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特点,以期为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诊治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基础。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5年 12月— 2016年 12月收治的行急诊消化治疗的 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 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 39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观察比较 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 SAS、 SDS评分分别为 (48. 3±5. 1)分、 (48. 9±6. 2)分,护理后分别为 (24. 1±4. 9)分、 (25. 8±3. 1)分,护理后 SAS和 SDS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 SAS、 SDS评分分别为 (49. 6±4. 7)分、 (48. 5±6. 7)分,护理后分别为 (37. 8±5. 0)分、 (35. 3±6. 2)分,护理后 SAS和 SDS量表评分也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 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7. 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2. 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5. 13%vs. 12. 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235)。结论对急诊消化治疗的患者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无缝隙对接护理 消化内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像学系统用于鼻科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鼻科实习的2014级医学本科毕业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影像系统辅助教学。观察两组实习生的实习成绩以及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内镜影像系统 教学 鼻科 临床医学实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体筛查我院消化内科在2018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就诊的胃溃疡出血患者110例,抓阄法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和治疗组,组均55例。一般组给予四联疗法干预,治疗组联合消化干预,探究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一般组患者创面再出血7例(12.73%)、复发胃溃疡4例(7.27%)高于治疗组创面再出血2例(3.64%)、复发胃溃疡1例(1.82%),一般组幽门螺杆菌(HP)根治43例(78.18%)低于治疗组HP根治52例(94.55%);一般组的总治疗有效率78.18%低于治疗组的96.36%(P<0.05)。结论 在治疗胃溃疡出血病症时,应用消化联合四联疗法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治疗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预后恢复有利,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四联疗法 胃溃疡出血 治疗
  • 简介:摘要:探讨体外冲击波与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泌尿系结石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与手术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不仅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内镜手术治疗 泌尿系结石
  • 简介:摘 要:根治性肾切除治疗肾细胞癌目前已成为肾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 腹腔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术后美观、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 深受外科医师和患者的欢迎。目的 探讨后腹腔根治术后护理配合关键环节管理,分析研究肾癌行后腹腔肾癌根治术后的护理。方法 我院在 2011 年 1 月至 2013 年 6 月期间共收治 76 例肾癌患者,均行后腹腔肾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并给予基础病情观察、心理、饮食、并发症、出院指导等术后护理,总结分析治疗效果及术后护理成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后腹腔肾癌根治术,成功率为 100 %。经过术后护理,术后未输血,且无一例中转至开放手术。共有 16 例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为 21.1 %,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及等护理后,均在 3 天内恢复。通过术后心理护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在腹腔肾癌根治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术后护理,可保障患者恢复良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轻痛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术后护理 肾癌 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7例疑似前列腺占位病变患者,行直肠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并与病理检测结果比较。结果77例患者中,检出良性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症者占27.3%、前列腺不典型增生占10.4%、前列腺癌占62.3%。将患者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分为4组,4-10ng/mL组、10-20ng/mL组、20-50ng/mL组、〉50ng/mL组,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20.0%(3/15)、43.8%(7/16)、71.4%(15/21)和92.0%(23/25)。与4-10ng/mL组比较,其他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均显著提高(P〈0.05,P〈0.005,P〈0.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1.7%(9/77)。结论直肠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经直肠超声 经会阴 前列腺 穿刺活检
  • 简介:目的通过对乳腺微小肿块(直径<1cm)超声不同定位方法的比较,寻求适合的术前超声定位方法。方法选择我院60例女性乳腺微小肿块患者,分成3组,分别经超声体表定位、超声引导亚甲蓝(美蓝)注射定位及细针穿刺定位3种不同方法术前定位后,行乳腺肿块切除术,对术中找到肿块的时间(多个肿块为找到第1个肿块的时间)、出血量(多个肿块为平均出血量)及切除组织与肿块重量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单一良性肿块,细针穿刺定位找到病灶的时间为(2.1±1.7)min,出血量为(10.2±3.8)mL;经皮肤体表定位找到病灶的时间为(5.6±3.2)min,出血量为(18.1±4.8)mL;亚甲蓝定位找到病灶的时间为(4.0±2.8)min,出血量为(14.0±4.6)mL。结论乳腺微小肿块术前行超声定位是简单准确的方法,能准确标明肿块的深度和位置,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其中细针穿刺定位最精准,术中寻找到肿块的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但价格昂贵;体表定位最简便,尤其适合多病灶定位,但当乳房过大或乳腺较松弛时易发生偏移而导致术中找到肿块的时间过长;亚甲蓝染色定位较准确,但易弥散,时间和注射剂量是关键。

