瘘口,置入更大直径胃造瘘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选择有PEG指征的60例患者,先行胃壁固定术,根据扩大胃造瘘口的术式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胃造瘘套件穿刺针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A组,采用5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B组,采用10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C组,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胃造瘘操作时间、患者术前1d与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营养指标。结果A组及B组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C组术后出现造瘘口渗漏及造瘘口周围炎1例;三组实验操作时间比较,A组操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胃壁固定术,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直径的胃造瘘管经腹壁直接置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经胃造瘘管输注营养物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A组更安全、操作时间更短,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胃壁固定术 内镜 胃造瘘术 胃造瘘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于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134例患者,将所有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为关节镜微创治疗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显著高于对照组76.1%,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关节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临床效果理想,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中应将该技术作为治疗该症的常规方法。

  • 标签: 关节镜微创技术 膝关节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在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以实施全面规范培训五项急救技术前后的408例和624例院前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事故现场抢救情况及效果。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接到呼救电话到抵达事故现场所用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1.0±0.9)min、(10.4±1.3)min,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4.9&5.0,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4&2.45,P〈0.05)。结论:全面规范培训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可提高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好转率,减少死亡率。

  • 标签: 通气 止血 包扎 固定与搬运 严重创伤 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