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备皮最佳方法及运用效果。方法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及虚拟可视化技术,形成了区域备皮图谱,并在临床中应用。共纳入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病人244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18例。观察组采用基于重建辅助设计备皮图谱实施编发及备皮,对照组采用全颅备皮。分别比较2组患者皮肤破损率、医生及患者对备皮的满意度及术后焦虑抑郁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结局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皮肤破损率为0,较对照组皮肤破损率2.5%下降,P>0.05;观察组医生满意度得分(98.53±5.72)分及患者满意度得分(99.87±3.56)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焦虑发生率(19.8%)及抑郁情绪发生率(16.7%)较对照明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基于重建辅助设计备皮图谱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皮肤破损,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 标签: 区域备皮 三维可视化技术 神经外科 三维重建
  • 简介:人工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上呼吸插入气管所建立的通道,是抢救呼吸衰竭常用的临床手段.人工护理主要的目的为保持呼吸湿化、通畅,促进痰液引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呼吸常规护理包括:协助和鼓励患者进行痰液引流;如教会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每日入水量在1500ml以上,可防止分泌物干结;保持环境整洁,维持适宜的室温(18℃~20℃)与湿度(50%~60%),以发挥呼吸的自然防御功能.还应结合人工的特点做好以下的护理.1呼吸的湿化人工建立后呼吸纤毛运动减弱,呼吸失水增多,易导致阻塞,肺不张,肺部继发感染等,必须加强呼吸的湿化,可采用的方法为:1.1蒸气加温湿化,即将水加热后产生蒸气混入吸入中,达到加温和加湿作用.一般使吸入(道口气体)的温度维持在35℃~37℃,不超过40℃,湿化器内水温常常保持在50℃左右.湿化温度高、面积大、气流量小则湿化效果好.呼吸机湿化器中的液体只能用无菌蒸馏水,不能用生理盐水或加入药物,因为水蒸发后溶质将在罐内形成沉淀,影响湿化效果.1.2气管内直接滴注,即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直接向气管内滴(注)入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有间断注入或持续滴注两种方法.(1)间断注入,一般每隔20min~60min1次或在吸痰前注入,每次为3ml~5ml.(2)持续滴注,将安装好的输液装置挂在床旁,用头皮针直接穿刺进入气管导管或将输液器直接连接在切套管,其滴速为4滴/min~6滴/min.湿化液总量需根据病情,痰液粘稿度调整,一般在(200~400)ml/日,以使患者分泌物稀薄、痰液易吸出为目标.

  • 标签: 气道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肠CT检查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15年1-3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小肠CT检查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检查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小肠CT检查患者予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个性化护理,有利于促进检查的顺利进行。

  • 标签: 小肠三维CT 个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对人工患者湿化及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经本院就诊人工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参照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以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气分析指标和并发症发病率。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人工气道 气道湿化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管理小组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择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共5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参照组(n=26)和管理组(n=26)两个组别。参照组应用临床中常用的质量管理模式,而管理组则通过气管理小组实施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经过组间比较,管理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满意率要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为(P

  • 标签: 气道管理小组 气道护理质量管理 作用
  • 简介:心房颤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传统的X线透视下常规消融法难以准确定位。近年来,临床应用标测指导下射频治疗心房颤动,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易于发现消融线径的不连续点、减少X线透视时间等优点。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传统常规方法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其操作复杂,消融范围大,风险高,并发症发生率高。

  • 标签: 射频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 三维标测 并发症护理 持续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人工患者湿化护理中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人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接受精细化护理管理 ,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一般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湿化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道湿化 精细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患者湿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人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分别予以实施常规护理和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湿化优良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道湿化 精细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患者湿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建立人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均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精细化护理管理。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及湿化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及临床湿化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精细化护理管理 人工气道 气道湿化
  • 简介:总结教学模式在呼吸机相关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组建呼吸机支持小组,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集中授课培训、值班应急培训、视频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训,培训3个月后进行呼吸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考核。教学模式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呼吸机应用能力,保障了呼吸机在临床的使用安全。

  • 标签: 呼吸机 三维教学模式 培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管控护理措施在RRICU人工建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建立RICU人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他们分为两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60例RICU患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给予对照组RICU患者实施常规RICU护理措施,观察组RICU患者实施管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RICU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临床预后效果。

  • 标签: 气道管控护理措施 RICU人工气道建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工管理小组在ICU人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70例ICU人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35例)和对照组(n=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人工管理小组。结果:在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28%,对照组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人工管理小组措施在ICU人工患者的护理中,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同度更高,参与的积极性更强,出现各种并发症几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生活水平有所保障,值得参考。

  • 标签: 人工气道管理 ICU 人工气道患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护理和人工管理小组在ICU人工护理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90例人工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RAND函数随机分成2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人工管理小组提供的小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期间的VAP发病率、MV时间、堵管和非计划拔管情况。结果 研究组VAP发病率、MV时间、堵管和非计划拔管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人工管理小组是基于以科研结果为导向的实证护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优势,对构建ICU人工护理的安全体系有促进价值,可强化护理人员管理意识,使

  • 标签: []人工气道 ICU 护理 小组
  • 简介:上呼吸是呼吸系统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保护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清除吸入气体中的尘埃颗粒、微生物、有害物质及呼吸分泌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肺部感染的生理屏障作用。人工是将导管直接放入气管或经上呼吸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不仅用于机械通气,也用于分泌物的引流。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 支气管黏膜 支气管上皮细胞 呼吸道分泌物 上呼吸道 生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管理小组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23.01~2023.12时间段收治的80例执行机械通气干预的危重症患者做样本,分组下40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等例数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通过成立管理小组开展护理管理。分析两组在并发症、撤机情况以及恢复情况上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总概率低于对照组,撤机失败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撤机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护理管理小组的帮助下开展针对性气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撤机失败情况,同时改善各项时间指标,使得患者情况能够正向发展。

  • 标签: 气道护理管理小组 危重症患者 气道护理管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及操作性强的医院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质量结构模型,通过文献检索、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条目进行筛选,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对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0.0%(27/30)、96.3%(26/37),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06,3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2、0.48、0。21,确定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20项二级指标和65项级指标的医院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医院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内涵,为临床护理教学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医院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提供了客观量化的依据。

  • 标签: 教育 护理 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模式在胃癌胃大部切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2年1月)内,入组观察对象60例,均为胃癌胃大部切除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30名患者,分别应用护理(观察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对比不同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康复相关指标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肠道通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对比,指标值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胃肠不适、吻合口痿、胃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3.33%(1/30)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6/30),(p<0.05)。结论: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 标签: 三维护理模式 胃癌 胃大部切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在内分泌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管理模式,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人员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选取了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患者76名,命名为基础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自2021年3月-2022年2月,选取了76名内分泌科患者,命名为实验组,给予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结束之后,针对两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两组分别配备20名护理人员。结果:通过对40名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相对较高;针对152例患者的护理风险防控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组的护理风险防控效果更好。结论:在内分泌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中风险因素发生几率。

  • 标签: 三维护理管理 内分泌科护理 实施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