  • 标签: 乳腺 微小肿块 超声定位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腹腔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实施体位护理干预对患者非切口疼痛与腹胀的影响效果。方法:对本院在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共收治的78例行腹腔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数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体位干预护理,观察患者非切口疼痛、腹胀的发生情况。结果:轻度腹胀12例,中度腹胀6例,重度腹胀2例,腹胀发生率为25.64%(20/78);背部疼痛26例,肋间痛42例,膈痛15例,颈肩痛32例,无主诉疼痛症状者29例,非切口疼痛发生率为62.82%(49/26)。结论:体位干预应用于腹腔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对减轻患者腹胀与非切口疼痛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 标签: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体位护理 非切口疼痛 腹胀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灌注峰值强度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稳定性。方法:通过3名观察者分别对151例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灌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每一名观察者所得灌注峰值强度在良恶性肿块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通过3名观察者间组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比较其稳定性。结果:3名观察者所测得良性组峰值强度均值分别为34.97、26.32和24.38,恶性组峰值强度均值分别为23.43、17.23和17.23,3名观察者所得良恶性肿块灌注峰值强度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肿块的均值明显较良性肿块低。3名观察者间ICC=0.754(95%CI:0.693-0.807,P〈0.001)。结论:超声造影灌注峰值强度有助于乳腺癌的术前诊断,且不同观察者间信度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峰值强度 超声造影 乳腺癌 组内相关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MDCT)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直肠癌患者的CT图像,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观察全腹部CT平扫+增强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construction,MPR),确定结直肠癌的C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MDCT增强扫描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T分期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3%,其中T1+T2、T3、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0%、78%、100%。CT增强扫描评价结直肠癌浆膜面受侵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60%、80%、60%;CT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63%,其中N0、N1、N2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5%、14%、33%。CT增强扫描评价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40%、8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73%。结论:MDCT对评价结直肠癌T分期、浆膜面受侵、N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的价值,诊断结直肠癌浆膜面受侵的准确率较高,对术前分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结直肠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期
  • 简介:肝外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至壶腹部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般出现黄疸等临床症状时已属中晚期.随着MSCT及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平扫加增强扫描已经成为肝外胆管癌诊断和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6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探讨MPR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胆管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手术患者的术前超声评价对手术指征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卵巢手术的患者159例,就其超声物理特征、临床特征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9例患者共发现卵巢病灶171处。囊性病灶的恶性率以病灶最大径7cm为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有乳头组的恶性率高于无乳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实性病灶的恶性率以5cm为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性病灶的恶性率以病灶最大径5cm或7cm为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既往有胃肠道或乳腺恶性肿瘤,7例术后病理为转移性肿瘤(58.3%)。结论:对于超声提示的卵巢实性病变、〉7cm的囊性病变或〉5cm的囊实性病变具有手术指征;对于既往有胃肠道或乳腺恶性肿瘤的病例,需警惕转移性肿瘤的可能。

  • 标签: 卵巢手术 超声 手术指征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hook-wire定位在肺小结节(SPN)电视辅助胸腔手术(VA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6月170例患者191个SPN于VATS术前行CT引导hook-wire定位技术,并统计该技术的成功率、定位时间、并发症、VATS转开胸手术率、住院时间及所需费用、SPN平均大小及其距脏层胸膜距离、病理学检查等。结果CT引导hook-wire定位成功率为100%,平均定位时间为(11±4)min;平均VATS楔形切除术时间和肺叶切除时间分别为(16±2)min和(95±30)min;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77±2.1)d,平均治疗费用为(44469.02±12916.63)元;定位后无症状气胸发生率为10.0%,无症状出血发生率为35.9%,无症状气胸合并出血发生率为5.9%,7例(4.1%)患者由VATS转开胸手术,2例(1.2%)发生脱落;SPN平均大小为(13.5±6.4)mm,距脏层胸膜平均距离为(11.1±9.7)mm;恶性SPN占75.9%;磨玻璃密度影(GGO)的恶性率比实性结节大。结论CT引导hook-wire术前定位降低了开胸手术比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治疗经济负担,对不典型SPN具有巨大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 标签: 肺小结节 HOOK-WIRE 定位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前臂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方法:对拟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的113例尿毒症晚期患者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造瘘血管的手术条件.结果:本组113例最终实施手术者98例,90例造瘘血管可用,8例术后因血流量不足、血栓形成,造瘘血管不可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选择动静脉造瘘术的适合血管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透析滤过 造口术 动静脉瘘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 简介: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性病变,往往伴随存在,从而影响乳腺病变的整体评估。其中,老年女性好发的包裹性乳头状癌及实体性乳头状癌作为乳头状病变的新分类,尚缺乏系统性的影像学研究。本文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导管造影术、X线摄影、超声及MRI进行综述性分析,以病理特征为对照,总结其影像学诊断特点,为降低其术前诊断低估率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乳腺乳头状病变伴不典型性增生或包裹性乳头状癌及实体性乳头状癌的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及时治疗提供理论性指导。

  • 标签: 乳腺乳头状病变 影像学诊断 低估
  • 简介:距下关节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困难.我院10余年来,采用经皮钢针撬拔复位固定术治疗跟骨距下关节骨折,经156例随访观察,效果满意.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治疗前后X线平片进行了对比观察,以了解跟骨的复位程度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互关系.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跟骨距下关节内骨折 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术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行脊柱骨折固定术的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康复情况、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运动、痛觉、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加快行脊柱骨折固定术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脊柱骨折内固定术 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关节辅助复位骨折块,结合盲法穿针固定治疗儿童 Meyers-Mckeever 口、皿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 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自 2012 年年 11 月至 2018 年 1 月间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患儿 19 例(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8 - 15 岁), 采用经关节骨折块复位,自胫骨胫骨结节内外侧向关节盲法钻入两枚直径 1.25mm 克氏针固定骨折块,然后用持针器从关节工作通道中进入折弯克氏针顶部,向下收紧克氏针尾部使克氏针牢固固定骨折块,皮外折弯克氏针尾部,无菌辅料覆盖,术 后伸直位长腿管型石膏固定 4 周更换长腿支具,6 周去除克氏针,膝关节支具保护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定期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中通过Lachman 试验、前抽屉试验以及轴移试验来评价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Lysholm 评分来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评估。 结果:本组例患儿随访 12 ~ 2 4 个月, 术后复查乂线显示骨折复位满意,均实现骨性愈合。随访中,16 例患膝关节活动范围恢 复满意,无关节僵硬、关节松弛、功能障碍等表现;3 例患儿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均经康复锻炼后恢复正常,所有病例均无骨 骺损伤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患儿出现发育畸形。Lysholm 评分由术前(22.3 ?.7)分提高到术后(97.6 士 5.7)分,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

  • 标签: 髁间棘撕脱骨折 盲法穿针 膝关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