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寄生阑尾炎是指肠道寄生寄生或迷入阑尾腔或虫卵堆积引起阑尾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临床甚为少见.我院1986年至今收治7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寄生虫 阑尾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规范化凝治疗与双重血小板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我院及合作医院依从较好的心房颤动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100)和对照组(n=100)。治疗组采用华法林规范化凝治疗。对照组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天)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天)。所有的患者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在死亡事件、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男性57名,女性43名,平均年龄61±12.1岁,吸烟史有27名,高血压患者31名,冠心病患者14名。对照组男性60名,女性40名,平均年龄63±15.3岁,吸烟史29名,高血压病史33名,冠心病病史13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有2名患者发生死亡,3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11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对照组有1名患者发生死亡,11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8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3)。而在死亡事件和栓塞事件中,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双重血小板治疗相比,规范化凝治疗有助于降低非瓣膜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栓塞事件。

  • 标签: 抗凝 双重抗血小板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疗效
  • 简介:摘要在高等医学院的教学课程中,人体寄生学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介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学科桥梁。人体寄生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未来预防和诊治寄生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人体寄生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对我国当下人体寄生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人体寄生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 标签: 人体寄生虫学 基础医学 教学改革 寄生虫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四年来因直接人球蛋白实验阳性退回血站的红细胞特征,寻找避免因直阳性导致血液浪费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4-2017年期间医院因直阳性退回的红细胞,通过报废血液流水号收集献血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2015、2016、2017年分别有36袋、30袋、39袋、71袋红细胞类产品因直阳性被退回血站进行报废处理,其中女性献血者直阳性率高于男性,以18-35岁年龄组最为明显。结论为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对18-35岁女性献血者开展献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鼓励健康男性无偿献血。

  • 标签: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红细胞 计算机系统管理
  • 简介:通过分析寄生检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寄生检验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寄生检验实验内容。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寄生检验的检验科见习和医院参观,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巩固寄生检验理论知识,全面提高检验学生检验技能和综合素质。

  • 标签: 寄生虫检验 实验教学 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寄生感染肠道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送检的新鲜粪便标本18630份,采取盐水浮聚法、直接涂片镜检法对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精测,分析其寄生感染情况。结果成人蛲虫感染情况明显少于儿童,钩虫感染情况明显多于儿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蛔虫与其他寄生感染无明显差异,且不同性别受检者寄生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蛲虫感染率为0.64‰、蛔虫感染率为0.64‰、钩虫感染率为0.86‰、其他感染率为0.43‰,总感染率为2.58‰。结论蛔虫、蛲虫、钩虫是当前主要的寄生感染病原体,不同年龄感染寄生病原体种类存在差别,因此,临床上应该注意寄生检查与预防,尽可能减少寄生感染,保证人们的健康。

  • 标签: 寄生虫感染 肠道检测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用青光眼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时采取青光眼手术治疗131例青光眼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用药后眼压情况将其分为研究组(76例,用药后眼压均在40mmHg以上,即持续高眼压)和对照组(56例,用药后眼压均在40mmHg以下),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滤过泡分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9%)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其滤过泡分型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1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青光眼手术对持续高眼压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与治疗普通性青光眼具有相同,然而持续高眼压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因此需在权衡利弊后合理选取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

  • 标签: 持续性高眼压 青光眼 抗青光眼手术 临床效果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用青光眼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时采取青光眼手术治疗131例青光眼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用药后眼压情况将其分为研究组(76例,用药后眼压均在40mmHg以上,即持续高眼压)和对照组(56例,用药后眼压均在40mmHg以下),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滤过泡分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9%)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其滤过泡分型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1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青光眼手术对持续高眼压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与治疗普通性青光眼具有相同,然而持续高眼压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因此需在权衡利弊后合理选取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

