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84例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结果观察组的患儿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应用在儿科护理干预中,能有效提高患儿的依从性,降低其抵触感,确保治疗的顺利实施,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肢体语言 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儿科收治的患儿中,有120例患儿家属容易参与本次实验研究,120例患儿分为两组,各有患儿6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采取个性化护理搭配肢体语言沟通,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通过一段时间护理后,实验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明显升高,完全依从患儿有28例,部分依从患儿有26例,不依从患儿有4例,对照组中,完全依从患儿仅有19例,部分依从患儿有20例,不依从患儿有11例,两组患儿中对治疗不依从的例数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两组患儿家属实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实验组患儿家属对采取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儿科患儿的护理中采取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护理效果,提高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率,促进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儿预后的同时促进患儿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针对性护理 护理效果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选取我院儿科治疗的患儿100例,根据使用的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常规护理的患儿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的患儿为实验组。结果对照组的患儿依从性,对操作的接受率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对照组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差别(P<0.05)。结论对儿科的患儿实行常规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提高患儿依从性,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40例2017年于我院儿科接受临床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了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的护理接受率与医嘱遵从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接受率与医嘱遵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小儿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配合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接受护理,提高患者的护理接受率以及医嘱遵从率,有利于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沟通,确保患者可以有效的接受治疗,拥有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 沟通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患沟通语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中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手术室接受的400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对象,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护患沟通语言护理服务的20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语言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手术前焦虑程度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患者对于手术流程知晓率为94.5%,而对照组患者对于手术流程知晓率为85.0%,同时应用护患沟通语言护理服务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9.5%,对照组为90.0%。并且,观察组医患纠纷事件下降为0.5%,低于对照组医患纠纷事件1.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语言护理服务,有效改善患者心中的医护形象,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有效缓解患者焦虑与紧张等不良心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手术流程知晓率以及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患沟通性语言 手术室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选择在我院儿科接受诊疗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80例患儿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儿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依从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80.0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90.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75.0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应用改进非语言沟通技巧对其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66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33例应用常规非语言沟通护理,研究组3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改进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比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94%,比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5.76%高,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88.7±2.4)分高于对照组(85.9±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工作中应用改进非语言沟通技巧,患者满意度高,生活质量改善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急诊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语言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74例小儿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对患者实施的护理方法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非语言沟通式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对比,有突出性的差异(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式护理模式可以改善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充分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儿科整体护理质量,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 儿科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伴随着新医疗改革制度的深化,医保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提出强化沟通、避免医疗纠纷、提高医院公信力。据调查显示,医院80%医疗矛盾即是由于缺乏沟通沟通不当造成。因此,做好沟通从而提升医保服务质量,成为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就此,文章就强化有效沟通,提升医保服务质量进行简要分析。

  • 标签: 有效沟通 医保服务 质量提升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五习惯”护患沟通模式。方法基于文献研究和焦点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五习惯”护患沟通模式初稿,采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五习惯”护患沟通模式。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83%,第一轮咨询中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0.87,两轮专家咨询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6%-19.72%和5.63%-14.58%,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079和0.078(P<0.05)。最终确定的“五习惯”护患沟通模式包括5个维度,14条子项目及相对应的32条技巧,23个示例和17项预期目标。结论“五习惯护患沟通模式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可为护理教学和临床带教提供参考。

  • 标签: &ldquo 五习惯&rdquo 护患沟通模式 德尔菲法 焦点小组
  • 简介:摘要伴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患关系成为当下医疗行业及社会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而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中主要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不过,就当下医患关系情况来看,由于医患沟通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医疗活动展开比较困难,甚至还引发了一些医疗纠纷问题。基于此,医患双方为解决该问题,应做到双方共同努力,以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方式,强化医患关系。

  • 标签: 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医院对就诊患者的电话回访记录,分析医患沟通过程中所暴露的矛盾和问题。方法解读对就诊患者的电话回访记录,根据患者所反映的问题,查找医院及医护人员在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认为医患沟通是提高诊疗效能的必然要求,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之间融洽、平等、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全面详尽地了解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护服务。

  • 标签: 电话回访 医患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性沟通对精神科患者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8例,分为两组。其中34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3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治疗性沟通,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DS及SAS评分)。结果观察组SAS评分(32.47±5.68)、SDS评分(34.54±6.12)低于对照组(41.29±5.31),(42.63±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有利于改善精神科患者的消极情绪,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好转,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治疗性沟通 精神科疾病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强护患沟通对化解门诊护理纠纷的作用。方法研究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取以上时段内本院门诊收治的226例患者实施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113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采用加强护患沟通护理,分析两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纠纷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护理中应用加强护患沟通,既可降低门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又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 标签: 加强护患沟通 化解 门诊护理纠纷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沟通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室的运用。方法在2017年05月份至2018年8月份入神经内科重症室的154例患者展开研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沟通组,每组中各有77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给予沟通沟通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运用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得知沟通组中的总满意例数为73例,有效率为94.80%;对照组中总满意例数为60例,有效率为77.92%,组间数据对比后,沟通组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呈现临床不均衡性。结论在神经内科重症室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沟通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沟通护理 神经内科 重症室 护理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健康体检护理中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12月将我院接收的行健康体检58例患者作为参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于2017年1月-12月将我院接收的行健康体检58例患者看作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沟通技巧。结果81.03%为参照组的总满意度率,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4.03%(P<0.05);研究组的体检时间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健康体检护理中,沟通技巧的应用,既能有助于体检步骤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且还能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避免护患纠纷情况出现。

  • 标签: 沟通技巧 健康体检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在医院的行政管理中,行政沟通是其组成的重要核心,其能够很好的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对医院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医院行政管理中,对于行政沟通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未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特意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有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

  • 标签: 行政沟通 医院行政管理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沟通方式在急诊护士晨间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SBAR沟通方式设计急诊护理晨间交班表格,组织培训,制定并实施护理交班流程。结果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从使用前的24.67%下降到5.33%;医护人员对年轻护士交班现状的满意度从使用前的70.60%上升到85.41%,交班时间从使用前的21.33±5.32分下降到15.71±4.45分。结论运用SBAR沟通方式,可规范急诊护理人员交班的流程,促进患者安全,提高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使下一接班护士更加清楚病人的病情,及时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避免遗漏事情的发生。

  • 标签: SBAR 沟通方式 急诊护士 晨间交班
  • 简介:摘要伴随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临床中患儿数量较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科住院医师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儿科医生荒则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对于儿科住院医师的工作而言,除了需要掌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实践技能,更需要具备较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实现与患儿家属的良性沟通,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与患儿家属之间出现严重的纠纷事件,也能让患儿家属配合相关医疗工作。在此背景下,在儿科住院医师的培养中,院校及教师需要认识到儿科住院医师在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择科学的培养对策,以不断提高儿科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

  • 标签: 儿科 医患沟通 住院医师 问题 对策 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沟通技巧。观察患儿治疗效果,并观察患儿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评分。结果患儿疗效比较试验组更高,数据对比P<0.05。患儿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比较试验组更优,数据对比P<0.05。结论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沟通技巧的应用能明显提升患儿疗效,并提升其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小儿脑瘫 康复护理 沟通技巧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