  • 标签: 持续性高眼压 青光眼 抗青光眼手术 临床效果 差异
  • 简介:目的:分析磷脂综合征患者膜突蛋白抗体表达情况,并探讨膜突蛋白抗体在磷脂抗体相关血栓发生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0例磷脂综合征患者(包括50例磷脂抗体相关血栓患者和20例磷脂抗体相关反复流产者)及10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膜突蛋白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制备鼠源单克隆膜突蛋白抗体,加入正常人富血小板血浆中,检测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同时加入单克隆抗体和膜突蛋白,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在50例磷脂抗体相关血栓患者和20例磷脂抗体相关反复流产患者中,N端膜突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和65%,显著高于其他自身抗体(C端膜突蛋白抗体、血小板抗体、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Ⅰ抗体)的阳性率。鼠源单克隆N端膜突蛋白抗体有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该作用可被N端膜突蛋白抑制,但不能被二磷酸腺苷激活途径抑制物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四肽所抑制。结论:大部分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存在N端膜突蛋白抗体阳性,且该抗体的产生可能与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相关。膜突蛋白抗体在诊断和治疗磷脂综合征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膜突蛋白 自身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的栓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8月本科接诊的冠心病合并非瓣膜心房颤动PCI术患者58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PCI术后都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实验组加用华法林。综合分析两组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9%,和对照组的0.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为3.45%,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PCI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血小板,同时加用华法林凝,并不能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几率,但能提高其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心房颤动 疗效 出血事件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精子抗体(anti-spermantibody,AsAb)产生与女性不孕不育的关系以及女性AsAb的产生与临床疾病关联。方法用ELISA法测定研究对象AsAb,分析女性不孕不育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AsAb阳性率的差别;并进一步对女性不育不孕患者病史进行分析,初步探讨AsAb阳性形成的可能病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女性不育不孕患者血清AsAb-IgG、IgM和IgA阳性率增高(P<0.05);女性不育不孕组中,不良流产史和宫颈炎患者A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盆腔炎和HPV感染患者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b产生与女性不育不孕有相关,而不良流产史和宫颈炎可能是导致女性体内产生AsAb的可能诱因之一。

  • 标签: 不孕不育 A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药物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因服用血小板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选取同期上消化道出血86例作为对照。结果服用血小板药物出血患者与非服用药患者相比,血小板药物组年龄>60岁者占56.0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药物组中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占65.1%,具有心脑血管病史患者占59.3%,均明显高于非服用阿司匹林组患者(P<0.05)(分别为22.1%,24.51%)。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2.8%,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心脑血管或消化性溃疡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导致血小板药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心脑血管疾病 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短暂脑缺血发作中采取双联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接收的4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以阿司匹林,研究组2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发作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选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这种双联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能显著缩短患者发作时间,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患者更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双联 抗血小板药物 脑缺血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 标签: 肝脏 棘球蚴病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青光眼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时采取青光眼手术治疗131例青光眼患者,根据用药后眼压情况将其分为研究组(76例,用药后眼压均在40mmHg以上,即持续高眼压)和对照组(56例,用药后眼压均在40mmHg以下),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滤过泡分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9%)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其滤过泡分型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1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青光眼手术对持续高眼压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与治疗普通性青光眼具有相同,然而持续高眼压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因此需在权衡利弊后合理选取手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

  • 标签: 持续性高眼压 青光眼 抗青光眼手术 临床效果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短暂脑缺血发作中采取双联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接收的4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以阿司匹林,研究组2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发作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选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这种双联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能显著缩短患者发作时间,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患者更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双联 抗血小板药物 脑缺血发作
  • 简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应从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该文通过对《寄生学及检验》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后,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 标签: 寄生虫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血小板药致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86例因服用血小板药致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出血前服用血小板药物分为阿司匹林组(43例)和双联血小板组(43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史、消化道出血方式,内镜下表现的区别,分析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Hp感染率、胃镜特征的差异。结果服用血小板药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阿司匹林组和双血小板组平均年龄比较(50.34±15.03vs59.32±11.33,P=0.002),双血小板组平均年龄更高,有显著差异;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双血小板组既往溃疡史更高(30.2%vs9.3%,P=0.015),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较多(30.2%vs4.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血小板药可引起消化道粘膜损伤,年龄、既往溃疡史,Hp感染和联合用药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出血和复合性溃疡是其主要临床特点。

  • 标签: 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药,临床表现,内镜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参芪四汤联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中医参芪四汤联合当归补血汤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配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Vs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四汤联合当归补血汤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血管通透和脑部微循环,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参芪四虫汤 当归补血汤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